文|財經無忌 江小橋
“讓全世界連接起來。”這是一個名叫扎克伯格的80后年輕人在不同場合中都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16年,他還給自己定了一個挑戰,就是把自己的家當成了一個智能家居實驗室,用AI把家里的們、電燈、電視、音響設備、面包機以及自己寵物狗BEAST的自動投食器等家中的一切都互聯起來。
但這位META創始人并不是第一個講故事的人。萬物互聯早在20世紀中期就被提出,現在已經是最激動人心的時代故事之一。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萬物互聯并不像狂飆猛進的互聯網那樣高速前行。盡管已經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的今天,但真正沉浸式、無縫流轉的智能生產與生活方案依然乏善可陳。
而故事總有最激動人心的段落,現在看來,萬物互聯的入口是其中之一。 同時,它也呈現出捉摸不定的狀態——從智能音箱、路由器、電視、冰箱、門鎖、手機……都曾經被認為是可能的答案,但新的答案,也在不斷產生。
01 智能音箱高光漸淡
在大多數人目前心中的萬物互聯,或許是人剛到家門口,一句語音指令后大門自動解鎖,燈光亮起,電視、空調等電器打開;睡覺時,隨著一句“晚安”的指令,燈熄滅、窗簾拉上,主人晚上起夜時,“人體傳感器”感應到下床的動作,燈以預先設置的10%亮度開啟。
這曾是科幻電影中的智能家居生活,如今隨著三星、小米、華為等廠商對loT生態的持續布局推進,萬物互聯已經悄然間走進現實。
智能家居誕生至今,在中國已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無論是互聯網、硬件、家電領域的巨頭,還是垂直領域的獨角獸,都選擇以自身優勢在不同環節、不同細分領域切入。
從以往互聯網的發展經驗來看,搶占入口成為了第一個標準答案。至今為止的智能家居發展史,也是一部智能家居入口的爭奪史。
早期的智能家居概念并沒有今天這樣智能化,而是更為強調“控制中心”的存在,譬如在遙控器或者是墻上安裝的平板上點擊幾下,讓窗簾、燈光、電視等同時被打開等等。
2014年,隨著擁有互聯網服務、內容服務、語音交互功能、智能家居控制功能的智能音箱的橫空出世,開始被寄予作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的厚望。
眾多玩家開始入局。數據顯示,我國智能音箱相關專利申請數量,由2017年的284項增長至2020年的1126項;截至2021年12月17日,我國智能音箱相關專利申請數量達531項,小米、百度、阿里分別以192、144、133項位于前列。
但好景不長,智能音箱的增速正在放緩,2020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達到了3770萬臺,與去年相比增長了2.4%;2021年上半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全渠道總銷量為1916萬臺,同比增長了0.4%。
而據洛圖科技線上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并無智能音箱新品牌進入,且不斷有品牌退出,在售智能音箱品牌也由2020年上半年的42個減少至33個。
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智能音箱,首先是語音交互功能并不完美。2018MIDC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上,雷軍本想秀一把小愛音箱的實力,結果因為小愛同學臨場發揮不佳,簡單問題答不上來,反而突然自己唱起歌。會后,甚至有人調侃小愛同學不是“智能”,而是“智障”。
其次是音箱語音交互功能并非獨有,可替代產品眾多。
再次,隨著入局智能家電領域的玩家數量不斷增多,比如華為、美的、海爾等,市面上的智能家電產品的品牌數量也越來越多,不同的品牌所參照的標準也不盡相同,這就使不同品牌的產品很難連接起來形成生態閉環。
02 一塊通向萬物互聯的屏
當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智能音箱黯淡之后,一直懸而未決的智能家居入口迎來了各種聲量。
智能門鎖、智能攝像頭、路由器等均成為“入口”的探索。如果說智能語音助手作為“入口”的價值在于“串聯”,那么以智能門鎖、智能攝像頭等為代表的智能安防設備作為“入口”,其價值則在于“剛需”。
但它們的聲量都不如智能電視。
通信領域的華為做智慧屏;手機領域的OPPO也入局智能電視;家電領域的海爾、海信、TCL、創維等一眾專業電視玩家的產品延伸,都使得智能電視成為焦點。
為什么電視會被認為最佳智能家居入口?
電視大屏作為交互入口,被認為有作為一個家庭里公有的屏,從而化解分工帶來的矛盾,并且能夠呈現的信息最多,通過它來控制其他設備非常順暢。而最重要的一點是,電視機作為家電的歷史遠遠長于智能手機,其在家庭中的普及度比手機更高,也是家庭使用頻次較高的家電設備。
長虹早在2014年便攜手海爾、海信等巨頭品牌,借助長虹家庭互聯網的開放平臺,研發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實現各品牌智能家電之間信息互聯。2020年11月,海信旗下五款家電新品采用了套裝的形式推向市場,且全部加入WIFI模塊,接入海信的AIoT控制系統。創維也曾對此提出“第四代全生態AI”的概念,在2020年發布了音畫智慧全面屏A8,據稱能夠與5000多個品牌的多品類家電互聯互通。打造一個通用性入口,正在成為各大電視廠商所致力突破的方向。
但隨著華為鴻蒙的出現,人們發現所謂的“入口”在轉了一圈之后,似乎重新回到了手機廠商手里。
去年5月1,華為宣布其智能家居開放平臺“HiLink”將與鴻蒙系統合二為一,升級為“HarmonyOS Connect”,此舉預示著今后搭載鴻蒙系統的智能產品將實現與華為手機快速交互,比如拿出手機在電飯煲上“碰一碰”,搭載鴻蒙系統的飯煲就能自動與手機相連,用戶在手機選擇菜譜,飯煲可自動烹飪,食物做好后,手機還能收到提示。除此之外,在辦公、出行、健身等更多場景上,僅憑一部手機,所有設備均可實現“一碰連接、一鍵操作”。手機成了萬物互聯的“萬能遙控器”。
不僅是華為,如今凡是深入智能家居領域的手機廠商,發布的戰略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致可以概括為“1+n+x”。其中“1”是各家的手機產品,“n”代表了各家廠商的優勢智能家居產品或者未來了戰略級智能家居產品,“x”則代表了更加廣泛的智能家居生態產品,所區別的只有“n”而已。
比如小米的“1+4+X”戰略,其中“4”是指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筆記本電腦四個具有優勢的產品;還有華為的“1+8+N”,其中“8”代表了華為的PC、平板、智慧屏、音箱、眼鏡、手表、車機、耳機等重要產品。
所謂入口,關鍵還是要人進入,從“人”的角度出發,手機作為入口的地位從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似乎并沒有發生什么轉變。
但新的“屏”也在出現,去年12月,搭載了超級終端的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筆記本,給出了一種更簡單、更直接的開啟設備協同的方式――通過強大的分布式技術,PC與手機、平板、顯示器、智慧屏可以“一拉即合”,且連上后可以通過PC全局管理多設備文件;與音箱、耳機、手表、打印機等設備也可通過卡片形式便捷連接。
概括來說,超級終端賦予了PC更強大的“一體化”能力,讓多個設備可以融合成一個“超級終端”,實現多設備協同管理、資源共享――PC從單一生產力工具轉變成為了一體化調動多設備協同工作的“萬物互聯新入口”。
從大屏到小屏,再到中屏,萬物互聯未來一定有一個主控設備和其他的從控設備,而主控設備上一定要有交互界面,就是屏幕。
而對應下一個時代萬物互聯的元宇宙,更有趣的,近到眼前的“屏”也出現了——AR/VR設備。
元宇宙將提供一個將虛擬與現實空間聯通的混合現實,通過沉浸式體驗(AR/VR)甚至是人(數字化)與機器(智能化)的融合,感受這個空間相應的經濟模式和社會文明。一切,從你的眼前開始。
科技巨頭們也早已經盯上了你的眼睛。2014年,Meta豪擲20億美元收購VR頭顯公司Oculus,此后后續重點之一便是收購CP廠商,比如VR音游《節奏光劍》等,自身也在大力研發AR和VR操作系統。
而在國內,去年字節跳動90億元收購Pico,騰訊27億元收購黑鯊科技,也在遵循這一路徑前進。
凱文·凱利曾經這樣描述這個未來的世界,“我們肉眼看不到這個虛擬世界,但在新的輔助設備比如眼鏡、手機、手表等的幫助下,我們就能看到每個房間和建筑里的虛擬信息。我們的整個世界都將被數字化,一個真正萬物互聯的世界即將到來”
03 到處都是正確答案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5G時代萬物互聯的“入口”始終在變,或許也并非在變,而是每一個設備、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物聯網的入口。
同時必須看到的是,如今的智能家居仍然只是具備物聯網的雛形而已,它也只是廣義物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那之外,還有更大的消費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的星辰大海。
而入口之爭讓人霧里看花的同時,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沒有生態、場景和標準的支持,所謂的入口只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當我們將這些被人們稱為智能家居入口的硬件單品放入一個場景中,人們會發現,這些產品中的多數都被囊括在“客廳場景”中。
一套房子中,每個空間都有自己的責任,而這之中,客廳承擔著社交、娛樂等職責。此前騰訊曾公布一個智能家居報告,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只能選擇一處智能化,你最希望是哪里?”數據顯示“客廳”以40.84%的份額排在了第一位,這里是智能家居戰場的核心地帶,是智能家居生活的突破口和唯一入口。
但真正的萬物互聯,需要更大的場景,更大的生態。
在鴻蒙亮相之后,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表示,“成功開發操作系統只是1%,剩下的99%都是做生態。”
目前300余家接入鴻蒙系統的合作商,主要是基于華為瞄準的五大智慧生活場景來布局,包括智慧出行、智能家居、運動健康、智慧辦公以及影音娛樂。其中,家電企業是大頭,美的、海爾、帥康、蘇泊爾、方太、九陽等品牌盡被華為收入囊中;在汽車行業,極狐αS已經搭載鴻蒙OS與華為ADS;軟件方面,鴻蒙即將面向所有開發者全量開源,目前合作的生態廠商包括中科創達、潤和軟件、萬興科技、用友網絡、中國軟件國際等。
而家電領域的海爾智家,已經從單品智能走過了全屋智能,到了場景智能的階段,海爾智家已經打造出自己的智家體驗云平臺,并孵化出衣聯網、食聯網、空氣網等數個生態子平臺,從系統到硬件,從技術到場景實現產業鏈縱向覆蓋,能夠提供一整套衣食住娛場景方案。
當這個生態足夠龐大,場景足夠多,連接起更多的萬物,一個合理的猜想是,入口不應該是唯一的。
萬物互聯時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通往各個島嶼之間的那個“入口”,或許不會有最終答案,也可能到處都是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