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娛 蒜香啫啫角
一個月前,中國人做的一款解構日美文化的游戲《昭和米國物語》引發市場關注,一個月后,法國獨立工作室做的一款中國功夫游戲《師父SIFU》又成了2月份市場中的一匹黑馬。
據官方宣布《師父》游戲上線4天全球銷量破50萬份,在b站上,不少游戲相關視頻播放量都在10萬+,Epic發布的《師父》真人宣傳片甚至達到了107.9萬播放,雖然這款游戲沒像《黑神話:悟空》那樣火出圈,但至少在游戲玩家群體中,《師父》現在確實是到了人盡皆知的程度。
法國人做的中國功夫游戲,這樣的標簽一貼出來勢必會引發國內玩家的關注,并且,《師父》確實做出了那個中國味兒,這或許也是為什么中國玩家樂于在這個游戲中不斷體驗、觀看、造梗的根本原因。
《師父》好玩在哪?
如果不談論文化元素的影響,《師父》好玩嗎?答案無疑是肯定的。IGN、GameSpot都給了9分的高分數,國內游戲媒體也都給出了高評價,好玩是《師父》受歡迎的基礎。
在《師父》中,干凈利索的功夫格斗對玩家來說是爽感滿滿的。掃腿踢倒敵人接著壓在倒地敵人身上給他兩拳,再拉起來繼續打,一套動作一氣呵成,處決時近距離看到拳拳到肉的動作,光是視覺上都足夠刺激。
同時,游戲中也加入了類似《只狼:影視二度》“架勢條”的平衡值系統,面對敵人的攻擊是防御、格擋還是閃避的選擇也讓游戲中的打斗有了更多意思與難度;另外,游戲也有類似“子彈時間”的專注度,玩家可以找到敵人破綻,用招式進行反擊。這些設計都讓游戲中對于“功夫”有了更高的還原,玩家能在游戲中體驗會功夫的快感。
而在一套相對成熟的格斗系統之外,《師父》的復活機制也足夠有特色。游戲中每次被敵人擊敗后可以原地復活,代價是年齡會增加,歲數越大身板越脆弱,不過年齡增長也帶來了戰斗經驗的豐富,因而在《師父》中歲數越大血量越少攻擊力卻越強。
因為有這樣的復活機制,讓《師父》出現了不少梗,比如第二關夜店游戲難度明顯上升,不少玩家都難以通過,于是有人調侃“20歲進夜店70歲抬出來”;另外,動作類游戲往往都會有人開發“逃課”打法,即盡可能降低難度的通關,一位玩家在B站發布自己用一招打過幾個Boss《武德盡失》的視頻下,也有人玩梗,“八年光陰真就光學會了陰”,“年輕人不講武德(X)不講武德才能保持年輕( )”。
雖然《師父》一定程度上有roguelite元素,需要玩家反復挑戰同一關卡在同一地形面對同樣的敵人,但正是這種重復性讓玩家逐漸了解了敵人的出招方式,從而想好應對之策最終擊敗敵人,這個過程其實也與《師父》的主題相貼近——玩家逐漸“學會”了功夫,自己成為了師父。應該說,從不會到熟悉的過程,也正是這款游戲好玩之處。
關于功夫,《師父》是怎么做對味兒的?
《師父》的好玩如果只停留在游戲性上,那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有著火熱的關注度。就如同游戲選擇了roguelite元素讓玩家反復挑戰敵人的方式,從而讓玩家感受“功夫是一點點練會”的這一點一樣,《師父》中服務“中國功夫”這一主題還做了很多。
比如五個關卡中分別融入了“金木水火土”的元素,海外玩家也許并不會第一時間感受到這一點,但國人玩家對此的熟悉度在第一時間就有所反應;再比如,在音樂制作上,Sloclap工作室也找到國內做國風實驗電子音樂的知名音樂制作人Howie Lee,他在音樂中對應“金木水火土”等元素融入了不同的中國樂器,配合游戲中各場景制造不同的氛圍,也讓游戲能在中國元素的基礎上適合全球的玩家。
包括游戲中核心的功夫設計上,Sloclap工作室找到了巴黎LWS白眉拳館館長本杰明,他曾到中國學習中國功夫與文化,是廣東佛山白眉拳第三代傳承者,游戲中主角的動作都來自本杰明的動作捕捉,他也負責了游戲中打斗場面的武術指導。應該說,雖然是法國人做的游戲,但在中國功夫這一環,《師父》已經足夠地道。
在關于《師父》的評論中,不少玩家都提到了中國武術的精神和文化,從這來看,《師父》讓國人玩家這么喜歡,也因為它做對了味兒。
無論是場景、音樂,還是武打,都有一種看中國功夫片或者說中國動作片的感受,尤其是,《師父》在打斗中還有一大特色——與周邊環境的互動。
像是在狹小室內的戰斗,除了能與敵人硬碰硬對拳,還可以翻過桌子躲避傷害,順勢從桌上拿起杯子摔向敵人,這種利用環境元素的打斗,像極了成龍功夫片里的一幕,《師父》的游戲策劃也曾在采訪中表示,“我們就想向功夫文化致敬,特別想要重現一種成龍電影的氛圍。”
應該說,《師父》的好玩不僅在于其是一款優秀的動作類游戲,也因為其中融入了濃厚的中國功夫元素,并且通過這款游戲讓玩家感受到中國功夫文化的魅力,這讓《師父》的好玩不再只停留在一個游戲維度。
尾聲
《師父》能夠在游戲圈擁有熱度,應該說一方面是游戲自身的原因,有意思的設定讓玩家能造梗玩梗,爽快的打斗有著良好的可觀賞性,另一方面也是游戲中所傳達的文化帶來的結果。
在如今我們的文娛內容市場上,中國功夫已經處在了相對邊緣化地帶,大眾視野中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功夫”二字了,雖然有《一人之下》這樣有一定功夫元素的動漫作品在,但在更大眾市場的影視劇方面,“中國功夫”已經隨著港片的落寞而沉寂。
在這樣的背景下,《師父》盡管只是一款動作類游戲,但很難說其不是因為抓住了國人對中國功夫的喜愛與懷念而擁有了熱度的,在一些《師父》相關的評論下,有不少網友表示看著別人打《師父》有一種看香港動作片的快樂。
而從這也說道,中國文化元素在中國玩家群體中的影響力。近兩年,已經有越來越多國產游戲在圍繞我們自己的文化去創作,從《中國式家長》到《太吾繪卷》都曾火爆一時,包括還未面世的《黑神話:悟空》每一次引發的討論,也都體現了玩家對于一個能講出中國故事的游戲的期待。
這樣來看,在大廠還在爭相追逐二次元、開放世界等標簽的時候,不妨也深入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在影響著玩家群體的決定,在商業回報與價值回報上做一做平衡。盡管講好中國故事不一定要中國人來講,但中國人總不能講不出來,這也是在《師父》火爆后不少玩家內心真正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