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陽戈
即將在2月22日上會的甬矽電子,經歷著一場比較糟心的IPO歷程,雖說一路走到了上會環節,但長電科技(600584.SH)的死盯不放,令其頭頂始終籠罩著烏云。
早在2021年12月21日,長電科技曾發表聲明,針對甬矽電子的侵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長電科技發起一系列法律行動。而2022年2月17日的消息,長電科技這一系列法律行動,目前已得到法院、仲裁機構或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受理或正在審理過程中。長電科技表示,還將發起進一步的法律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相關舉報信,上交所層面要求甬矽電子進行自查。2月14日情人節這天,甬矽電子、保薦機構、律師的自查報告和核查函都披露了出來。其中甬矽電子就不少質疑進行了回應,包括提到的產品侵犯技術秘密,相關人員違反保密義務等。
不過在2月17日長電科技的微信公眾號上,長電科技指出,保薦機構等于2022年2月14日披露的“核查報告”未能審慎核查并回復一些重大關注事項,包括:一、成立于2017年11月的甬矽電子如何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經歷研發、驗證、表征測試、工藝調試等復雜環節,在多項工藝上同時形成量產產能并實現盈利;二、“成熟工藝”何以構成甬矽電子“中高端封裝產品”的技術基礎的分析;三、接受股權代持安排但當時仍在長電科技任職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是否向甬矽電子提供了技術及市場方面的支持;四、長電科技發起的不正當競爭及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等案件何以不構成“重大權屬糾紛”及“重大法律風險”的分析。

長電科技表示將就此向證券監管機構作出回復,繼續推進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行業競爭秩序的法律行動,堅決抵制通過不正當競爭等侵權手段圍獵科技型標桿企業、無視科技型企業成長規律和行業競爭規則的行為。
界面新聞注意到,甬矽電子成立于2017年11月,至今剛滿四年,其與長電科技的主營業務領域相同,均為集成電路的封裝和測試。說明書顯示,甬矽電子在2018年6月份,公司采用倒裝芯片技術的產品就實現了量產;2018年8月,大尺寸/細間距扁平無引腳封裝產品 (QFN/DFN)實現量產;2018年9月,焊線類BGA芯片實現量產;2018年10月,系統級封裝產品實現量產。只有焊線和倒裝相結合的混合封裝BGA產品,是在2019年8月實現量產的。
收入上甬矽電子也呈現了“三級跳”,2018年至2021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3854.43萬元、3.66億元、7.48億元和8.36億元,其中2018年至2020年三年收入復合增長率更是高達338.55%。

關于代持的話,在回復中顯示,徐玉鵬、包宇君、王曉方、朱莎莎、于蘇蘇、郭持永、魯亮和高成義分別持有甬矽電子股份490.39萬股(其中涉及在長電任職期間被代持股份為130萬股)、1037.42萬股(其中涉及在長電任職期間被代持股份為100萬股)、70萬股(其中涉及在長電任職期間被代持股份為10萬股)、25萬股(其中涉及在長電任職期間被代持股份為5萬股)、15萬股(其中涉及在長電任職期間被代持股份為5萬股)、3萬股、2萬股和2萬股,持股比例分別為1.4105%、2.984%、0.2013%、0.0719%、0.0431%、0.0086%、0.0058%與0.0058%。
甬矽電子稱,根據相關人員出具的《員工情況核實及確認函》,在出資至甬矽電子至其在長電科技任職離職期間,均在長電科技正常履職,不存在為甬矽電子提供勞動服務、技術服務或參與知識產權申請或其他任何參與甬矽電子經營的情形。相關人員確認加入甬矽電子時,未攜帶任何與原單位商業秘密、機密信息等相關的文件資料、工作日記、各種存儲介質、實物或其他物品等,在甬矽電子履職期間,也不會將涉及原單位的商業秘密向公司披露、使用。
那么,針對甬矽電子的回復,以及長電科技的反問,監管層將作何判斷呢?2月22日或將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