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穆玥
11月23日,300億私募機構保銀投資發布公告稱,基于對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預期和對自身投資管理能力的信心,公司計劃于本年度以自有資金及員工資金合計1億元人民幣申購公司旗下管理的基金產品。
保銀投資同時表示,截至當前,保銀集團及本公司內部資金占比已超人民幣和美元基金總管理規模的20%。保銀集團奉行長期投資原則,后續將繼續增加自有資金投入規模,與投資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集團亦將繼續秉承專業投資、長期投資理念,力爭為投資者持續創造價值。
公開資料顯示,保銀投資最早創立于1999年,以價值投資為理念,采用行業個股對沖的投資策略,聚焦大中華區、布局全球市場。
保銀投資于2001年開始進行海外投資,2005-2006年設立香港辦公室,取得香港證監會牌照并發行美元產品,2015年完成中基協證券類私募管理人備案,發行人民幣產品,2017-2020年在新加坡、印度、 日本開設辦公室,目前公司的管理規模已經超過了300元億人民幣。
保銀投資的業績表現究竟如何?
好買基金網數據顯示,保銀投資旗下的股票型產品在2015年-2021年期間的年度收益為5正2負;多空倉型產品在2016年-2021年期間的年度收益率為5正1負。
不過,今年以來公司旗下產品的凈值普遍有所回撤,其中股票型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13.66%,在同類中排名1766/3464;多空倉型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72%,在同類中排名68/206。
展望未來,保銀投資總經理李墨此前曾表示,公司對于年內A股運行整體謹慎樂觀,但對2023年市場的表現,預期較為積極。從目前保銀的觀察分析來看,在經過本輪探底之后,明年A股市場有上漲機會。
從具體投資機會看,李墨表示,未來中國的權益投資大概率不會再依賴賽道或是某一特定行業的興衰,而投資策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也很難再依賴單一基金經理模式。即便是在依舊具備成長性的賽道,如光伏、儲能、電動車、國潮消費以及周期股板塊等,行業內部公司之間的分化將是明年乃至未來的長期趨勢,這樣的分化會為個股對沖策略帶來確定性的投資機遇。
界面新聞注意到,最近保銀投資也在積極參與上市公司調研,Wind數據顯示,最近3個月以來(8月23日至11月23日),保銀投資的調研次數高達85次,共涉及81只個股。
以申萬一級行業分類為參考,上述個股共分布于17個不同的行業之中,其中醫藥生物行業個股數量最多,達到了12只,電力設備、機械設備、計算機行業的個股數量并列第二位,均為9只,屬于食品飲料行業的個股也有8只,上述6個行業中的個股占公司調研總數的比例達58.02%。
其中,共有4只個股在最近3個月內獲得保銀投資兩度調研,分別是鉑科新材(300811.SZ)、安井食品(603345.SH)、珀萊雅(603605.SH)以及概倫電子(688206.SH)。
事實上,在保銀投資之前,今年以來已經有不少私募紛紛加入了“自購軍團”,根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止11月23日,年內一共有22家私募發布自購公告,合計自購金額約30.76億元,其中12家私募自購金額在1億元及以上,單家私募最大自購金額約為10億元,百億私募為自購主力軍,年內一共有15家百億私募自購金額約28.08億元。
表格:2022年以來私募管理人自購基金情況
數據來源:私募排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