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穆玥
近期,多家初創私募機構被職業應聘騙子給“收割”了。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初創型的私募為了做大規模,通常會重金招聘銷售人員。招聘信息發出后,職業騙子會來到這些私募公司應聘銷售人員,而且都聲稱有很多大客戶資源。這些騙子看出了私募想發產品的急切心情,所以在面試的時候會把試用期底薪談得很高。
這類“應聘者”的底薪有8千至3萬不等,甚至有同一個應聘者在多家私募機構同時應聘入職,并且還不要社保。有私募表示,來應聘銷售的人員如果同時應聘10家私募,試用期累計底薪一個月可以達到30萬,大部分都有10多萬一個月。
本來被認為是“專業收割散戶”的私募機構,為什么會反過來被職業應聘騙子所收割?成本高企、募資壓力大或是最重要的原因。
廣州珠江新城的一家私募機構的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近期A股行情低迷,直接導致了很多以股票策略為主的私募機構,特別是中小私募都很難賺到錢。
與此同時,近年來隨著私募行業的發展壯大,監管部門開始不斷收緊政策,提高行業的準入和運營門檻。2021年6月9日,中基協通過AMBERS系統發布《關于加強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從業人員資格注冊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的機構員工總人數不應低于5人,且一般員工不得兼職。
這也意味著,哪怕是規模很小,私募機構實際的運營成本也并不低,中小私募往往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對于募資有著強烈的渴求。
然而,一般情況下,私募只有做出一定的規模和業績,才能夠獲得代銷機構的認可,中小私募在募資方面通常高度依賴于創始團隊的人脈資源以及銷售團隊的工作,職業應聘騙子們正是看中了這一點。
事實上,除了募資以外,多數中小私募在其他方面的處境也很不樂觀。
比如面對旗下產品凈值的重挫,今年以來不少頭部私募紛紛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來“表決心”,其中漢和資本、景林資產、幻方量化、永安國富、赫富投資等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自購;赫富投資、東方港灣投資等則暫時免除了部分業績不佳產品的管理費。這些措施無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公司“穩住”客戶。
但是,本就“捉襟見肘”的中小私募們通常很難及時做出類似的應對舉措,即便是跟進相關措施,也會導致公司后續的運營更加艱難。
另外,由于投研人員和資金規模相對有限,中小私募往往很難做到資產的分散配置,整體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還經常會出現核心人員投研、市場、管理一起“抓”的情況,導致其精力被分散,無法專心進行投資研究。
凡此種種,都決定了中小私募的晉級之路尤為艱難,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私募管理人數量為117家,占比為1.3%;規模不足5億元的私募管理人合計7800家,占比約合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