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知財經
“抱著賽靈思的蘇媽,搶占市場的彈藥越來越充足了”
芯片頭部企業本就屈指可數,一周內英偉達、AMD和英特爾先后宣布各自的收購信息,在本就暗潮涌動的芯片行業掀起驚濤駭浪。
芯片巨頭競爭加劇,行業加速整合,最終將形成強者恒強的局面。
作為高新技術,芯片行業本就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近年來隨著美國不斷揮舞科技霸權大棒,芯片產業更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
現階段國內芯片行業起步較晚,技術落后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國家大力投資發展,芯片已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拋開市場盲目跟風后,形成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才是最終目的,也是國內芯片行業破局的關鍵。中國“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2022年新年伊始,芯片行業巨頭上演開年大戲
自1月27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有條件地批準了AMD以350億美元收購FPGA制造商賽靈思的計劃后,2月14日晚,AMD宣布完成對FPGA制造商賽靈思的全資控股收購,兩名前賽靈思董事會成員加入AMD董事會。
幾家歡喜幾家愁,相比于AMD成功收購賽靈思,另一家芯片巨頭英偉達則顯得更加失意。
2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由于美國、英國和歐盟監管機構都對英偉達收購ARM表示出嚴重擔憂。這項芯片行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交易經歷在長達16個月的談判后于2月7日宣告流產。隨后軟銀宣布為ARM進行IPO。
這筆黃仁勛曾多次公開表示“信心滿滿”的交易,根據交易條款本應以股票+現金的方式支付。隨著英偉達市值的一路狂飆,初次公布時400億美元的總交易金額,曾一度瘋漲至870億美元。如今交易失敗,按收購協議中的“分手條款”英偉達需賠償ARM 12.5億美元的“分手費”。
兩場半導體領域的大并購案,在新年伊始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結局,也為芯片行業的風云際會增添了新故事。
成功和失意并不相通,但特點相通。對比兩筆交易,除了交易金額巨大之外,我們不難看出其他共同點:
1)同為芯片行業巨頭的英偉達和AMD意圖相似,都看重了數據中心市場。
2)被收購方ARM、賽靈思都在芯片行業扮演著關鍵的基石角色,也都是行業公認通往數據中心市場的鑰匙。
這些共同點表示著:芯片行業整合,搶占數據中心市場是這場開年大戲的關鍵點。
2、芯片巨頭合并,并沒有那么簡單
兩筆交易雖然結果不同,但壟斷和行業惡意競爭的聲音一直存在,隨著交易進行,甚至成為影響交易成敗的決定性因素。這種特點在英偉達收購ARM中更加明顯。
ARM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IP(知識產權)供應商,占據著全球95%以上的移動數碼設備芯片市場。其推出的微處理器設計和架構,相較于X86,有著更輕量、待機功耗更低的特點,目前正向包括英偉達、蘋果、高通、英特爾在內的多家科技公司授權。
但盡管占據高額市場份額,ARM并不如想象中賺錢。根據軟銀財報,ARM在2017年-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18.31億美元、18.36億美元和18.98億美元,這3年的增長微乎其微。曾有基金經理認為:收購ARM在軟銀的科技股投資組合中拖了后腿。2020年,小日子過得不太好的軟銀權衡利弊后,選擇將ARM出售給英偉達緩解自身壓力。
從市值來看,英偉達是全美第一大芯片企業,市值在過去五年間實現了數十倍的爆炸式增長,接近6000億美元,超過英特爾、高通和AMD的總和。作為全球最大的GPU和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英偉達占全球獨立顯卡8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市場大放異彩。但英偉達在cpu領域一直不慍不火,市場反響不大:此前英偉達曾推出移動芯片Tegra,但鮮有廠商采用,合作方并不多。
而且NVIDIA的發展過程也是非議不斷,批評聲音集中于濫用排他性商業合作、不正當營銷方式、對業界開放標準和自由軟件運動的拒斥等方面,這也為該收購案的失敗埋下伏筆。
作為英偉達CEO,黃仁勛一直認為CPU、GPU和DPU(網絡芯片)是未來數據中心的三大支柱。為此已經占據全球80%以上gpu市場份額的英偉達將目光放在另外兩塊市場。在DPU領域,2020年4月,英偉達以69億美元,完成了對以色列網絡芯片商邁絡思的收購,并在2020年10月首次推出DPU。
但在CPU領域,英偉達一直都缺乏CPU核心技術,此次收購ARM后,英偉達將補上這個最大的短板,不僅可以完成在數據中心領域三位一體的布局,甚至還可免除其基于ARM的CPU的任何許可費,從ARM授權中獲得高利潤率持續收入。
有錢的聯合實力很強的總會讓人有所懷疑,市場普遍懷疑英偉達收購ARM后,為進一步擴大自身優勢,有可能破壞ARM獨立性,抬高授權價格乃至不對外授權。
英偉達宣布收購Arm后,引發半導體行業的震動。各監管機構和高通、三星、蘋果等行業巨頭均明確表示反對該收購案。
其中ARM總部所在的英國反響最為強烈,不愿將ARM拱手讓給美國公司,為此英國多政府部門頻繁發聲,甚至將該并購案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2020年8月,英國的競爭監管機構警告道,若英偉達成功收購ARM,可能會損害世界各地芯片市場的競爭。今年1月初,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表示,將正式對英偉達收購ARM的交易展開調查。4月底,英國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大臣辦公室也宣布,將調查該交易涉及的國家安全問題。
在英偉達的老家美國,英偉達同樣遭受到同屬美國企業的強烈反對:2016年順利收購Arm的軟銀并不涉及半導體領域業務,而英偉達卻在芯片行業舉足輕重,Arm的授權對象不乏其競爭對手,出于行業壟斷可能性的擔憂,高通、谷歌和微軟均向美國反壟斷監管機構施壓,要求阻止這筆交易。
為與美國和亞洲爭奪現代經濟核心部件的生產能力,歐盟早已有自建芯片產業的想法。此次英偉達收購ARM,歐盟自然不會順利放行:由于多方的抗議與抵制,歐盟可能將審查時間延長至少四個月。
未輪到中國監管機構發聲,其他監管機構出于行業壟斷和惡意競爭的考量,英偉達收購ARM計劃就已經困難重重。
和英偉達收購ARM的步履維艱相比,AMD收購賽靈思則較為明朗:在此前美國、英國和歐盟已經相繼放行前提下,1月27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在網上發布公告稱,已經有限制條件批準AMD收購賽靈思,2月14日AMD便宣布完成對FPGA制造商賽靈思的全資控股收購。考慮到監管審查階段耗時15個月,中國監管機構放行后,AMD僅耗時18天就完成了對賽靈思的全資控股收購,其擔心夜長夢多的情緒十分明顯。
分析發現AMD對賽靈思的收購案成功的原因相對簡單一些:雖然賽靈思位居FPGA行業第一,但市場占有率僅超過40%,遠未達到與ARM相似的市場地位,加上FPGA行業賽道的選手除了賽靈思還有被Intel收購的Altera,FPGA行業可替代性較高。國內監管機構五條限制性條款可以充分保證市場穩定的前提下,兩大巨頭同賽道競爭明顯利大于弊。
雖然兩樁收購案的最終結果不同,但都看到芯片巨頭發力數據中心的決心。
3、數據中心市場崛起,芯片巨頭爭相入局
數據中心并不算新詞,但該行業確實是近年來才快速崛起的。早在十年前,美國就提出數據中心產業升級的概念:2010年,美國政府提出聯邦數據中心整合計劃(FDCCI),該計劃通過“云計算優先策略”旨在減少數據中心數量,推動數據中心的大型化、一體化,同時促進數據中心產業的優化和升級。該計劃的提出正式確立數據中心的重要地位。但一直到2016年前,數據中心市場并未迅速崛起,發展一直不慍不火。
推手出現在2016年,英國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分別提出各自開放政府數據進行整體部署計劃,此后世界主要國家政府和企業紛紛開始數字化轉型之路。在這一熱潮推動下,全球數據中心投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市場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芯片廠商轉向數據中心領域。
2010-2020年間,全球IDC市場規模均保持正增長,且年均增速在20%左右。歷史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數據中心行業的整體市場規模較2018年增長了20%,達793.1億美元。全球數據中心規模總體平穩增長。
相比2020年英偉達宣布收購ARM、AMD收購賽靈思布局數據中心市場,英特爾作為芯片行業大哥,早在2015年就開始了數據中心市場的布局:2015年6月英特爾以167億美元將賽靈思的競爭對手Altera收歸旗下,當時英特爾表示,這樁收購案將催生應用于數據中心與物聯網(IoT)領域、結合FPGA的處理器技術。
不同的是,2015年的監管審查并未像今天這樣嚴格,自2015年6月1日提出收購Alera到2015年12月28日完成收購,英特爾僅花費半年的時間。而AMD收購賽靈思光監管審查階段就耗費15個月才通過,英偉達更是監管審查16個月后宣布交易失敗。隨著芯片戰略意義的提高,芯片行業巨頭整合愈加困難。
回看這兩樁同時期的收購案,顯然AMD才是贏家,而英偉達也只能無奈接受失敗的現實:相比賽靈思,ARM作為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芯片授權商的身份太重要了,各國政府和企業誰都不放心將ARM交到另一家芯片公司手中。
4、軟銀宣布推動ARM上市,行業或將迎來漲價潮
隨著英偉達收購ARM失敗,軟銀宣布由雷內·哈斯接任西蒙·希格斯擔任ARM CEO職位。盡管軟銀宣布ARM CEO變動屬于正常的人事變動與英偉達收購ARM失敗無關,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兩任CEO的履歷中獲取一些信息。
此前,原ARM CEO西蒙·希格斯曾公開表示上市對ARM不利。他認為IPO會影響ARM的創新能力。其實這不難理解,如果公司不上市的話,這些股份只是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ARM可以自由地進行技術研發,并對所有人開放授權。但公司上市后股權分散,ARM的商業行為就會受到干預,首要任務是商業盈利而非產品研發,導致ARM創新能力下降。
ARM CEO接任者雷內·哈斯,此前一直負責ARM的銷售和營銷事宜。軟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孫正義表示:“在ARM準備重新上市的階段,雷內是帶領ARM加速增長的合適領導者。“
結合目前ARM以授權費和版稅為主的營收模式,在上市的壓力下,未來可預見ARM授權費和版稅將有不確定程度的上漲。由于芯片處于移動數碼設備產業鏈的最頂層,隨著成本上漲,行業或許將迎來新一輪的漲價潮。
5、ARM架構需授權,X86架構巨頭壟斷,中國“芯”將何去何從?
有市場需求才會有芯片發展,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主流的CPU架構和市場兩方面考慮。
目前cpu芯片主要有三種架構:x86架構、ARM架構和新興的開源架構RSIC-V。
x86架構主要應用于桌面和服務器市場,系統生態比較完善。授權生產廠商主要有英特爾和AMD,和國產的海光、兆芯。曾有媒體用“研發近10年,市場份額基本為0”形容國產x86芯片,雖然有些無奈,但確實說出了國產x86芯片的現狀:盡管近年來國內大量投入國產x86芯片的研發,但差距太大,短時間內很難達到和英特爾AMD同臺競爭的水平。
ARM架構主要應用于移動市場,該賽道的玩家包括高通、三星、聯發科、麒麟和一眾占有率不高的國產ARM處理器。麒麟芯片作為優秀國產ARM處理器的代表,一度可以和高通一較高下,但近年來由于美國出口禁令的限制,麒麟芯片研發進程受到嚴重阻礙,以至于華為到了無“芯”可用的地步。
在x86和ARM的傳統芯片賽道上,我們或起步較晚差距較大,沒有正面競爭的實力;或受制于人,企業遭受美國限制,短期難以改變現狀。這種前提下,新興的開源架構RSIC-V似乎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但在新興市場的加持下,中國“芯”愿景比想象的樂觀。
2021年全球物聯網支出將達到7,542.8億美元,并有望在2025年達到1.2萬億美元,五年復合增長率11.4%。其中,中國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超過3,000億美元,全球占比約26.1%。
作為全新架構,RISC-V 很難在短期內挑戰x86和ARM。但全新的物聯網市場為RISC-V 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RISC-V具有開源、精簡、模塊化的特征完全符合物聯網市場下游多元化、碎片化的應用場景。中國“芯”或將迎來產業希望。
阿里平頭哥就是RSIC-V處理器的國產芯片代表之一,已發布的四款玄鐵處理器,后者主要應用于計算視覺、工業互聯和智能家居行業,截至2020年,玄鐵cpu出貨量已達到20億顆,市場需求旺盛。
作為開年大戲,AMD成功收購賽靈思和英偉達收購ARM失敗兩樁收購案,體現出芯片產業巨頭競爭布局搶占新興市場、國家干涉等復雜特點。
受限于起步晚,基礎能力不足,芯片產業一直是我國較為弱勢的產業。但隨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市場需求的東風已經吹起,不知這次國產芯片企業能否可以抓住機會,一舉完成中國“芯”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