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楊舒鴻吉
2021年2月18日,國務院發文批復,原則同意《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根據《總體方案》,在功能布局上,虹橋中心商務區要積極發揮輻射引領功能,加強與“北向拓展帶”和“南向拓展帶”的銜接聯動。
《總體方案》出臺后,截至2021年,虹橋中央商務區所在的長寧、閔行、青浦、嘉定四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575.6億元,同比增長9.8%,高于上海全市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而在北向拓展帶(包括虹橋—長寧—嘉定—昆山—太倉—相城—蘇州工業園區)中,2021年,蘇州昆山、太倉、相城、蘇州工業園區四地完成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達到10598.1億元,同比增長11.9%,高于蘇州全市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
南向拓展帶(虹橋—閔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鹽—海寧)中,2021年,上海松江、金山、嘉興平湖、南湖、海鹽、海寧六地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179.0億元,同比增長11.4%。
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華略智庫輪值CEO、長三角研究院院長夏驥表示:“可以說, ‘大虹橋’升級一年以來, ‘一核兩帶’交出了一份非常靚麗的答卷。”
他指出,經濟指標的全面超越,首先得益于制度創新。《總體方案》中明確的29項政策已有23項落地,其中16條僅在虹橋中央商務區適用的政策落地率達80%,“一區五新”的功能框架加快顯現,“大虹橋”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激發了 “一核兩帶”發展的內生動力。
比如在虹橋中央商務區,上海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出臺了《關于支持內資總部企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吸引了一大批資源配置能力強勁、體現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總部。
此外,虹橋中央商務區率先承接并進一步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依托虹橋保稅物流中心(B型),創新試點保稅展示交易模式,加快打造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進出口商品集散地。
虹橋中央商務區還持續加強對外交通建設,持續打造與長三角主要城市兩小時軌道交通圈,“虹橋國際商務人才港”正式開通,虹橋中央商務區加快集聚科創資源,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一期正式運營。
此外,虹橋中央商務區還加快集聚金融資源,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虹橋分中心建設持續深化,數字人民幣試點穩步推進,首批虹橋中央商務區內的企業開立了自由貿易賬戶。
在北向拓展帶,夏驥指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建設,使得北向拓展帶的昆山、太倉、相城、蘇州工業園區與上海包括虹橋中央商務區的聯系更加緊密。
此外,北向拓展帶充分依托自身的開放優勢,強化與虹橋中央商務區的國際貿易協同,并且結合自身優勢平臺,積極塑造服務整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核心功能。
比如蘇州工業園區依托中新合作稟賦,一年來實現了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新加坡國際調解中心落戶,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幫助13家企業完成赴新加坡投資,新科研蘇州中心共計15個項目完成在園區注冊落戶。
北向拓展帶充分依托自身的產業優勢,積極尋求滬蘇之間的產業公約數,共同打造具有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南向拓展區里,在過去一年重點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國際商務區、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區、江海河空鐵聯運新平臺。
夏驥表示,一年以來,大虹橋地區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發生著變化,快步向前。但是,他同時指出,“大虹橋”地區劍指國際一流商務區,其建設仍屬起步階段,大虹橋中央商務區與上海市區以及的國內一線城市CBD相比,密度有待加快提升。
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商務中心區藍皮書:中國商務中心區發展報告No.7(2021)》,2020年虹橋中央商務區的增加值密度僅為8億元/平方公里,相當于上海陸家嘴金融城的4.8%、廣州天河CBD的3.3%、深圳福田CBD的2.0%、北京CBD的3.1%;虹橋中央商務區的稅收“億元樓”僅有7棟,而上海陸家嘴金融城擁有稅收“億元樓”110棟,并且涌現了稅收“百億樓”。
“橫向對比說明,虹橋中央商務區目前還有進一步聚集和提升的空間。”夏驥說。
他指出,虹橋中央商務區不僅國際貿易平臺功能還有待深化,要素配置通道仍有待進一步暢通。“目前一些領域的人才政策仍然存在門檻較高、范圍過小的問題,不利于會展等企業吸引優質人才。”
夏驥認為,北向拓展帶目前仍以傳統的貨物貿易為主,離岸貿易等新業態的發展還很不充分。
比如,北向拓展帶的金融機構在層級上一般都是按地級市的城市能級來設定的,在國際貿易外匯管理、自由貿易賬戶開設等方面無法突破,借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資源、平臺、制度還不充分,影響了離岸貿易的收付匯。
又比如,目前銀行征信系統基礎數據庫的企業資信信息尚不夠全面,加之銀行間信息不夠透明,造成企業可在多家銀行進行開戶和授信,易造成重復開證、重復融資、超額融資、循環融資,北向拓展帶亟須加強與上海包括虹橋中央商務區的信用建設,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提升銀行審核效率。夏驥撰文指出。
夏驥指出,北向拓展帶目前尚沒有國家級交通樞紐,在滬蘇交通同城方面還有待深化。比如,在鐵路交通方面,蘇州工業園區與虹橋火車站之間的班次不多,而昆山與虹橋火車站之間在早晚高峰運力緊張,甚至“一票難求”,滬蘇之間還缺乏更高頻次的城際鐵路制式。
在南拓展帶上,硬核技術產業占比不高,科技研發實力還有待提升,與上海和蘇州的科創聯動不足。“傳統產業比重仍然較高,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相對偏低,單位土地產出效率還有待提升。”夏驥表示。
他強調,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對外開放引領對內開放的功能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代表著我國繼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之后,一種全新的開放形態,在全國開放格局中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