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對基建投資的支持力度大幅上升。全年專項債實際可使用資金或較上年翻倍,上半年受財政支出節奏前置和專項債資金使用節奏影響,基建發力明顯。
四是以黨政機關行政費用為代表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過緊日子”的推動下,今年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預計降至7.9%,創2017年以來新低。
從“多收少支”轉向“少收多支”
預算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01萬億元,較上年收入增長3.8%,增幅比上年實際增速放緩6.9個百分點;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26.71萬億元,較上年增長8.4%,增速創2016年以來新高,比去年實際增速加快8.1個百分點。
從廣義財政角度來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較上年執行數增長2.7%,遠低于上年8.7%的增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與政府性基金支出之和較上年執行數增長12.8%,遠高于2021年-1.0%的增速。
根據預算報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主要組成稅收收入預計約18萬億元左右,較上年稅收收入增長4.3%,增幅比上年實際增速放緩7.6個百分點。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預計為9.44萬億元,較上年增長0.4%,比2021年實際增速低4.1個百分點。
擴大的財政支出主要來自財政收入多增部分,以及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據中金公司測算,僅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利潤依法上繳近年結存利潤一項就達1.65萬億元。
分析師表示,財政基調由上年的“多收少支”轉向“少收多支”,主要是為了應對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之下穩增長的需要。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5.5%的增速是在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財政支出積極發力。今年一般公共預算及政府性基金支出規模共計近40萬億余元,財政支出的乘數效應能夠進一步擴大其拉動作用,對穩增長、保民生產生積極作用。
穩就業是重中之重
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5個大項來看,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文化旅游與傳媒、災害防治及應急管理等其他支出這三項占比有所上升。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比上年實際支出占比提升了0.3個百分點至14.0%,提升幅度最大,和《政府工作報告》對穩就業的重視一脈相承。
《政府工作報告》將“著力穩定市場主體保就業”單獨列為工作任務之一,要求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
分析師指出,今年就業壓力和去年相比進一步加大。一方面,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創歷史新高,結構性就業壓力仍然較大;另一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更高的就業目標,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較2021的“5.5%左右”略有降低。
中央財政將進一步發揮穩就業的作用。根據預算報告,今年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617.58億元,同比增長9.1%,支持各地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如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延續執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優化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加強對穩崗和培訓的支持。
此外,預算報告將為經濟主體減負紓困列為今年財政工作的首個重點內容,減稅退稅規模預計達到2.5萬億元。具體措施包括,將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標準從2021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升級為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等;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
分析師表示,大規模減稅退稅降費的直接受益者是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政策的延續有利于企業稅負下降,其本質依然是“穩就業”。
“今年繼續延續減稅降費政策有利于企業經營預期的改善,同時減稅降費‘保企業‘的本質仍然是‘穩就業’,‘穩就業’就是‘穩消費’,雖然該邏輯傳導的鏈條較長,但從中長期來看,對居民消費和就業和呵護作用不可小覷。”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
力挺基建投資
《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 “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并劃定了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防洪排澇設施、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具體投向。
預算報告顯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涉及基建的三個支出大項——城鄉社區、交通運輸和農林水合計占比為21.4%,較上年實際支出占比下降0.1個百分點。但考慮到專項債實際可使用資金較上年顯著增加,今年財政對基建的支持力度遠超去年。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對界面新聞指出,去年已發行但未使用的專項債資金約有1.4萬億元,這部分資金將結轉到今年使用,加上今年專項債新增額度3.65萬億元,實際可使用資金超過5萬億元,約是去年的兩倍,可有效拉動基建等方面的投資。
分析師表示,在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下,今年基建投資增速較為樂觀,特別是上半年受財政支出節奏前置和專項債資金使用節奏影響,基建發力明顯。
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各地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8775億元,完成去年12月提前下達的1.46萬億元額度的60.1%,據西部證券統計,投向上,交通基礎設施和市政產業園兩者合計占到四成以上。
黨政機關繼續“過緊日子”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5個大項中,比較去年實際支出占比下降的有5項,分別是外交和國防、一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交通運輸、資源勘探工業信息等。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下降0.2個百分點, 其余支出項目占比分別下降0.1個百分點。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下降幅度最大,體現了財政響應中央提出的“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的要求。據界面新聞觀察,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自2019年以來逐步下降,今年占比預計降至7.9%,創2017年以來新低。
預算報告表示,為重點保障剛性支出、急需支出,黨政機關將堅持過緊日子,建設節約型機關,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其中,2022年中央部門支出下降2.1%,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從嚴從緊,把更多財政資源騰出來,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場主體發展,切實做到節用為民。
此外,推動財力下沉也是今年財政工作的重點之一。預算報告指出,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特別是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近9.8萬億元、增加約1.5萬億元,增長18%,為多年來最大增幅。此外,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中央財政將更多資金納入直達范圍,省級財政也要加大對市縣的支持,務必使基層落實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