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陪伴了證券從業者20余年的從業資格考試,將迎來重大變革。
3月17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就《證券從業人員專業能力水平評價測試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將證券從業資格考試將調整為非準入型的專業能力水平評價測試,同時引導公眾理性“考證”。
這是落實國務院提出的“分步取消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推行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具體舉措。取消職業資格考,改為專業能力水平測試,降低了就業創業門檻,激發社會活力,也為“考證熱”降溫,促進用人單位重視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
此前以考證培訓為核心業務的職業教育機構,該如何應對?
若繼續以考證為賣點,不但涉嫌虛假宣傳,還與職業資格考試改革的精神背離。近年來,這類培訓存在的亂象,如承諾“保過”、運作替考、卷入命題泄題丑聞等,也讓職業資格考試的公信力遭遇質疑。
大量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制造了考證熱和培訓熱,提高就業創業的門檻,增加求職者、創業者的培訓支出負擔。取消不必要的職業資格考試,就是為就業創業掃除人為障礙,也給求職者、創業者減負。據統計,2013年到2017年,國務院已分七批審議通過取消434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
取消、調整職業資格考試,將對這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經營產生巨大影響。
首先是生源影響。不像作為準入門檻的職業資格考試,專業能力水平測試并非從業人員的“剛需”。相關從業人員將根據自己的崗位要求,選擇是否參加專業能力水平測試。
其次是經營方式的影響。隨著考試調整為能力水平測試,行業、用人單位對能力水平測試的評價質量更為關注,這也是由社會化考試的性質所決定的,其權威性不是由官方背書,而是由考試評價本身的質量、公信力獲得。
簡單來說,社會化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是否權威,需要得到社會、用人單位的認可。這要求考試培訓的重點,從通過考試獲得資格證書,轉到重視培訓學員的能力提升上。
職業培訓機構做好轉變的準備嗎?目前看來,進行考證培訓的職業培訓機構,基本采用的還是傳統模式,即針對已經社會化的職業技能培訓。有的職業培訓機構也在強化證書,把證書作為招攬生源的賣點。
如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強調獲得“權威”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宣傳家庭教育指導師要持證上崗、獲得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年入50萬等,這都是按職業資格考試的套路,在運營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項目。國家規定,根本不存在官方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職業資格證書,其證書都是社會機構頒發的,是否權威,須由用人單位自主認定。
可以預計,由證券從業人員從業資格考試,調整為專業能力水平評價測試后,此前開展從業資格考試培訓的機構,還會繼續將專業能力水平評價測試等同于從業資格考試進行宣傳。這種培訓思路,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證書的作用弱化,考試熱降溫,培訓市場必然萎縮。
非學歷的職業培訓,應該聚焦終身教育,給職場人士持續充電,給他們有價值的專業能力、就業能力提升,在培訓人員不能獲得學歷、證書的情況下,這樣的培訓依舊受到歡迎,則表明培訓有價值。職業培訓應該以此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師資建設與課程建設,給培訓人員高質量的培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