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當前,隨著數字化的轉型,“數字員工”市場加速升溫,各行各業都開始探索數字員工的應用場景。
比如,百信銀行推出首位虛擬數字員工aiya(艾雅)、江南農商銀行推出vtm數字員工,此前,華為在與普華永道的簽約儀式上,華為 GTS 產業伙伴建設與管理部部長周為也透露,華為內部已經有超過8000個數字員工。
數字員工的到來是喜憂參半的事實,一方面,數字員工極大提高了企業的效率,為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數字員工也是未知的,數字員工對人工崗位的代替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考驗著數字員工和人類社會的未來關系。
數字員工是什么?
想知道數字員工會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先要知道數字員工是什么。顯然,數字員工是形象化的稱呼,而其實質則是一種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目前,普華永道、安永、畢馬威、德勤四大咨詢公司都對 RPA有明確定義,按照這四大行的定義,可以歸納出三個關鍵點:第一,RPA 是軟件,不是實體機器人。第二,RPA 應用場景要滿足兩個條件——大量重復(讓RPA有必要)和規則明確(讓RPA有可能)。第三,只要滿足第二點的兩個條件,RPA 可以應用于任何行業、任何場景。
當然,數字員工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新發明,從1913年福特汽車自動化生產線,到1954年美國德沃爾申請的專利工業機器人,再到20世紀70年代信息革命初期應運而生的軟件機器人,都是數字員工的早期雛形。
隨著20世紀90年代業務流程自動化(BPA)的興起,如何把業務流程和自動化技術相結合成為管理領域和IT界的熱點,尤其是IBM、Oracle等科技巨頭的入局讓業務流程管理更上一層樓,而RPA也開始嶄露頭角并逐漸成為BPA的最佳實踐。早期RPA技術可以溯源到屏幕抓取、Macro等工具,21世紀初國外就出現了主營RPA軟件產品的公司。
在國內,RPA的起步則較晚,其軟件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按鍵精靈,從游戲腳本的自動化操作演變為日常辦公的常用軟件。2011年阿里巴巴的自動化運營和售后服務產品碼棧在淘寶誕生。同年,上海藝賽旗公司成立,作為國內首家主營RPA產品的廠商,在2016年登陸新三板。
當前,隨著業務流程自動化管理的精細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化,RPA的功能領域和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條件。
以證券行業為例,RPA 的常用業務場景,包括業務清算、白動開閉市、定期巡檢、開市期間監控、資管系統操作、托管系統操作、柜臺交易系統操作、零售系統操作、財務系統操作、報表報送等。
東方證券引入了RPA之后,在工作效率上每年可節省人力工作時間至2萬小時以上,每年節省人力成本 300 萬元。海通證券目前有超過 10個以上的部門已經應用RPA,4年上線200多個自動化流程。
當然不僅僅是在證券行業,由于RPA更適用于操作繁復和標準化高的工作以及勞動密集型和信息系統發達的企業,因此在金融、財務、人力、制造、地產、醫療、物流、零售和政務等領域優勢突出。
華為公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2021年,華為與普華永道在 2021 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舉行了 RPA+AI 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簽約儀式上,華為公司透露,華為內部通過RPA 部署的數字員工已超過8000個,廣泛應用于生產、制造、財經、HR、零售、審計等各個業務領域。目前,華為的 RPA 產品已經在數字政府、交通、金融、制造等多個行業得到了應用。
數字員工成為優勢選擇
除了具有相比傳統勞動力的無可比擬的優勢,數字員工的發展還受到多因素的推動。
一方面,人口紅利消失,招聘熟練的員工越來越難。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而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0%,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
勞動力數量的逐漸減少的同時,就業市場的新生代員工的就業觀念也在悄然轉變。受個人成長和社會教育環境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愿選擇時間更加靈活的外賣騎手,也不愿進廠打工從事生產勞動崗位。
因此,“用工荒”成為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2020年國家統計局的一項工業企業調查表明,約有44%的企業面臨招工難問題,這一比例也是近年來的新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員工與自然人員工優勢互補,極大緩解了招工難題。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企業不得不加速數字化轉型,導致企業越來越重視數字員工的應用。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0年疫情期間線上辦公軟件日均下載量激增,但辦公軟件更多滿足的是管理職能崗位的交流需求,對于操作類的崗位則無法有效滿足。疫情倒逼企業不得不借助數字化轉型提供一系列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
江蘇迪普思科技公司研發出一款公益性質的“戰疫數字員工”,免費為企業、社區、街道等組織提供高效專業的科技服務,支持防疫部門對流動人員的感染風險批量篩查,經過監測比對預警形成報告,及時發現風險。在未來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數字員工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基于此,數字員工得以快速發展。2020年,美國RPA軟件巨頭UiPath在資本助推下估值破百億美元,2021年4月成功在紐交所上市,成為繼Zoom、Snowflake等企服巨頭后的獨角獸上市公司,極大地激發了投資者對于RPA的熱情。據RPA行業推廣新媒體王吉偉頻道統計,2021年上半年共有18家機構投資了25個RPA項目,其中金沙江創投和紅杉資本各投資了4個RPA項目。
在投資機構扶持下,RPA廠商的估值和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數字員工也加速走入企業。根據Gartner 數據,全球 RPA 的業務以60%的增速發展。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接受與應用 RPA,這種非侵入式的自動化技術正逐步成為企業組織的一項基本能力。麥肯錫數據報告顯示,世界 500強企業超過70%都在使用RPA機器人。
中國市場范圍內,iResearch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RPA行業市場規模為近20億元,同比增長96%,市場處于高速增長狀態,增速超過全球平均值。未來三至五年內,全球將會有千萬規模的低端工作被企業級RPA應用所替代。可以看見,RPA機器人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數字員工變革就業市場
數字員工對社會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未來20年內將會有47%的工作崗位被機器人取代。在工業4.0時代,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對人類社會就業產生顛覆性影響,結構性失業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而數字員工是這場就業變革中最強有力的勝出者。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社會如何與數字員工共處成為不可回避的新問題。一方面,人機耦合將會成為趨勢。為了更好地培育和釋放這種新型集體潛力,需要積極面對數字員工加入職場的新變化,發揮科技進步帶來的新紅利,加快實現治理方式的新變革。而這需要調動市場的創造性,只有合適的激勵機制,合適的人才,才能適應數字員工帶來的新變化。
同時,這需要促進人機協同,加速數字化轉型。以往人類與計算機的交互是由人類向計算機發出指令來工作;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成熟,計算機將變得更加智能,可以自主完成部分工作,成為人類重要助手。人類與計算機交互、融合、共創,提升人的潛能,釋放更多能力,創造更大價值。
比如,科大訊飛的數字員工已經可以在招聘、財務、辦公等專業領域協同企業員工高效完成企業業務。如文檔翻譯,每一萬字大致需要人工翻譯4小時,而人機協同只需要24分鐘,效率可提升9倍。
另一方面,則應該積極應對數字員工對就業帶來的挑戰,實際上,數字員工究竟消滅多少、創造多少、造出什么新工作,不是完全技術決定的,制度也有決定性的作用。在技術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究竟有多大能力、能否靈活地幫助個人和企業創造性地開創出新的工作機會,這都是由制度決定的。
比如,失去工作的人,他的能力能否轉換?如何幫助他們轉換能力?這些也是制度需要考慮的問題。政府要足夠支持建立非政府組織,為丟掉工作的人提供訓練,幫助他們適應工作要求的變化。
當然,挑戰也是機會,對于自動化的恐慌在人類歷史上也并非第一次。自從現代經濟增長開始,人們就周期性地遭受被機器取代的強烈恐慌。幾百年來,這種擔憂最后總被證明是虛驚一場——盡管多年來技術進步源源不斷,但總會產生新的人類工作需求,足以避免出現大量永久失業的人群。
比如,過去會有專門的法律工作者從事法律文件的檢索工作。但自從引進能夠分析檢索海量法律文件的軟件之后,時間成本大幅下降而需求量大增,因此法律工作者的就業情況不降反升。數字員工也如此,數字員工的研發、生產、配套服務以及品質管理、銷售等崗位也都是一次職場的新機會。
數字時代與過去已經大不相同,人們不僅要和人類打交道,還要和數字員工協作共事,適應和迎接“混合型”人機團隊的新型工作方式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