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徐寧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玻璃大王的稱號都屬于福耀玻璃(600660.SH,03606.HK)和它的掌門人曹德旺。
近期,李賢義的信義玻璃(00868.HK)搶過了這個頭銜。
最新財報顯示,去年信義玻璃實現營收30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46億元),凈利潤11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93億元);福耀玻璃實現營收236億元,凈利潤31億元。
這是信義玻璃自2005年上市以來營收首次超過福耀玻璃,凈利潤更是后者的三倍。
據中信證券研報數據顯示,以產能規模計算,信義玻璃已是全球第一大綜合玻璃生產商。
自1988年成立以來,信義玻璃發展至今已三十余年。它為何在去年超越福耀玻璃,成為新晉玻璃大王?
浮法玻璃產能第一
雖然都在玻璃行業,但信義玻璃和福耀玻璃分別專注于各自的細分領域,主營業務所處的產業鏈環節并不相同。
福耀玻璃九成營收來自于汽車玻璃,少量生產浮法玻璃,但多自產自銷;信義玻璃近八成營收來自于浮法玻璃,部分業務延伸至下游的汽車玻璃、建筑玻璃等。
浮法玻璃是指采用浮法工藝制作的玻璃,為生產汽車玻璃和建筑玻璃的原材料。
信義玻璃最初以汽車玻璃業務起家,1998年首次進入建筑玻璃領域。之后為控制生產成本及運輸、包裝等費用,于2006年建立起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以實現玻璃深加工的原片自供。
截至目前,浮法玻璃業務營收約占信義玻璃總收入的七成。其余兩成來自汽車玻璃,一成來自建筑玻璃。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信義玻璃在國內共有十大生產基地,合計33條產線,分別位于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經濟區等地,玻璃產能總計24430日熔量(t/d)。
在海外,信義玻璃2016年在馬來西亞建立了第一個大型海外生產基地,三線產能合計為3200t/d。由此計算,信義玻璃的總產能達27630t/d。
信義玻璃的總產能中,浮法玻璃的產能占比約78.46%。據天風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該公司的浮法玻璃在產產能達21680t/d,占國內浮法玻璃在產總產能的13%,位居國內第一。

玻璃是一種大宗商品,除特殊品種外,常規產品整體差異化程度相對較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主要在成本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