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奇銳
編輯 | 樓婍沁
又有奢侈品牌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被處罰。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官網近日發布公告,瑞士奢侈品牌Bally關聯公司巴麗(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4.19萬元罰款,同時沒收4085.5元的違法所得金額。
處罰信息顯示,Bally違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39條。該條例明確要求品牌不得在經營過程中銷售摻假或造假產品,禁止以假冒真和以次充好。
具體表現為,Bally北京分公司在2021年5月27日以1904.5元進口75件女裝針織上衣,隨后在同年7月26日和8月2日將共7件服飾配送到銷售門店。但市場監督部門調查發現,該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已銷售服飾的門店標價為5990元,其中利潤為4085.5元。
處罰決定經媒體報道后,迅速在社交媒體發酵。截至發稿,與此次事件相關的“5千元衣服利潤4千還以次充好”詞條出現在新浪微博熱搜榜單,并獲得超過2億次閱讀。但Bally在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均未就此事給出回應。
這是Bally近期又一次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在2020年,Bally上海關聯公司因太陽鏡光透射比數值與標準不符而被點名。而在2021年1月,Bally北京分公司因女士上衣被抽檢出起球項目不合格,被處以2.5萬元罰款。
值得提到的是,被抽檢出起球項目不合格女士上衣在門店售價為4190元,實際成本則是1331.95元。產品質量不合格卻以高價出售,是網友關注此類事件時的焦點。此前韓國女裝品牌衣戀也曾因成本75元、標價1598元的羽絨服而陷入爭議。
但和普通大眾品牌不同,奢侈品牌本身就有溢價高的特點。奢侈品牌強調原創和工藝,在制作成本上通常會更高。而品牌的歷史故事、審美體系及其展現社會地位等無形屬性,又進一步將產品售價推高。

消費者愿意花高價購買奢侈品,意味著對品牌的工藝設計和價值體系有認同感。盡管過去二十年間奢侈品行業銷售全球化和生產流水線化在一定程度上將部分工藝追求讓位給效率,質量仍然是衡量奢侈品價值的重要標準。
作為以皮具起家的品牌,Bally在宣傳中也曾強調產品品質。它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西方奢侈品牌之一。為了推動轉型,近年Bally入駐了天貓和京東等線上平臺,并選擇黃景瑜作為品牌代言人,同時也用節日限定系列和快閃店做營銷。
2018年,山東如意曾和JAB集團達成收購Bally的意向。這筆交易當時被看作是中國時尚集團在全球擴張的重要一步。隨后山東如意深陷債務危機,遲遲無法向JAB集團支付收購款項,最終導致收購案終止。而這也一度讓Bally的中國擴張計劃陷入被動狀態。
Bally最大的股東目前仍是JAB集團,但集團核心業務已經轉移到咖啡飲品領域。根據《女裝日報》的報道,中國市場在Bally整體銷售額中的占比約為30%至40%。在疫情局勢恢復平緩后,Bally在中國的業績開始逐步復蘇。但和其它品牌相比,Bally在市場的反響仍較為平淡,品牌形象鮮明度不足和缺乏爆款產品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