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5斗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是一個企業前進的支柱,一個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推進農業創新創業、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已成為當下一大趨勢。
高校,是創新的重要源頭,也是創新企業扎堆兒的地方。那么,目前較為活躍的農業科技公司創始團隊來自于哪些高校,來自于哪些專業,高校的學科建設和本校學子創業方向有沒有必然關系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開始了本文的寫作。本文采納的企業主要以35斗發布的“未來農業食品百強榜”上榜企業為基礎,通過一對一問詢和公開信息查詢上榜企業核心創始團隊的教育背景,來解答以上問題。
圖:2020年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榜
圖片來源:35斗官網
Ps:我們采用了“獨角獸”這樣的說法,并不意味著分析的企業都是“獨角獸”級的,但我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農業“獨角獸”涌現。另,22年“百強榜”也在緊張搜集信息中,歡迎企業與我們聯系填寫申報。
通過對“百強榜”上榜企業高管教育背景的分析,我們有以下結論:
1.畢業于農業院校或農業專業的創始人大多選擇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細分賽道。根據統計數據,有超過80%的企業創始人將公司重點業務領域都放在了自己在校時所學專業的方向,知識+技術的雙重保證,也許就是他們創業的底氣。
2.農業自動化、智能化市場有巨大發展前景,智慧農業或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大趨勢。許多“跨界”的企業創始人大多選擇了智慧農業作為農業行業的切入口,擁有相關的學科背景的創始人也有一定占比,智慧農業或許就是農業創業的下一片“藍海”。
3.針對農業全產業鏈,企業分布不均現象亟待改進。農業全產業鏈的培育與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全方位的工程,需多方發力,并持之以恒,農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的大流通、大市場、大公司體系尚未形成。就目前所統計的數據來看,農產品流通供應鏈、圖像識別等方面的鏈條還需要強化并補足短板。
4.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數量較少,企業品牌意識不強。35斗目前統計的這55家企業中,從事農產品精加工和深加工領域的企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再者,不僅是我們所統計到的農業企業,我國農企普遍品牌意識不強,在市場上被人們熟知的品牌性企業產品更是屈指可數。打造一個有影響力的、且被大眾所認可和接受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品牌,才能真正走進消費者的心里。
5.政策導向及市場情況是推動人們選擇創業的原因。拿“智慧農業”舉例,自2016年以后,多個政策和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及“智慧農業”,在我們統計的數據中顯示,2016年起就有9家企業選擇了該領域進行創業,政策風向,或是創始人選擇創業方向的重要影響因素。此外,市場本身的情況也是吸引人的一大重要因素,市場情況表現良好的細分賽道,從來不缺少“挖寶人”。
碩博創始人占比超六成,高學歷人才創業意愿強
“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和“推動農業發展現代化”并不是簡單的喊口號,總有人得挑起農業發展的重擔。無數經驗和事實都在向我們證明,科技與創新是推進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年邁的老人佝僂著身子,小心翼翼在田間地頭打理作物的耕作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農業,正呼喚著更多高水平的精英和人才加入。似是聽到了“母親產業”的心聲,許多擁有高學歷的人才投身到這一產業中來,讓農業這一方熱土上翻騰起越來越濃烈的科技創新的熱潮,而這股熱潮指向的,正是屬于農業的美好未來。
圖:各農業企業中創始人學歷(注:按最高學歷計算)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統計
據統計,55家企業中,超過半數的農業相關企業創始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大專及大專以下的企業創始人,僅有13人,占所統計企業的23.6%。這一跡象也不斷向我們傳遞一個信號——高學歷人士創業比例正在逐漸提高,趨勢也愈發明顯。用高、精、尖的技術和全球的先進理念來服務農業這一最傳統的產業,大量行業從業者正在用自身所擁有的技能和知識擘畫出屬于農業這一方水土的美麗畫卷。
表:部分農業教育、強化農業高校人才培養的政策內容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整理
表:創業者畢業院校(按最高學歷統計,單位:個)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整理
注:有部分創始人無法找到畢業院校,因此未加入統計數據中;為保證數據的可靠性,本統計數據中未統計擁有多個創始人的企業,故與55家企業數量有出入
從35斗統計的企業數據來看,中國農業大學的創始人的數量目前居于首位,創始人畢業于該高校的企業分別為康普森(創始人為劉繼強)、廣安生物(創始人為高天增)、艾科農(創始人為郭建明)。
表: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的創始人以及企業基本情況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
百年風雨,成立于1905年的中國農業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農學、生命科學和農業工程為特色和優勢的研究型大學,農業的科目優勢與生命科學、資源與環境科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農業工程與自動化科學等學科群也形成了互補。“國富民殷、強農為本”是中國農業大學的理念。如今的中國農業大學,以培養“三農”人才,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為己任,保持農業優勢學科,發展多種新興學科,朝著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闊步邁進。
中國農業大學創業者數量位居本次統計榜首,且從上表中不難看出,企業創始人無一例外都選擇了自己專業高度相關的方向進行創業,傳統農業與現代智慧農業雙線并行、共同發展。知識就是力量,企業創始人們正用從學校汲取的知識回饋農業這一產業。
偏愛老本行,80%農業背景創業者創業方向與教育方向接近
在我們統計的55家農業企業中,有18家企業核心創始團隊來自農業,在選擇業務方向時,80%左右會選擇與所學專業直接相關或相近的領域。
圖:統計企業中創始人畢業于農業院校或農業專業的基本情況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
農業,并非簡單的種植和養植,從育種伊始,再到農產品端上消費者的餐桌,其間,任一環節進步的“一小步”,或許就是推動整個農業行業發展的“一大步”,育種軟件、農業智慧平臺、農業機械等專業工具和平臺的出現,不可不謂是農業行業的一大福音。
從上圖中我們不難看出,眾多擁有農業背景知識的人大多選擇了種、養殖以及生物技術領域,對于農業全產業鏈的覆蓋率較低、行業及領域選擇的重合度較高,略顯“偏科”。這一現狀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農業相關的學科知識對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等知識幾乎沒有涉獵,學科屬性造就了當前的局面。而進行“跨界”的創業者們,正在用其他領域的經驗和知識,慢慢填補農業實操中目前存在的一些“短板”和“缺口”。
跨界創業成趨勢,2/3創業者來自于非農專業
從下圖中,我們不難看出,盡管許多企業創始人并非就讀于農業院校或學習農業專業,但他們所從事的專業和業務領域也為推動農業行穩致遠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為強化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例如上述創始人還未涉及的電商零售、農業機械工具等,只有“強鏈”、“補鏈”,完善整個鏈條的薄弱之處,才能讓整個農業產業鏈欣欣向榮、茁壯生長。
圖:統計企業中部分非農業院校或專業創始人基本情況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統計
種養殖、智慧農業是創業者扎堆的領域
農業創業,究竟哪個領域才是人們認為的“風口”呢?從35斗統計的數據中不難看出,其中最為熾手可熱的,當屬智慧農業以及農業種植、養殖領域,企業數量分別為18個和21個,占統計總量的32.72%和38.18%,超過所統計企業總量的70%。
表:企業重點業務領域(單位:個)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整理
為何智慧農業會成為除種、養殖之外的另一個“熱門選手”?其原因在于,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要徹底摘除農業被貼上的“窮”標簽,根本上需要打破生產力的掣肘,誘發農業的活力。而這之中,自動化、智能化思路和做法或是破局之道,既能為農業從業者降本增效、謀取福利,也能降低勞動生產的強度,解放生產力,這一方式和轉變也是真正完成從農業3.0-4.0時代的必由之路。
政策導向或也是人們選擇智慧農業進行創業的原因,自2016年起,幾乎每一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會多次提及“智慧農業”這一關鍵詞,國家相關部門也出臺了多項與智慧農業相關的政策內容。
表:我國近年來相關部門部分政策文件中提及的智慧農業內容 資料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
智慧農業這一市場本身也對創業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哪里有機會,哪里就有人。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的數據表明,2020-2025年,我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將會維持中高速繼續發展,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3340億元的規模。
除此之外,電商零售企業的創業數量也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多元化消費、娛樂形式的追求,短視頻、直播等蔚然成風,農業領域內也出現了該類針對新農人的成熟平臺,例如豬易、農兜等,都是行業內的代表。互聯網+農業這一概念,讓行業電子商務逐漸“崛起”,也給了從業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并提高了作業效率。在農業電商零售這一細分賽道上,相信這個市場還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與速度。
圖:2016年后選擇智慧農業這一領域的企業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統計
35斗有話說
農業不是一場百米沖刺,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到結果,它更像是一場多人參加的接力賽,需要一磚一瓦綿綿用力、一針一線久久為功的堅持和努力。35斗希望,在未來,能夠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夠加入農業、并沉下心做農業,為農業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這個時代,需要有人接過名為“農業”的接力棒,帶著希望,奔向下一棒……
參考資料:
1.《中央一號文件為智慧農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2.中國農業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