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王思原
編輯|伊 頁
2018年4月16日,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成了聯想主場,Lecoo(來酷,聯想智能物聯品牌)的Logo出現在水立方5面墻體之上。
聯想用如此宏大的場面,向火熱的智能物聯網市場宣告著它的到來。這場智能物聯春季發布會也揭開了未來聯想的神秘面紗。
彼時大家普遍認為,Lecoo品牌及系列新品的發布,是醞釀已久的聯想智能物聯的真正落地,也是聯想繼PC、智能手機、企業級產品之后的“下一個奶酪”。
但4年時間里,聯想智能生態一直不溫不火,劉軍也未能實現將一個PC硬件制造商,轉型成為智能物聯網服務商的豪言。
直到前幾日,聯想集團召開的誓師大會上,發布了DISC生態,再次將聯想生態拉回到消費者視線當中。
按照劉軍的說法,聯想將借助DISC生態,在驅動自身業務高速成長的同時,構建一套聯想IoT生態。
但這套以“ZUI&超級互聯”為核心的聯想生態,真的能改變聯想現狀,能使其成為物聯網行業中有力的競爭者嗎?
拖后腿的拯救者
手機市場一直是聯想覬覦的肥肉。
從2008年開始,聯想便斥巨資入局智能手機業務,并靠著PC業務帶來的品牌、渠道優勢,迅速成為頭部一員。
轉折發生在2014年,運營商補貼終止,手機市場渠道發生變革。小米在線上電商渠道持續成長直至爆發,華為榮耀迅速跟上,OPPO、vivo則占領了線下經銷商門店。
而聯想在渠道變革中幾乎顆粒無收,運營商時代的機海戰略,也對產品品質、品牌形象產生副作用,導致之后的手機業務逐漸邊緣化,國內市場份額一度僅剩0.4%。
不過作為新的增長點,一直以來聯想從未想過放棄手機業務。
2018年開始,楊元慶掛帥親征,打響“手機反擊戰”,從機海戰術、摩托羅拉情懷牌,再到進入更為細分的游戲手機市場,聯想手機業務一次次地改革調整、垂死掙扎后,市場上依然反響平平。
如今聯想又意圖以“ZUI&超級互聯”為核心,結合其在PC市場上的優勢,拉動Pad以及智能手機的出貨。
ZUI最初作為聯想旗下ZUK手機的專屬操作系統,基于Android系統深度定制,主打流暢和易用性,對外宣傳點也主要是防卡頓和省電技術,當時在玩家圈子里有不少的粉絲。但ZUK品牌線2017年徹底關停后,ZUI也隨之隱匿。
回爐打磨多年后,聯想于去年10月低調復活ZUI。從目前來看,ZUI13系統在UI交互,多端連接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還配備目前最流行的PC模式。
只是聯想這一番操作,看起來非常顛覆,但似乎并不能打動用戶們的心。
ZUI以及超級互聯,其最大優勢在于從系統層面實現了手機、平板可以投屏到電腦上、手機投屏到平板上,內容和數據能夠無縫遷移,打通了智能硬件、OS之間的數據壁壘。
這些功能如果放在2017年,尚可稱得上革命性更新,但現在來看,華為2019年就已經用上類似功能。小米緊隨其后,即便是剛獨立出的榮耀,都將類似功能用到了榮耀智能生態產品上,聯想ZUI并沒有絕對的先發優勢。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聯想手機、Pad產品在消費端主要的打法是主攻細分賽道,發布游戲手機,推出學習平板。但兩個業務在效果上卻大相徑庭——手機業務仍舊萎靡不振,平板則靠著性價比拿下了一定市場。
有行業人士認為,“未來手機、平板、PC的協同效應會逐漸明顯,對于硬件廠商來說,誰能將三者協同做的出色,誰就能占據市場”。
對于聯想來說,借助ZUI系統和超級互聯以及平板和PC市場占有量上的優勢,理論上能夠帶動手機業務的發展,不過聯想手機業務過于垂直細分可能會在系統聯動上帶來阻礙。
目前聯想在國內的手機業務主要以拯救者電競手機為主,而ZUI以及超級聯動更偏向于商務辦公,聯想如果想要靠ZUI來拉動手機業務的成長,必須要重新打造在國內手機市場的形象。
不過聯想發布DISC生態的野心,不止是為了其硬件產品的銷量,更是為加速布局IoT生態。
亦步亦趨的生態建設
2018年,面對媒體采訪,劉軍毫不避諱Lecoo與小米智能生態品牌米家的對比。他表示,聯想與小米米家有著本質區別,聯想過去是一家硬件制造公司,如今是從硬件到云端的企業。
此外,在劉軍看來,Lecoo與米家有很大不同,聯想進入IoT市場,并非像小米那樣推出幾款智能硬件產品。但仔細梳理聯想的智能生態,仍可看到小米生態鏈的影子。
聯想智能生態戰略孵化和投資了一批中小公司,并以此搭建聯想的智能生態來獲得產品。隨后就一口氣發布了幾乎涵蓋了智能家居全部場景的智能新品,包括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智能門鎖等。
從表面看,擁有30多年制造、組裝、服務經驗的聯想,在智能產品方面的確具備足夠的想象力。但結果卻是,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上,小米、華為的掃地機器人、智能門鎖等智能家居產品的銷量可達10萬以上,而聯想僅有幾百量級。
處一隔而觀全局,可見聯想的智能生態產品在消費端并沒有被消費者認可。
某種意義上來講,聯想低估了生態領域先行者的重要性。小米是介入生態體系最早的一批,已經用生態概念影響了市場認知,并且借助爆款營銷,打造了完整的生態體系集群。這是小米的優勢,卻是聯想的短板。
按照劉軍的思路,聯想生態模式既包括對內消除壁壘,又涵蓋外部的開放合作。其含義就是IoT平臺建設,打造智能家居的互聯互通才是其發力重點。但與行業里其他廠商相比,聯想在平臺建設上也晚了一步。
Tech World 2018上,聯想發布SIoT 2.0,正式向開發者開放平臺建設。但彼時小米的AIoT平臺已經開放運營4年之久,終端設備更是達到2000余款;華為HiLink更是已經接入海爾、美的、BroadLink等國內外幾十家知名廠商。
在聯想開始布局之時,行業內的家居互聯互通已經進入可落地的執行階段。“生態”是聯想對于智能產品的一次深入的布局,但在速度和節奏上始終慢人一步。
多年的落后、跑偏也使楊元慶明白,在IoT的布局已經到了必須提速的時刻。
于是聯想發布DISC生態,再次重申了在IoT領域的想法及布局,楊元慶也意圖力挽狂瀾,重新打好智能生態這張牌。
欲與鴻蒙試比高
在聯想DISC生態中,核心自然是操作系統ZUI,對應了鴻蒙生態中的鴻蒙OS,兩者的目的都是為各類企業平臺賦能。
簡單來講,在小米生態鏈中,所有硬件產品幾乎都有小米的參與,并且這些產品都會與米家App捆綁關聯,均可以在手機上通過米家App來操控硬件的使用。
這就會使小米憑空多出許多競爭對手,例如格力、美的等傳統家電廠商,沒有幾個品牌愿意,將自家產品接入競爭對手的系統里。
想要成為廣泛運用的“超級終端”,一定不能與生態里的合作伙伴直接競爭,搶食對方的蛋糕,這是基本的市場法則。
鴻蒙和DISC,就與米家不同,有了集成、統一的控制中心,做到了實際意義上的可兼容,并且兩者都是開源的,對不想自建系統或者不具備開發能力的廠家,也具有極大號召力。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未來聯想在物聯網領域,需要直接面對的并不是小米米家,而是華為鴻蒙。不過,與鴻蒙相比,DISC也存有天生缺陷。
首先在這個生態中,聯想缺少智能化布局的核心切入點。比如華為是1+8+N,小米為1+N,海爾則是以用戶為中心,構建5+7+N。相比之下聯想生態中缺少一個中樞主控。
目前聯想市場優勢較大的為PC產品,但在一套完整的智能生態布局中,PC較差的便捷性顯然不能使其成為一個合格的中樞控制設備;聯想另一大優勢是平板系列。平板與PC相比會更加便捷,也適合放在家中使用,不過聯想在消費端的平板主要為教育平板,多為學生上網課所用,消費者也很難將其作為整個家庭使用的控制中樞。
其次,與鴻蒙相比,DISC中的主要操作系統ZUI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出來的,在設計上屬于二層架構。這種架構需要與企業進行合作定制,或者在ZUI的基礎上再次進行定制,這一定程度上也會為企業在系統設計上造成一定門檻。
因為ZUI系統屬于宏內核,無法單獨拿出來其中一部分功能,就算只需要一行代碼,也不得不將整個系統重新編譯一遍。所以想要讓智能設備之間互連,就必須給每個設備都開發一套操作系統,這無論是對廠商還是開發者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相反鴻蒙屬于微內核系統,更方便于跨平臺互通互聯,也更能與開發者適配,所以對于企業和開發者來說,鴻蒙OS顯然要比ZUI更為便利,且定制更為自由。
當然,華為目前也面臨手機缺芯,銷量斷崖式跌落的現狀,這也是聯想DISC生態的一個機會,而如何在華為走出陰霾之前,在市場站穩腳跟,也是這場“大戰”成敗的關鍵之舉。
賭局,才剛剛開始。
來源:藍鯨
原標題:智能物聯牌桌,聯想最后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