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肥胖對身體不好,肥胖是全球慢性病和致殘的主要原因,影響個體生活質量,同時增加免疫系統的壓力。但人們卻很少重視不同部位的肥胖對人體的不同影響。實際上,肥胖影響人健康的關鍵,還在于肥胖長在哪。
在不同身體部位的肥胖中,腰胖,就是個很不好的現象。因為腰圍不僅是養不養眼的標準之一,更是衡量一個人壽命長短的重要指標。相比于全身很均勻的肥胖相比,腹型肥胖對健康的殺傷力更大。而腰圍縮小,健康才能升級。
腹部肥胖不容忽視
在醫學上,體質指數(即BMI,等于體重÷身高的平方)是來衡量一個人胖不胖的標準。對于中國成人,一般認為BMI在18.5~23.9之間為體重正常,24~27.9之間為超重,28以上為肥胖。
但是,BMI指數并不能區分體型或體脂分布情況。有證據顯示,即使在BMI指數正常的人群中,腹部及腰部脂肪較多的人仍然有較高的死亡率。然而,在臨床醫學中,BMI指數正常且腰腹部肥胖的患者通常被忽略了。雖然腹型肥胖是一種比較隱蔽的肥胖,但其對健康的危害卻是顯而易見的。
JAMA上曾報道了相關的研究,研究人員從《婦女健康倡議研究》中收集了在1993年-2017年期間超過156624名50-79歲女性的身體健康狀況。其中,有1390名屬于體重正常卻有腹部型肥胖癥狀,這些人占所有女性人數的0.9%,也占所有正常體重女性的人數的2.6%。
在研究人員進行隨訪后的幾年間,總人群中共有43838人死亡。在對人口統計學特征、生活方式因素和激素使用情況進行適度調整后,研究人員發現,與無腰腹部肥胖的婦女相比,每種BMI指數下的腰腹部肥胖婦女的全因死亡率都會增加——在BMI指數正常的人群中全因死亡率為1.31,而超重和腰腹部肥胖的婦女中為1.16。
其中,對于那些BMI正常但腰腹部肥胖的女性而言,她們的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31%,而心血管和癌癥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25%和20%。也就是說,對那些體重正常卻腰圍過粗的人群來說,他們面臨的死亡風險和真正肥胖的人群相差無幾。
研究人員認為,蘋果型身材(腰腹部肥胖)與心血管、癌癥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可能是來自于,脂肪在內臟腹肌堆積會產生不利影響以及缺少肌肉的保護作用。并且,那些過量的內臟脂肪與可能會導致胰島素、血脂等出現異常情況,甚至會導致體內炎癥的發生,而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和多種癌癥的誘導因素。
近日,發表在《NeurobiologyofAging》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也揭示出重要的發現,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掃描和分析技術測量了受試者的腦血流情況后發現,超重或肥胖與大腦供血減少有關。
雖然已知腦血流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在這項研究中,肥胖對腦血流量的負面影響被證明比年齡的影響更大——超重或肥胖會顯著減少大腦血流量,腰圍每增加1厘米導致的腦血流減少相當于人年長1歲后的情況。
接二連三的研究都證實了腰腹部肥胖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這也是為什么4月9日,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英國最近更新的健康指南鼓勵人們經常檢查一下自己的腰圍,以確保腰部沒有太多的危險脂肪。報道中,英國國家衛生與保健標準研究所建議,成年人的腰圍應該低于自己身高的一半,才能減少健康風險。
腰為什么會胖?
雖然到目前為止,科學上也仍然不確定,為什么大腰圍和不健康結果之間的聯系如此強烈,但是有學者猜想,之所以腰圍與不健康疾病相關,是因為腰圍反映了我們的腹部脂肪量的多少。腹部脂肪又稱之為內臟脂肪,一般指的是囤積在內臟周圍的脂肪,而當體內脂肪過多,會引發代謝紊亂和炎癥反應,進而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
究其原因,《柳葉刀-糖尿病及內分泌學》曾刊文,將導致中國人肥胖的因素劃分為系統因素、環境驅動因素以及個人風險因素三大因素。
從系統因素來看,主要指經濟增長、社會結構、政府政策等大環境因素。以科技發展為例,科技進步拉動了農產品創新,從而降低了食品價格,刺激了食品消費,但卻帶來了能量過剩問題。科技也在節省勞動力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不過隨之而來的是人類體力活動的減少。
同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獲取垃圾食品的便捷途徑、中國人認為能吃是福的文化觀念等等,都在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肥胖問題。比如,老一輩人通常認為“大體型”更健康,尤其是在兒童中,大體重和體型通常被誤認為是健康成長。再比如,對孩子文化教育的投入,側面導致青少年兒童運動不足。
環境驅動因素則包含了城市化、城市規劃與建筑環境、食品系統與環境等。城市化是導致中國人群超重或肥胖的因素之一,從1980年到2019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居住比例從19.4%猛增至60.6%,這期間,伴隨著大量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以及小城市人口遷入大城市。
城市人口的擴增,重塑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模式,高消耗的農作勞動逐漸被加工制造以及服務業的低強度活動所取代,體力活動的減少,成為了直接造成超重或肥胖的原因之一。
就個人風險因素來看,則包含了飲食、體力活動、遺傳易感性、社會心理因素等。面對肥胖,飲食與營養因素首當其沖,近幾十年間,中國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1982-2012年間,即使人們的整體能量攝入降低,但是脂肪攝入卻從18.4%攀升至31.5%。而即使總體能量攝入呈現降低趨勢,但是由于人們體力活動的減少產生了抵消,最終還是處于能量過剩的狀態。
與此同時,人們的飲食結構逐漸趨于精加工食品、高糖高脂食品、動物源性飲食為主要特征的西式飲食模式,蔬菜、粗糧的食用比例不斷降低,營養過剩導致的超重與肥胖變得顯而易見。
快餐和包裝、加工食品迅速增加,但營養價值并不高,超市和在線購物讓人們吃零食越來越方便。此外,食物的烹飪方式也在悄然變化,蒸、烤或水煮食物攝入減少,不健康油炸食品攝入增加;外賣和外出就餐往往帶來更多高脂、高鹽、高糖食物的攝入,進而增加總熱量攝入。
相對應的,想要從社會角度來改善肥胖問題,還要從這三大因素入手。
胖瘦需要有度
太胖不信,太瘦也不行。有學者進行了長時間觀察,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后發現了 BMI 和死亡風險的關系。結果并不出所料,特別瘦的人和特別胖的人,死亡風險都偏高。BMI值居中的人,死亡風險最低,大約是 BMI 在 20~24 之間,可以粗略理解為這些人“更長壽”。
事實上,不同部位的脂肪對人體健康的意義也是不同的。2020年,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BMJ)的薈萃分析,篩選了98745項研究,跨越了2528297名參與者。最終,量化出中心性肥胖指標與在一般人群中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其指標包括腰圍,臀圍,大腿圍,腰臀比,腰高比,腰大腿比,身體肥胖指數和體形指數。
在隨訪期間,共發生15萬多例死亡,調整了年齡、性別、身體活動、吸煙、酒精攝入以及血壓、血清膽固醇等因素影響后,研究人員發現,除了中心性肥胖的測量指標,與較高的全因死亡風險升高有關——腰圍每增加10cm,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11%有關,男性和女性風險分別升高8%和12%外,腰臀比比值每增加0.1,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20%有關,而且這種關聯在女性中更明顯;腰高比比值每增加0.1,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24%有關;腰腿比比值每增加0.1,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21%有關。
而較大的臀圍和大腿圍,則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有關。臀圍每增加10cm,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0%有關;大腿圍每增加5cm,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8%有關。并且,臀圍和腿圍粗一點的人,得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低。而太瘦的人患骨質疏松、骨折及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會增高。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與臀部脂肪屬于“好脂肪”有關。臀部脂肪可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提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有助于預防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大腿圍越大,往往腿部肌肉越強壯。
時至今日,肥胖引發的健康風險已越來越受到世界的廣泛重視,肥胖對身體造成的負擔之大也已在多項研究中被證實,如何保持中正的體態以及豐沛的精神力也已經成為我們在物質豐裕年代里面臨著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