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中歐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簡稱《協定》)自2021年3月生效以來,至今已滿一年。
2022年4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界面新聞提問時表示,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是中國對外商簽的第一個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標志協定,涵蓋中歐雙方各275個地理標志產品,是中歐知識產權領域深化合作的標志性成果,對密切中歐經貿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申長雨介紹,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法國領導人會晤時,共同宣布了中歐地理標志協定談判結束。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歐盟和德國領導人舉行會晤時,中歐雙方宣布簽署中歐地理標志協定。2021年3月,《協定》正式生效實施。迄今為止,中歐雙方已經順利實現共244個地理標志產品的互認互保,有力促進了中歐雙邊貿易關系的發展,為中歐雙方高品質地理標志產品進入對方市場提供了有力保障。
《協定》包括十四條和七個附錄,主要規定了地理標志保護規則和地理標志互認清單等內容,涉及酒類、茶葉、農產品、食品等。根據協定,安溪鐵觀音、五常大米、四川泡菜等中國第一批100個知名地理標志將在協定生效后立即獲得歐盟的保護,可有效阻止仿冒等侵權行為的發生。
申長雨表示,中歐互為重要貿易伙伴,而且都擁有豐富的地理標志資源,合作空間十分廣闊。國家知識產權局將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第二批清單產品的遴選公示等工作,進一步密切中歐雙方在地理標志領域的合作,促進中歐關系發展,為中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更多選項。
對于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志敏介紹,目前我國主要有商標保護和專門保護兩種模式。商標保護主要是依據商標法及其實施條例,作為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進行保護;專門保護主要依據的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
何志敏介紹,2018年機構改革以后,重新組建的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統一的地理標志授權和保護,目前已基本實現統一認定和統一發布。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在加強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立法的立法框架和建議草案,明確相關主體權利義務和管理機關職責,完善地理標志授權確權程序。
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促進地理標志運用,以促進區域品牌建設和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健全專門保護與商標保護相互協調的統一保護制度。同時,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地理標志保護的經驗做法,實現中國的地理標志保護與各國地理標志保護的有機銜接,為促進經貿合作提供法律支撐。
申長雨在新聞發布會上還介紹, 2021年全年中國共授權發明專利69.6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5件,較上年提高1.2件。我國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達6.95萬件,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首位。核準注冊商標773.9萬件,收到國內申請人馬德里國際注冊申請5928件。
2021年,全國新認定地理標志保護產品99個,新核準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477件。作品、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分別達到398.4萬件、228萬件,授予植物新品種權3979件。我國還全面取消專利、商標申請環節資助獎勵,嚴厲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和商標惡意注冊行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排名位居全球第12位,連續9年穩步提升。
申長雨介紹,2021年,全國共查處專利、商標等領域違法案件5.01萬件,處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件4.98萬件,受理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案件6.48萬件。查辦侵權盜版案件2957件,刪除侵權盜版鏈接119.7萬條。累計扣留進出口侵權嫌疑貨物7.92萬批。新收各類知識產權一審、二審、再審等案件63.5萬件,審結59.5萬件。批準逮捕涉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4500余件7800余人。偵破侵權假冒犯罪案件2.1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8萬名,涉案總價值95.3億元。
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志敏介紹,去年全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商標審查程序中累計打擊了惡意注冊商標48.2萬件,其中主動駁回惡意囤積商標6.04萬件,集中駁回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惡意搶注商標1628件。在商標異議評審程序中,累計打擊惡意注冊商標3萬件。在后續程序中依職權主動宣告商標無效1729件,依職權主動宣告無效的商標數量是過去10年總和的5倍。在高壓震懾下,部分違法人員主動放棄了其惡意注冊的商標,如九江市30家相互關聯的商貿公司主動注銷了其名下2200余件惡意注冊商標。
2022年第一季度,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審查程序中駁回惡意囤積商標1.22萬件,駁回惡意搶注商標1628件,依職權主動無效宣告707件,并分兩批對惡意搶注涉及冬奧會、冬殘奧會的1742件商標及其申請人、代理機構予以通報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