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yè)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斯琴 范圓圓
編輯|時光
“你是我的神”“羊胎素”等網絡梗的流行想必大家深有體會,回顧近年來的明星語錄可以看出,流行的明星“文學”實則明星尷尬場面大賞。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讓人不忍想象的尷尬場面,出現在明星身上,就可以讓網友們克服尷尬,沉迷玩梗,這是因為明星身份的特殊性。而在當下,明星的身份也發(fā)生了轉變,由曾經的引導性“偶像”(一種正面的文化符號)轉向了更具娛樂性的文化符號。通過對明星尷尬學的玩梗,網友們在重復的過程中消解了尷尬感,獲得了情感滿足。
近兩個月,最流行的網絡梗非“斯琴高娃羊胎素”與“V神海清”莫屬。這兩個梗的火爆與洗腦程度,想必大家已經有了切身的體會。無論你是小靈通沖浪的村網通選手,還是住在互聯網的5g沖浪網絡先鋒,經過這兩個月的刷屏,都能在聽到“這是可以說的嗎?”時條件反射地接上一句“可以可以”;在想贊美他人時腦海里不由自主閃過一秒“你是我的神”。
這兩個梗都出自明星尷尬名場面,并且其中的尷尬程度之高簡直讓人腳趾摳出迪士尼樂園。回顧這些年來的熱梗,不難發(fā)現其中很大一部分出自明星尷尬名場面,甚至有網友排出了內娛互聯網“七大名著”。
這種尷尬到堪稱社交恐怖事件的場景,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想必讓人不忍回憶,心理脆弱一些的網友恐怕都不敢去看視頻版。怎么發(fā)生在明星身上,竟會讓人反復觀摩、甚至忍不住模仿呢?
△新時代恐怖片分類之一:社死現場
這些名場面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平日里人均尷尬癌的網友克服了社恐紛紛效仿?明星尷尬場面帶給人的感受為什么與普通人的社死經歷帶來的感受不同?今日就讓我們一起扒一扒這些年明星尷尬名場面,享受“社死盛宴”的同時,思索“明星尷尬學”背后的成因。
一百種尷尬,一樣的上頭
讓我們先看看《羊胎素》。該事件發(fā)生在2012年,出自一段“平平無奇”的劇組群采,袁立為轉移記者的注意力,將問題拋向斯琴高娃老師。她先是看似不經意地提到斯琴高娃老師最近打了羊胎素,又看似無辜地說:“這是可以說的嗎?”
斯琴高娃老師面對袁立不厚道的問題,只能尷尬而不失禮貌地配合她表演。
袁立還不肯就此罷休,不依不饒追問道:“我們拍戲拍得皮都皺了,所以我就看看高娃老師羊胎素打了有什么效果嗎?皮是不是展開了?” 逼得老師甚至低下額頭給她看。
還好老師沒有被她難倒,淡定地回答了她的問題。
△“那倒不是因為這個,它是從內到外的,這是問羊胎素做什么,它提高免疫……”
彼時的袁立像極了生活中我們遇到過的社交場“奇人”,斯琴高娃老師的尷尬讓人很難不代入。在多年后的今天看來,袁立不考慮他人感受的這種行為還讓人為袁立的不體面感到第二重尷尬。
△想請袁立吃溜溜梅
這一場“尬中尬”,出于其文本的普遍適用性,讓網友能夠廣泛玩梗。并且由于玩梗中的嘲諷意味,此過程不僅消解了原場景的尷尬,還隱約帶來一種“報仇”的爽感。
△使用場景一
海清的“你是我的神”又是另一種尷尬,當事人通常會在當時感覺自己很酷,事后恨不得連夜逃離地球。
事情發(fā)生在2013年的《快樂男聲》沖鋒三強賽,海清作為特殊嘉賓“V神”出場,能夠否決一位評委的判決。在評委打分前,海清優(yōu)雅走上舞臺,讓臺上的主持人退后,開始對歐豪深情表白:“今晚在這個舞臺上,我是V神;但是此刻在這個舞臺上——”名場面出現,只見海清突然單膝跪地,單手放在胸前,喊出了那句名臺詞:“你—是—我的神!!”
場面的震撼程度可以參考汪涵、何炅的表情,想必海清的表現為他們的主持生涯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
歐豪更是不知所措。
△歐豪:不敢動不敢動
這種尷尬事件其實對我們來說也不陌生,只是通常情況下只出現在醉酒時刻,或者一些社牛同學的青春期。沒想到海清竟然在清醒的時候,在舞臺上,瀟灑地讓這一尷尬事件發(fā)生。
網友們以玩梗形式對海清這一場景的重復,消解了自身曾經類似的“勇猛時刻”所帶來的尷尬,進而開始能微妙地體會到海清在當時直抒胸臆的爽感。
△視頻版復刻
△圖文版復刻
△組合拳版復刻
同時,這一文本所適用的場景同樣很廣泛。追星的時候可以用它在微博給idol打call;朋友圈評論時詞窮可以無腦用它夸夸;甚至任何你想夸夸又不想動腦的場合都可以一鍵復制“你是我的神”。
同樣好用的還有劉浩存的“怎么不算呢”,幾乎可以應用于所有場景。
△劃重點:這里的“嗯……”可不能省略 這個梗出自劉浩存接受《中國電影報道》的采訪,在被問及是否認為自己是天賦型演員時,劉浩存給出了“嗯……怎么不算呢?”的回答。
而劉浩存在談到張譯、易烊千璽時,說他們非常努力。
△“天賦型”劉浩存,“努力型”張譯、易烊千璽
結合網友們對劉浩存演技的整體評價,不難看出她的這一系列發(fā)言尬點在哪,尷尬類型與楊穎的“大滿貫”相似,又比“大滿貫”多了一些輕飄飄的茶氣。
再往前數,百搭好用的明星尷尬學還有著名的朱丹“騷凹瑞”。
曉明哥的“我要我覺得”。
回顧這些年的經典明星尷尬學語錄,可以說,真是尬得千奇百怪、各有千秋,但都讓網友實現了情感的宣泄。有些是出于“打抱不平”的爽感,如“羊胎素”;有些是在重復的過程中消解了自身記憶中的尷尬,如“你是我的神”;有些是對明星敷衍的態(tài)度的抵制,如“怎么不算呢”“騷凹瑞”……
這些尷尬場面,都以其戲劇張力所帶來的喜感,引起網友注意,成為梗之后又產生了新的效果。而尷尬場面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會讓人不忍直視,發(fā)生在明星身上則能讓人津津樂道,這些都是因為明星身份的特殊性。他們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以及他們身為文化符號的性質,也都進一步讓“尷尬”變得可以接受,玩梗成為消費這種文化符號的一種方式。
明星社死尷尬梗的流行,映照的是消費時代明星價值的轉變
代入一下,如果普通人像斯琴高娃老師一樣,遭遇同事不合時宜的“爆料”,或者遭遇了其他的類似尷尬事件,內心多少都會有些無語。畢竟如果身處這些尷尬的社死場面,普通人只想連夜逃離這個星球,讓尷尬追不上自己。
△普通人遭遇社死的真實反應
但尷尬社死出現在明星身上,卻成為了大家喜聞樂見的名場面,這是都是因為明星身份的特殊性。
明星,顧名思義,是耀眼的星座,是某一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他們是閃光燈面前的公眾人物,舉手投足都被觀眾凝視著。
這樣的特質區(qū)別開了明星與普通人,也讓兩者之間存在著遙遠的距離。也正是因為如此,明星的社死尷尬,更多的成為了一種娛樂大眾的表演藝術。要知道,明星的外表、品質、行為種種,都可以成為大眾觀看、消費的產物。即使是他們不經意的舉動,都有可能引發(fā)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模仿和追捧。
大眾自發(fā)對明星尷尬場面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其也成為了一種參與式文化行為。原場面當事人的尷尬,在二次創(chuàng)作里很大程度已經被消解了,“尷尬語錄”反而成為了廣大觀眾宣泄情感、靈活應對生活問題的有力武器。
△ 全能的“尷尬語錄”
考生遇上暴漲的考試分數線,即使心碎,也能邊擦眼淚邊喊出一句,分數線打了羊胎素,從內到外都展開了!劉浩存“嗯,怎么不算呢”,上可擺爛小組作業(yè)畢業(yè)答辯,下可諷刺沒實力還要凡爾賽的奇人們。觀眾的嬉笑怒罵,無一不可通過明星的社死尷尬梗展現,在對明星“尷尬”的消費中,觀眾們獲得了快樂。
那么,“尷尬”何以成為明星的“流量密碼”?要知道,過往讓明星走紅的,多半是因為姣好的外貌和強大的業(yè)務能力,而現在,“尷尬”卻能打敗這些傳統(tǒng)因素,成為明星走紅的訣竅,這其實和明星在消費時代中的價值轉型有關。
一方面,明星的正面引導性價值在當下時代并沒有充足發(fā)揮,娛樂性價值反而超越了引導性價值,成為受大眾歡迎的特質。引導性價值是明星們都重視的重要特質,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大眾都樂于消費這種正面品質。不同的是,過去的明星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而當下的明星往往沒做到,也不愿做。
就拿九十年代紅遍中國的“四大天王”來說,四人無一不是帥氣與實力兼具的代表,以至于在當時的青年群體中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別以為自己又努力又帥,就對自己沒要求,你再努力,能努力過劉天王,再帥,能帥過黎天王?”可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和張學友四人在年輕人中的榜樣力量。
△ 香港四大天王
但如今,造星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帶來的是流水線產品般同質的明星偶像們,他們的外表令人賞心悅目,實力卻貽笑大方。一些參加創(chuàng)造營比賽的成員,唱歌跑調,跳舞僵硬,依然能夠出道并擁有數量龐大的支持者,他們表面上光鮮亮麗,在粉絲當中一呼百應,但這給大眾帶來的往往不是積極正面的引導,而是諸如粉圈大戰(zhàn)、盲目追星等一系列負面引導,明星粉絲在網絡上的罵戰(zhàn)經常干擾正常網絡的秩序,讓人反感又無奈。
△ 沒實力被b站up主嘲諷的創(chuàng)造營成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實力不夠,只好“有梗”來湊,明星本人言行的娛樂化,成為維系粉絲群體的一個重要手段。加上當下網絡時代傳播的便利,諸如明星“尷尬”的場面、語錄,通過視頻、表情包等各種方式,飛速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大眾在消費時代需求的不同,明星的價值據此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消費社會中,打破完美無暇的人設,滿足大眾情感投射的明星似乎會更受歡迎。頂著精致到嚴絲合縫外表的明星,更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外觀符號,美麗卻冰冷,而有缺點、更真實的人類,才更能滿足大眾的情感認可。因此,尷尬、社死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負面場景,在明星這里,反而是增添他們真實感,滿足大眾情感投射的絕佳來源。
以海清為例,她在“你是我的神”刷屏之后,還有其他網友扒出了她在其他舞臺的精彩表現,對比海清在影視作品中塑造的角色,觀眾們看到了一個更為立體、有趣的演員形象。同時,觀眾在模仿海清在快樂男聲舞臺上的大膽表現時,會不會有些期待自己也能如此勇敢自信?
△ 海清成功圈粉
除了讓觀眾滿足情感投射,明星的價值還體現在滿足大眾認同和社交的需求之上。鮑德里亞在他的著作《消費社會》中指出,當下大眾生活在一個消費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不消費物的本身,而總是將物當作突出自己的一種符號。換句話說,當人們在討論明星的尷尬社死場面時,其實也是在進行表達認同,展開社交的一種方式。明星雖有一百種“尷尬”的不同方式,但能走紅的,往往都擁有著大眾認同的基礎。劉浩存缺乏實力卻帶有茶氣的回答贏得大眾的一片惡評,“嗯,怎么不算呢?”成為陰陽怪氣的著名語錄。在重復的陰陽怪氣中,廣大觀眾無疑組成了一個情感聯盟,在吐槽中誕生了友誼。傳播明星的“尷尬”、再創(chuàng)造明星的尷尬,不僅成為了他們的快樂源泉,還成為了他們認識新朋友,展開社交的有力手段。明星尷尬不是一個人的狂歡,而是一群人的狂歡。
結語
“你是我的神”“羊胎素”等明星尷尬名場面之所以能夠爆火,引起網友的爭相模仿,本質上還是因為明星身份的特殊性。明星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感、明星的公眾屬性,消解了“尷尬”場面給人的不悅情緒,反而在重復傳播、二次創(chuàng)作中滿足了網友們的情感需求。社死尷尬梗成為了當下明星的流量密碼,這是因為消費時代明星價值發(fā)生了轉變,明星的娛樂性價值,在正面引導性價值沒有充足發(fā)揮的情況下,成為受大眾歡迎的第一特質,同時明星們又響應大眾在消費時代的不同需求,通過滿足大眾認同和社交的需求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明星社死尷尬梗的流行,本質上還是大眾進行文化消費的一種方式。在今后,又會有什么樣的“社死尷尬”語錄出現呢?
話題互動 您對明星社死尷尬梗的流行有何看法?歡迎在留言區(qū)發(fā)表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