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降噪NoNoise 孫靜
4月25日,字節跳動迎來新任CFO高準,這被認為是字節重啟上市的一個信號。
作為一家公司的「三駕馬車」之一,CFO變動向來備受市場關注,尤其是在2022年如此特殊的時間節點。
「降噪NoNoise」梳理發現,近半年以來,互聯網巨頭百度、快手、阿里、字節相繼任命新的CFO。這是純屬巧合,還是背后別有深意?
01、考題變了
我的一個程序員朋友,最近三年經歷了三次裁員。先是電商平臺,再到在線教育公司,最后是百度。
原以為百度根基深厚,可以作為久留之地。沒想到今年1月,再度聽到他失業的消息。「CFO上任后三把火,砍不掙錢的業務線。」這位朋友有點垂頭喪氣。他所在的部門,服務于電商業務,相對邊緣。
公開信息顯示,去年11月,百度任命原好未來CFO羅戎為新的百度首席財務官。據說圈內人對這事并不意外,百度想換CFO的事,傳了大半年。羅戎入職1個月后,百度傳出裁員,游戲、直播是重災區。
這當然不是CFO憑借一己之力就能做出的決策,歸根結底還是配合戰略。疫情、監管疊加宏觀經濟放緩,很多公司都把轉型、降本增效當作2022年的首要目標。而作為CEO意志堅定的支持者和執行者,CFO們自然被推到臺前。
一批新上任的CFO尤其受到關注。比如一名接近喜茶人士最近就跟朋友吐槽,喜茶新來的CFO摳得特別緊,什么都不批。「喜茶沒錢」,他勸朋友放棄尋求項目合作的想法。
喜茶CFO邵鈺大概率無暇顧及類似的吐槽。創業公司增設CFO,通常被認為是上市的前奏。但這位原餓了么CFO,在2021年末空降喜茶后,面臨的挑戰可能比之前更為頭疼。
他要對盈利負責,但此時消費疲軟,新茶飲的增長空間像是一朵突然掉到地上的棉花糖,軟趴趴地縮在那里。頭部公司、600億估值的喜茶也開始褪去「神話」光環。
如果說2021年的喜茶還是大手筆領投精品咖啡SeeSaw、有意接盤樂樂茶的意氣風發,到了2022年,取而代之的則是裁員、年會最高獎僅188元、全線產品降到30元以下等緊急制動式操作。
二級市場的表現夠已經夠讓人糟心了,籌備上市但暫時沒有盈利的公司,今年只會更難熬。
新近更換CFO的公司還有快手、阿里和字節跳動。快手今年1月17日任命金秉為CFO,原CFO鐘奕祺退休。
在香港上市一年多,快手市值從萬億港元跌去三分之二。監管、競爭以及虧損,讓資本市場在短促狂歡之后,重新審視「中國短視頻第一股」講故事的能力。
粗放式經營已經不合時宜。在急需提振信心的當口,快手一咬牙,先換CEO宿華,讓程一笑走到臺前,再換掉CFO鐘奕祺。
快手新CFO金秉的上一站是作業幫——一家原本要沖擊IPO的在線教育獨角獸企業。去年雙減政策落地以后,去海外上市已成為天方夜譚。在線教育行業的CFO們,如金秉、羅戎,只能尋找新的潮水方向。
快手2021年Q4及全年財報電話會應該是金秉上任后的第一次「公關時刻」。他有意釋放出一個安撫投資者的信號:盈利。快手有望實現季度國內業務盈利,而且「路徑比較明確」。
作為互聯網公司中最推崇「用生產關系的先進性驅動先進生產力釋放」的阿里,今年4月也迎來新任CFO徐宏:2018年加入阿里的前投行人士。
在過去15年,馬云將財務及戰略投資全權交由武衛一人。CFO武衛三次操盤阿里上市,是入選《財富》全球最具影響力商業女性榜單的厲害角色。不過最近一年,阿里的日子不太好過,2021年四季度營收增速首次掉到個位數,僅有9.7%,凈利同比暴跌75%。
在此背景之下,阿里的權力交接備受矚目。這一刻比花旗銀行的預估時間更早到來。
不過在花旗銀行看來,較早地過渡對于轉型期的阿里亦有其合理性。在經歷過去一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后,未來幾年阿里能否證明其有能力從宏觀經濟放緩中恢復增長,增強運營能力,變得至關重要。
另一巨頭字節跳動,同樣在近日迎來新CFO高準,一名IPO經驗豐富的香港高級律師。高準面臨的或將是今日頭條廣告下滑、抖音營收增長停滯的局面。好消息是TikTok有望與抖音電商一起挑大梁。
站在歷史轉折的十字路口,在這些喜憂參半的信息當中,巨頭、創業公司都有必要重新自我審視一番。過去一段時間,從房地產到互聯網,再到新消費,大家已經習慣于講述一個以規模換增長的故事。而今講故事的邏輯線被迫要作出修改。
對于新上任的CFO而言,這意味著他們拿到的考題變了。
02、Future
傳統CFO職能大致集中在會計與財務管理、風險把控、資本運作。
嘉馳國際資深合伙人謝淑怡告訴「降噪NoNoise」,今年客戶對CFO潛在人選的要求正在發生改變。很明顯的一點是,對投行出身的追捧急劇降溫,業財融合能力成為關鍵指標,擁有頭部公司財務BP經驗的更是加分項。
這不難理解。在跑馬圈地期,企業要借助資本運作實現擴張,普華永道、安永等四大行出身的CFO最受歡迎。
不過當下二級市場的表現,只能用3個字形容——「非常差」。疊加反壟斷形勢,巨頭戰略投資出手會更為謹慎,這等于大大壓縮了資本運作的空間。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互聯網投融資案例數同比減少38.3%,披露金額同比減少76.7%。
謝淑怡還觀察到一個新趨勢:投行背景的CFO們開始回流到基金投資機構,以及金融機構。
換言之,當企業關注盈利,讓CEO心儀的CFO變成那些能幫助公司做精細化運營,用數據分析支持公司做決策的人。「老板需要下一個決定的時候,CFO能提供做決定的依據。」謝淑怡解釋說。
這一訴求的核心還是業財融合能力,說白了,CFO得懂業務,能為業務賦能。比如財務能算得清楚資金分配流向及效果——倘若兩個銷售,一個人天天成交小單,另一個一個月才完成一個大單,兩人銷售金額相同,公司層面激勵哪個銷售模型,會更有利于公司未來發展?
這是CFO要為CEO解答的問題,即根據某個業務的增長邏輯推算出盈利模型,再用明確的考核指標,反過來影響業務經營方式。「有時候老板也會很困擾,比如財務數據跟業務數據度對不上,CEO不知道該聽誰的?」 懂業務的的CFO,會知道如何把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對齊,甚至敢于挑戰業務。
在宣布對羅戎任命的時候,百度CEO李彥宏也提到羅戎的加分項:「在好未來轉型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技教育公司、從運營驅動到數據和技術驅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而《晚點 LatePost》此前報道,快手對CFO的訴求是「既懂資本市場和財務運營,也能完全看懂和理解快手業務的人」。以此反推CFO金秉,2017 年至 2021 年初曾在歡聚時代任職,這家公司旗下產品YY直播、Bigo Live、Likee 等,與快手有相似之處。
更為高階的CFO是掌控業務、參與戰略制定、站在全局高度為公司的未來提前鋪路。CFO的「F」,不再是傳統的Finance,更多是Future。
以百度為例。2008年初,百度曾出現CFO職位空缺。焦頭爛額的李彥宏找到通用汽車高管李昕晢,想要說服對方補上百度CFO的空缺,「世界上有三種財務ABC。A是審計、B是銀行家、C是Controller,是對整個業務有掌控能力的人。」
這句話打動了李昕晢。她加入百度后,CFO的責權范圍不僅包括財務體系規劃、人力資源管理,還有公司戰略制定,甚至市場公關條線也向她匯報。
當年11月,百度競價排名業務連遭央視詰難,股價一度暴跌25%。李昕晢四處救火。2009年,百度推出取代此前競價系統的鳳巢系統,此后股價一路上漲,當年營收同比增長40%。
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測瞬間顯得保守。當時外媒評價李昕晢是「給百度帶來陽光的女人」。不過在2017年,李昕晢轉戰百度資本。
另一名在CFO位置上獲得外部高度認可的,要屬聯想首任CFO馬雪征。當年她力主聯想并購IBM PC業務,為聯想開啟國際化進程、日后成為「全球PC之王」打下最堅實的根基。
《財富》雜志曾經如此評價她的功績:聯想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聯想,馬雪征功不可沒。
這名商界「花木蘭」曾分享過自己對「CFO真正的角色」的思考:「比如說對聯想的戰略調整和對IBM的收購案,我充當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去談判、如何在毛巾扭出點水的人,而是衡量這件事是否能成為聯想未來二十年、五十年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里程碑。如果是,應該怎么樣穩妥地去走。」
03、上位的CFO
任正非說過:稱職的CFO是能隨時接替CEO的人。2022年,他的女兒孟晚舟用實際行動印證了這一點。
今年4月初,華為宣布CFO孟晚舟將接替郭平,成為華為三位輪值董事長之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她特殊的身份——任正非的女兒。
不過在統管華為財經體系其中,孟晚舟也主導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在全球設立賬務共享中心,推動在深圳設立華為全球集中支付中心。這套體系據說可以高效、低成本支撐全球20多萬員工的財務事宜。
拋開孟晚舟身份的特殊性,國內企業中,CFO上位的并不少見。比如阿里巴巴CEO張勇、螞蟻集團董事長兼CEO井賢棟、新浪CEO曹國偉、原優酷CEO古永鏘、原京東數科CEO陳生強、攜程CEO孫潔、萬科CEO郁亮、TikTokCEO周受資。
他們大多在擔任CFO期間,證明過自己對公司的價值遠不止財務管理。比如井賢棟接任螞蟻金服CEO時,馬云其中一句評價是,「他在近十年的時間不停給我們帶來驚喜」。周受資在接管TikTok之前,曾是字節跳動CFO,更早的身份是小米「第二帥」、幫助雷軍完成上市心愿的小米CFO。
(周受資資料圖)
孫潔從梁建章手中接過攜程之前,也曾力挽狂瀾。當時梁建章赴美讀博,離開創始人的攜程,低估了市場變化,業績、份額慘遭下滑,股價跌跌不休。到2013年,CFO孫潔給正在美國潛心學術研究的老板打了個越洋電話,建議管理層自己掏錢「護盤」。
股價頹勢得到遏制。在這之后,孫潔更加受到梁建章的倚重。她后來在采訪中說,自己是個很認真、閑不住的人,「看公司沒有人做的事情,我都會跳進去,把它處理掉。之后董事會就說,那你應該承擔起COO的這個職責。」2016年,孫潔從梁建章手中接過攜程,并帶領攜程在國際化上四處出手。
不過這幾年,美團來勢洶洶,疊加疫情對OTA行業的打擊太過沉重,攜程的靈魂人物梁建章,不得不回歸「救場」,此為后話。
放眼全球,CFO上位的比例可能更高。麥肯錫早年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僅英、美兩國,約20%的CEO曾經擔任過CFO。而在其他歐洲國家和亞洲地區,這一比例也在5%~10%之間。
這其中不乏500強企業CFO成功轉型的案例,如前百事CEO英德拉·盧英德(Indra Krishnamurthy Nooyi)、前西門子CEO喬伊·凱瑟(Joe Kaeser)、前愛立信CEO詹·弗萊克哈默(Jan Frykhammar)……
04、「炸彈」
然而不是每個CFO都能留下叱咤風云的傳說,這里面既有個體與公司、公司與時運的互相成全,也有失誤、失望,以及中途抱憾離場。
有些不經意的過失,不會傷筋動骨。比如財報溝通會「翻車」,曾有CFO在財報電話會上說錯數據,事后公關團隊緊急跟媒體溝通;還有CFO因表述失誤,導致公司陷入輿論危機。最典型的例子是聯想。
在2018/19財年四季度及全年業績發布會后,CFO黃偉明在接受美國CNBC采訪時表示,如果美國再對中國增加關稅,聯想可以把生產轉移出中國。
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之際,這句話簡直是把聯想塞進一臺開啟「雙面炙烤」模式的烤箱。
次日黃偉明緊急道歉,承認自己相關表述不準確,造成媒體和公眾的誤讀,并澄清聯想以中國智造為根據,而且未來還會在中國智能制造方面加大投資。
此時公關危機已經釀成。CFO原本是最嚴謹的一個崗位。百度前CFO李昕晢曾提到,她在500強企業工作時形成的職業慣性——發送電子郵件的慎重感就像在發送一顆炸彈。所有電子郵件的措辭,都必須professionally beautiful(職業化的優美)。
還有CFO差點觸發職業生涯的「炸彈」。比如瑞幸咖啡CFO 兼首席戰略官Reinout Schakel,在瑞幸自曝COO財務數據造假、此前財報數據不可信后,外界質疑CFO是否無辜,甚至還有維權律所曾準備把CFO加入起訴名單。
在入職4個月后就把瑞幸送往納斯達克的Reinout Schakel,過往履歷十分光鮮。他曾在香港渣打銀行任執行董事,也在普華永道工作多年。他的加入,一度被媒體稱之為瑞幸的「超配」。
從他目前仍擔任瑞幸CFO來看,Reinout Schakel在法律層面與財務數據造假一事應該沒有直接關聯,但聲名受損肯定是逃不掉的了。
風險面前,也有CFO選擇「先走一步」。比如途牛前CFO辛怡、趣店CFO楊家康都在公司發布財報當天辭職。外界無法判斷,他們是不愿意為財報數據承擔風險,還是對公司未來充滿悲觀。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兩家公司活得都不好。
資本市場比較蹊蹺的是美的CFO的接連離任,而且是在財報發布前夕的敏感節點。2022年1月,美的CFO蔡偉定在入職9個月后宣布離任。他的前任、奧地利人HelmutZodl,2021年1月離職,也是發財報前夕,任期不到1年半。
CFO的頻繁變動,在投資人中間引發各種猜測,美的董事長方洪波近期終于轉變思路,從公司內部培養的人選中提拔了一個CFO。投資人們似乎可以先松口氣了。
時代波詭云譎。能夠在2022年力挽狂瀾的CFO們,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登場,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新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