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慧東
4月27日晚間,隆基股份(6016012.SH)交出了一份近年來增長率最差的年報“成績單”。相比機構此前普遍給出的110億元左右的盈利預期,隆基股份2021年年報的實際業績出現縮水。詳看財報,毛利率、生產成本、存貨等財務指標的變化,也側面體現了隆基股份業績增長陷入困境。
日前,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還陷“變相減持”風波,在窗口期以非交易過戶方式,過出公司股票1960萬股。作為上市公司核心管理人員,董事長窗口期因“ 家庭財產分割 ”過戶大量持股,又透露了怎樣的信號?
隆基股份曾締造千億光伏帝國,以后又將走向何處?
盈利不及預期
4月27日,隆基股份發布年報,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809.32億元,同比增長48.2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0.86億元,同比增長6.24%。
2022年一季度,公司凈利潤繼續維持低增長態勢,實現營業收入185.95億元,同比增長17.29%,實現凈利潤26.64億元,同比增長6.46%。

2021年,隆基股份實現單晶硅片出貨量70.01GW,其中對外銷售33.92GW,自用36.09GW;實現單晶組件出貨量38.52GW,其中對外銷售37.24GW,同比增長55.45%,自用1.28GW。
而在此前,機構針對隆基股份普遍給出了110億元左右的盈利預期。
東吳電新2021年10月發布研報認為,預計隆基股份2021-2023年歸母凈利潤110億元、152.35億元、204.42億元。
招銀國際2021年9月發布研報,將隆基股份2021-2023年的盈利預測分別上調4.3%/5.2%/6.5%至107.94/143.53/174.53億元。
方正證券2021年4月發布研報,預計公司21-23年凈利潤115.86/149.30/180.67億元,對應PE45.46/35.28/29.15倍,維持“推薦”評級。
那么,隆基股份去年業績為何較預期出現縮水?
“隆基去年的業績確實也比我的預期低一些,也因為公司計提了一些存貨和資產減值。”羲和資產投資總監侯兵告訴界面新聞,“去年影響公司盈利的因素很多,比如因為海外運力緊張,公司也搶了一些運力,大概影響了10億左右的利潤。”
一位光伏行業上市公司高層認為,對于隆基去年的業績增速明顯放緩,其實業內早有預料,“我們(光伏電站)處于產業鏈下游,硅料處于上游,隆基處于中間。下游大型光伏電站的內部收益率要能保持在6%以上,會倒逼隆基的生產價格,隆基為了利潤只有兩條路可走——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生產,規模化生產隨之而來的就是庫存增長風險。”
從毛利率、生產成本、季度凈利潤等財務指標的變化,可以看出隆基股份業績增長的頹勢。
- 從毛利率的變化,能直觀看出隆基股份盈利能力的減弱。2021年,隆基股份綜合毛利率為20.19%,同比減少4.43%。兩大核心業務太陽能組件及電池、硅片及硅棒毛利率分別為17.06%、27.55%,分別同比減少3.47%、2.81%。今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為21.29%,同比下降逾10%。
- 伴隨著上游硅料價格的不斷上漲,生產成本成為擠壓隆基股份盈利空間的主要問題。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營業成本645.9億元,同比增長56.98%,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比最高且同比漲幅最大,達496.25億元,同比增長76.83%。
- 隆基股份的存貨風險逐漸凸顯。2021年隆基股份擬計提減值準備合計12.54億元,遠高于2020年的9.5億元,主要包括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48億元,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8.73億元,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1.33億元。截至2021年年底,隆基股份的存貨余額為140.98億元,同比增加18.77%。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分季度來看,隆基股份2021年四季度凈利潤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同比下滑30.33%。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6.46%,遠不及去年一季度34.24%的凈利同比增速。

對此,侯兵認為,公司四季度業績下滑或受組件價格下滑影響,“去年四季度組件不盈利甚至有可能虧損”,也與公司年末進行的減值準備、三費增長等因素有關。
謀變又受阻
當下,產能過剩是光伏行業無法避免的命題。
TrendForce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預計約為150-160GW,2022年同比增長30%,達到200-220GW。而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預計,2025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預計約400GW。
根據硅片兩大龍頭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公告,今年底隆基股份的硅片產能達到105GW、中環股份達到85GW,這兩家的產能就已經能完全滿足全行業需求。快速擴產背后,行業瓶頸已現,巨頭們又該何去何從?
在2021年年報中,隆基股份用了較大篇幅提及BIPV、氫能等新業務,上述業務也是隆基股份謀求轉型的兩大主要業務領域。不過,這兩項業務會否在未來為隆基股份提供強有力的業績支撐,仍存不確定性。
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對隆基股份等公司來說,高成本問題是當前可再生能源制氫大規模推廣的主要難題。隆基股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在3月6日對外稱,如果電力的成本控制在每方氫九毛錢的水平,再加上設備的折舊、運維以及相對必要的資產回報率,把氫氣控制到一方氫一塊五毛錢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煤化工行業內的公司大多光伏綠氫的都不低于2元/方,寶豐和隆基所說的成本‘不太實際’。”另外,就算達到1.5元/方的成本水平,氫能還面臨儲存、應用等眾多問題,綠氫行業的市場化之路仍然遙遠。
至于BIPV業務,在2021年年報中,隆基股份并未提及該業務是否已產生規模化盈利。
侯兵認為,BIPV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需要的研發、認證投入等較多,但隆基股份在該領域投入早,預計會在3年左右具備盈利預期。
窗口期“減持”
日前,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陷“減持”風波,有媒體質疑其在窗口期“偷偷減持”或面臨監管處分。對此,隆基股份稱,鐘寶申系因家庭財產分割于4月6日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辦理了證券非交易過戶業務,過出公司股票1960萬股。
按照當日收盤價估算,鐘寶申過戶的1960萬股套現超13億元。
鐘寶申為何選擇非交易過戶方式處置持股?又為何選擇在窗口期進行過戶?
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如果現任董事長直接減持所持股份,一方面需要經歷較長時間才能完成減持,另一方面對上市公司的股價打擊也會很大。”一位陜西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
上述私募人士認為,“董事長作為核心管理人員,且占據大股東有利的信息渠道,敢于在窗口期進行‘減持’,實際上表現出了對公司業績和股價的擔憂。在窗口期‘減持’的舉動,也必然會對市場造成重大影響。”
隆基股份去年三季報顯示,鐘寶申持股8985.6萬股,占總流通股本比例1.66%,本次處置的1960萬股約占其持股比例的21.8%。
界面新聞將隆基股份2020年年底和2021年年底的股東情況進行了對比,公司目前第一大股東李振國、第七大股東李春安、第四大股東李喜燕、第五大股東陜西煤業、第九大股東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均有所減少。其中,隆基股份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李振國、李喜燕夫婦持股分別減少0.36%、0.13%;李春安持股減少6.06%;陜西煤業持股減少0.09%。
股價方面,4月以來,隆基股份平均股價約為65元/股,較2021年11月走出的歷史新高103.3元/股跌去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