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北京時間4月30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創始人沃倫·巴菲特的家鄉——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舉辦年度股東大會。時隔兩年,巴菲特股東大會再度回歸線下,全球投資圈沸騰不已。
從昨夜22:30持續到凌晨4:30,92歲的巴菲特和98歲的查理·芒格,進行了6個小時毫無保留的演講與問答,帶給全球投資界一場久違的思想盛宴。
生命不止,奮斗不息。巴菲特和芒格依舊沒有退休,他們兩人在臺上交談自如,云輕云淡。從1962年第一次買入伯克希爾的股票,巴菲特已經勤勤勉勉工作了60年,堪稱投資界勞模。
“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一生從事。”道理我們都知道,但巴菲特這一生真正做到了。
1400億美元躺在賬上,股市就像賭場,“我完完全全錯過了這個機會”
開門見山,巴菲特先是解讀了伯克希爾一季度持倉情況。
他表示,一季度公司總共買入了518億美元的股票,同時賣出了103億美元。其中二月底至三月中旬期間,一口氣買了410億美元的股票。雖然現金水平大幅下降,巴菲特依然表示公司將保留足夠安全的現金,公司四月以來還未展開過股票回購。
此外我們從伯克希爾一季度財報中看到,公司第一季度營收70.4億美元,同比增長0.3%;凈利潤54.6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17.1億美元;第一季度EPS為3702美元。
如今,伯克希爾有超過1400億美元的錢躺在賬上。在今年2月26日發布的巴菲特至股東信上寫到,目前伯克希爾的資產負債表包括1440億美元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不包括持有的BNSF和BHE股份)。其中,1200億美元以美國國債的形式持有,全部在一年之內到期。
而且巴菲特也表示,其與芒格已達成共識——伯克希爾將始終持有超過300億美元的現金和等價物。
巴菲特在股東會上表示,過去兩年股市動蕩,難以捉摸,就像賭場一樣,大家都在里面賭博。這種現象在過去兩年尤其明顯,也可能是過去兩年股市太牛了。
巴菲特直呼錯過了一個機會。當有提問者問及,“伯克希爾為何總能抓住時機”時,巴菲特說:我們并不會因為市場或經濟的情況而去買賣,因為我們對實際的情況也不清楚。2008年金融危機時,大家都很恐慌,伯克希爾也未能抓住投資機遇,“我們只是在覺得投資對象價格便宜的時候買入”——這是小學四年級就能明白的道理。
同時,他流露出了不小的遺憾:“我完完全全錯失了這個機會,錯失了2020年3月份當時股市大跌的那個機會。”巴菲特說,我們也是希望這個下行的時間會維持得長一點,這樣我們可以做更多的投資。因為如果價格便宜,肯定會有更多的購買。
為什么投資動視暴雪?對于這個會前很多人重點關注的問題,巴菲特說,投資動視暴雪的股份完全是他幾個月前個人的決定,并且自交易宣布以來,他一直在購買更多的動視股票,因為該股票的交易價格遠低于微軟的報價。如果交易完成,在這些水平上購買將產生更大的回報。
芒格回應了“投資于中國”的問題,他承認在中國做投資的確要比美國更難一些,但他同時也說,在中國投資的原因是,“能夠在那里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公司”。
他們也再度抨擊了比特幣。巴菲特說,比特幣并不會產出價值,它的價格只會取決于下一個購買它的人愿意出多少錢。加密貨幣現在或許因為炒作而仿佛擁有了魔法般的吸引力,但它本身沒有生產能力。芒格更加不留情面:“比特幣愚蠢、邪惡,最后價值可能變到0。”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巴菲特股東大會!”這幾乎是所有投資人的心聲。
92歲了,他還沒退休
投資界傳奇是如何煉成的?
1930年,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生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在9歲時的第一次紐約證券交易所之旅中備受啟發,剛滿11周歲時,巴菲特便投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成年后,1947年,沃倫·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覺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后轉學到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一年內獲得了經濟學學士學位。
1950年巴菲特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拜師于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杰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反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傳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訣竅。
巴菲特自己說,他在19或20歲的時候,閱讀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之后,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投資方式。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
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資工具”當然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幾十年前,伯克希爾·哈撒韋還是一家瀕臨破產的紡織廠,1962年,巴菲特第一次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他認為,在企業倒閉關廠時,會釋放一定資本金,這時會有人回購股票,在這時候賣掉手中的股票就可以獲利。
此后巴菲特開始大量買入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直到在1965年完全控制了這家公司,當時伯克希爾的凈資產只有2000多萬美元。
不過在后來的回憶中,巴菲特說這是他投資生涯中最大的錯誤:“在1966年之后的18年里,我們在紡織行業里一直進行著不懈的努力,但最終也只能無功而返。看來頑強——還是愚蠢?——也是有極限的。1985年,我終于認輸了,被迫終結了我們的紡織事業運營。”
不過,從巴菲特掌控伯克希爾·哈撒韋開始,這家經營不善的紡織廠,就漸漸發展為巴菲特的投資工具。
1968年,巴菲特首次與芒格進行投資合作,一起買入“藍籌印花”(Blue Chip Stamps),巴菲特在入主后開始轉變公司的經營方向,利用公司的浮存金進行收購活動。1972年,在芒格的建議下,藍籌印花公司以2500萬美元的高價收購了喜詩糖果(See’s Candies)。
巴菲特后來稱這家加州糖果制造商為“夢幻企業”,它不需要很多新資本就可以提升利潤,因此可以騰出現金用于伯克希爾的其他投資。在昨晚的股東大會上,喜詩糖果就擺在了巴菲特和芒格的桌前——這個令他們賺的盆滿缽滿的糖果,站上了C位。
1972可以說是伯克希爾的一個轉折年,藍籌印花并入伯克希爾。直到如今,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公司眾多,業務涉及保險、鐵路能源、食品飲料、服裝和金融等領域。在眾多業務中,保險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主業,它通過投資的方式掌握了一大批實業,例如沃爾瑪、可口可樂等等。
1993年,巴菲特以83億美元的個人資產總值第一次獲得了《福布斯》富豪榜“世界首富”稱號。對于美股投資者來說,投資巴菲特的公司本身或許就已經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巴菲特也因為在股市上的眾多奇特經歷、敏銳的投資目光等,而有了“股神”、“奧馬哈先知”的稱號,成為當代的傳奇人物。
目前,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十大重倉股是:蘋果、美國銀行、美國運通、可口可樂、穆迪、威瑞森、美國合眾銀行、比亞迪、雪佛龍、紐約梅隆銀行。今年已經92歲高齡的巴菲特和98歲高齡的芒格,還未退休。
生命不止,奮斗不息,困境下的對抗方式:投資自己
但是,他們的確年事已高。
昨晚會上,有人提問:如果兩位離開,會不會影響公司運作?巴菲特對此正面回應:
“伯克希爾的公司的文化,首先是這是一家辛勤工作的公司,第二公司永遠會在乎股東(的利益)。公司文化占一家公司運作99.9%,伯克希爾沒有什么不同。伯克希爾的目標是在下一個一百年繼續存在。伯克希爾和股東建立更好的、不易動搖的關系,也希望股東能和公司同步。伯克希爾會把公司交到自己相信的人手上。”
巴菲特最為人熟知的投資哲學是什么?“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在市場動蕩的當下,依舊被很多人奉為投資準則。
“千萬不要白白浪費一次嚴重的危機”,巴菲特曾表示。他回憶2008年的金融危機,并表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手頭總是會留有大量現金”。
4月19日,美國最大的公共養老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披露稱,將投票支持一項“解除巴菲特擔任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職位”的股東提議。該資金是美國最大的州立公共養老基金,資產規模超過4500億美元,持有伯克希爾約23億美元的股份。
芒格在股東大會上稱:“這是我聽過的最荒謬的批評,有些人從未經營過任何企業,什么都不知道。”
在通脹嚴重的當下,巴菲特給出了他認為最合適的對抗方式——投資自己。他說,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某件事上做的特別好。不管有沒有經濟利益,人們會給你一些他們生產的東西來換取你能提供的東西/技能,最好的一項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不用擔心錢因高通脹而貶值了。
“最好投資是開發你自己。開發自己是不會征稅的,這是我在這個時間做的。”
時至今日,巴菲特和芒格的哲學和價值觀,一直在深刻影響著后人。例如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當短期非理性的市場因素退去后,才會知道誰是在投資,誰是在投機。
會上,有年輕人問,如果現在還不知道做什么,有什么建議嗎?
巴菲特平易近人:“我想做投資人,恰好我爸爸就是做這個的而且喜歡這個。我家里有足夠的書讓我看。這是個偶然。”
他風輕云淡:“但是我確實認為,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一生從事,找到你想要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樣的,為自己真正尊敬的人打工,這就是我畢業之后做的。”
而芒格則給出自己的建議:找到你真正不擅長的,然后規避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