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輪財經 享哼
編輯|花哥
如果你向一個95后要一張裝修新房的家電清單,想必里面十有八九會出現“掃地機器人”。
根據《2021掃地機器人發展白皮書》,2020年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達94億元,同比增長19.1%,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掃地機器人市場。
站在“懶人經濟”的風口,掃地機器人無疑是當前智能清潔家電中不可忽視的佼佼者。殊不知,這一炙手可熱的單品實則也是名副其實的“95后”。
回望其誕生至今二十余年的浮沉,不禁讓人發問:屬于掃地機器人的黃金時代正在來臨,還是已經過去?
01.嶄露頭角:從“掃雷”到“掃地”
上世紀90年代,機器人行業尚未興起。僅在科幻文學里出現的「機器人」形象仍是“笨重而緩慢”的,人們根本無法想象這一龐然大物與日常生活場景的關聯。
然而,時任MIT機器人實驗研究員的Colin Angle卻相信“機器人的使命就是為人類提供更好的幫助。”懷揣著這一信念,他在1990年創立了實用型機器人公司iRobot,并經歷了從國防軍事、工業領域到民用消費的眾多產品方向探索。
終于,經歷不下20次摸爬滾打的iRobot在12年后迎來了舉足輕重的轉折點:第一臺量產家用掃地機器人Roomba的誕生。
“真正的創業之路是不斷嘗試、不斷調整,再嘗試、再調整。”從“掃雷”到“掃地”,一炮而紅的Roomba背后正是每一項前沿科技走出實驗室后都將面臨的坎坷與波折。
不過,當時的Colin可能并沒有想到,自己會在未來成為“掃地機器人之父”,而這一轉折居然在18年后開拓了一個價值34億美元的全新市場。
02.發展創新:是“智能”還是“智障”
Roomba的成功,讓眾多公司窺見了這一市場的巨大潛力。一時間內,各色企業爭相入場,推出了各自品牌的掃地機器人。
然而,伴隨熱度而來的則是鋪天蓋地的負面評價。和人們預期中“找得準、掃得全”的人工智能相比,彼時“隨機式清掃”的掃地機器人,更像是一個容易瞎撞墻的“人工智障”。在長達7、8年邊際收益低迷的創新停滯期里,漏掃、重復掃等痛點始終無法被解決。
然而,這段市場瓶頸期對于科沃斯的創始人錢東奇而言,則是厚積薄發的關鍵歷程。1998年,受首屆全國機器人足球競賽的啟發,錢東奇萌生了做吸塵機器人的想法。已是不惑之年的他放棄了高校教師的崗位,毅然下海。
“創新如‘魂’,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力。”雖然公司從家電代工起步,但始終相信技術就是一切的錢東奇,仍然在研發上開足了馬力。他在2000年成立了HSR(Home Service Robot)五人研發部門,專注研發掃地機器人。而這條自主研發之路,一走就是9年。直到2009年,在代工業務營收早已突破10億元之時,科沃斯推出了第一款掃地機器人“地寶”。
這一標桿性產品的出現,不僅使科沃斯的發展進入快車道,更是快速拉動了掃地機器人的技術革新,徹底改變了掃地機器人的時代。不同于依靠超聲波進行基礎避障的方式,科沃斯在LDS-SLAM(激光導航)和VSLAM(視覺導航)技術上的突破,克服了初代掃地機器人隨機性強、精確度低的問題,讓掃地機器人的“眼睛”更加明亮,也讓用戶體驗有了質的飛躍。
“做產品也不是單純地在實驗室里搞研究,而是要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如何能被消費者接受,為消費者而創新。”錢東奇認為,創新的基礎是對技術的了解和掌握,首先需要“在底層花功夫”,在這之后,則是“學會理解市場、理解消費者”。
基于這一點,科沃斯不斷攻克算法、傳感、結構等多項技術難點,嘗試解決用戶不斷產生的新需求,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行業領跑者。
03.賽道轉換:長了“眼睛”的吸塵器
在“地寶”誕生的同一年,清華大學航空與航天學院的俞浩成立了學生社團“天空工場”。而這一團隊,也正是當前智能清潔市場的黑馬——追覓科技的前身。
2015年創業之時,這位“聰明、好奇、善于學習”的典型極客,選擇了當時前景明朗的吸塵器賽道。兩年時間內,追覓在吸塵器核心“高速馬達”上獲得了顛覆性的技術突破,并利用高性價比的特點帶動了銷量的猛增。吸塵器業務僅推出一年半,2019年追覓科技全年營收即超過5億元。
“或者創新,或者消亡。”這是《時代》編輯比爾·薩波里托在無數采訪后,對創新驅動型企業所下的定論。對智能清潔行業而言,創新或許并不只代表了技術的突破,同樣也意味著品類的轉換。
深諳這一點的俞浩,早在追覓成立初期便看到了“吸塵器的天花板”,并提前開始對掃地機品類進行技術和供應鏈的雙重儲備。追覓團隊的一位員工表示,“如果只有一個賽道,那賽道完了,你也完了。”
彼時,追覓在掃地機器人的定位方案上,選擇了非主流的圖像定位技術進行研究。“機器人實質上是自動的傳感、處理和執行,其中馬達是‘心臟’,算法是‘大腦’。”俞浩表示,圖像接收的信息肯定更多,盡管在短時間內,可能因為算法的局限表現不如激光,但“長期來看,優勢就會體現出來了。”
作為掃地機器人品類的后來者,追覓科技憑借堅實的技術基礎和敏銳的戰略眼光,在短時間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20年全年銷售額近22億元,相較三年前增幅超過4倍。而這樣的成績亦足以令同樣嘗試賽道拓展的吸塵器老牌企業戴森咋舌。
04.百家爭鳴:本土內卷vs出海搶灘
在追覓科技的成功背后,選擇出口海外市場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盡管龍頭公司iRobot在全球市場的市占近半,出海的國產掃地機器人品牌商同樣有著不俗的表現。
憑借高性價比和強產品力,國產掃地機器人的銷量在海外市場與日俱增。2020年,全球市場份額排行二、三位的均為中國公司:科沃斯和石頭科技,市占比分別為 17%、9%。
“相較于國內,海外消費者對清潔家電認知更成熟,產品力是打開市場的關鍵。”追覓科技領投方、華興新經濟基金執行董事雷鳴表示,“國內市場還是比較內卷的。”
國內掃地機器人的風云激蕩,或許與2013-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潮不無聯系。如今穩居市場前列的石頭科技正是在創業氛圍熱切到“令人窒息”的2014年啟動的。計算機科班出身、有大廠經驗的創始人昌敬,在石頭科技創立之初便吸引了雷軍的注意,順利加入小米生態鏈。
然而,在接連推出的爆款背后,則是OEM代工的利潤局限和自有品牌的低存在感。慎重考慮后,昌敬在三年之后選擇“做自己”,離開了小米這所家電黃埔軍校。
如今,國內掃地機器人市場呈現一超多強局面。“一超”即市占率近半的科沃斯,而新品牌們同樣來勢洶洶——分道揚鑣的小米和石頭仍然具有旗鼓相當的競爭力,而后來者追覓、云鯨、由利等新品牌也在迅速搶占位置。
天眼查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我國掃地機器人相關企業的年度注冊增速就保持在40%左右,新近一年成立的公司超過50家。無論是專業廠商、傳統家電廠商還是品牌廠商,家用清潔電器板塊的山頭上,早已站滿了形形色色的企業。
對新企業而言,國內市場的入場資本和壁壘早已高高筑起,一場硬仗不可避免。
05.多方博弈:產業鏈上的“精耕細作”
昌敬曾在石頭科技的內部信中談到,“企業的發展階段會分為0-1和1-N。從0-1,企業只需要找到一個獨特價值點切入就行,1-N階段就需要延長短期獨特性這個窗口期,更要開始布局長期獨特價值,讓公司能夠可持續發展。”
換句話說,如果從0到1考驗的是產品力創新,那從1到n則更多地考驗一個企業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設計研發、生產制造、渠道分發、營銷推廣的多方博弈。
從掃地機器人的產業鏈現狀來看,上游以底層芯片、元器件等原材料制造為主,中游則涵蓋了軟件算法、硬件代工、激光模組代理等機器制造要點,最終進入下游的雙渠道銷售。
整個鏈條環環相扣、分工細化,代理商、代工廠、方案商、品牌商等眾多角色共同支撐著這條熱門賽道的正常發展和運營。
而今,伴隨著產業上游整體壁壘的降低,行業已進入了漸進式創新階段。“創新是一個過程,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石頭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大公司來說,追求產品成熟度和口碑是第一優先級。”
作為一個結合了“科技x消費x生活”的復雜品類,掃地機器人背后的核心競爭力也需要達到技術積累、制造規模、營銷服務的三重平衡。哇力的創始人張珂嘉曾言:“一個木桶不能有短板特別厲害的情況,因為當每一個競爭點都起到關鍵作用的時候,往往短板能決定位次。”
對國內玩家而言,這意味著企業在深掘“技術護城河”的同時,在渠道整合、品牌打造、營銷手段等方向也面臨著同樣的壓力。如何找到讓消費者買單的新抓手,或許成為了劃分掃地機器人——這塊資本香餑餑的關鍵命題。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年“雙11”期間,清潔家電整體銷售額達55.3億元,同比增長35.7%。其中,掃地機器人和洗地機成為了拉動清潔電器增長的雙引擎:洗地機同比增長166%,掃地機器人同比增長45%。
從數字上看,掃地機器人的黃金時代似乎仍在延續,但市場洗牌的號角也越來越近。畢竟,在科技產業時代,“沒有什么比成功消失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