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戶外媒體內參
2022年3月22日,巴士在線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巴士在線”)公布了2021年年報(更新后),報告顯示,2021年巴士在線營業收入約計2.74億元,同比增長62.78%;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相較去年增長234.2%,終于扭虧轉盈,已經ST,處在退市懸崖邊上的巴士在線,可以不用被強行退市了。
(圖源:企查查)
回溯往昔,巴士在線也曾風頭無兩。2007年,巴士科技的前身巴士控股曾獲得了中央電視臺(CCTV)移動傳媒廣告及增值業務的獨家經營權,接著借殼上市,一度成為戶外廣告行業中國公交媒體領域的行業領軍者。
然而好景不長,對賭失敗、高管失聯、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近年的巴士在線風波不斷。2021年再度盈利的背后,究竟是涅槃重生還是垂死掙扎?
01 歷史:風光無限的背后暗潮洶涌
縱觀巴士在線的發展歷史,從起到跌,始終離不開一個人物——王獻蜀。
王獻蜀1971年出生,畢業就進入稅務系統工作,在體制內工作之后,下海創業。2002年,王獻蜀選擇進軍傳媒與IT行業,創立巴士在線項目,并于2003年從稅務單位辭職。2003年3月成立南昌巴士網絡傳媒有限公司,6月籌劃成立江西省巴士在線控股有限公司。2004年3月,江西巴士在線傳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此后幾年,在王獻蜀的帶領下,巴士在線傳媒有限公司一路向上,陸續與青島、上海等近30個城市公交公司簽訂合作合同,在南昌、青島、上海、深圳、柳州、沈陽安裝車載網絡傳媒設備投資已達1億元。
2007年,經國家廣電總局批準,巴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車載移動傳媒業務,以“CCTV移動傳媒”為播出呼號,覆蓋全國25個主流消費城市,同年,巴士在線營業額達8000多萬元,上繳稅金400萬元,從業人員達1300人。
靠著CCTV的強大公信力和屢次被政府授獎的權威背書,此時的巴士在線前途一片光明。
翻看當年的新聞報道,戶外廣告內參了解到:2010年前后的巴士在線,其廣告業務范圍覆蓋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全國124座城市,還擁有20萬輛公交車、32萬塊公交大屏及19城地鐵線路的移動多媒體開發及經營權,形成覆蓋全國范圍的“公交移動電視網絡”,一舉成為中國公交移動電視領域的行業領導者。
(巴士在線2011年在全國布局的分支機構 圖源:企查查)
“使用中央電視臺臺標,是國家廣電總局唯一批準的全國性移動電視媒體,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全國聯運的移動巴士廣告和視頻內容提供商;旗下子公司巴士科技擁有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產業部唯一頒發的權威資質的全國性公交媒體制作和播放許可證。”在2015年年報中,巴士在線在核心競爭力一欄中這樣描寫自己。
(2015年巴士在線企業年報 圖源:企查查)
2015年5月,A股上市公司“新嘉聯(002188)”公告稱:公司擬以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巴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交易金額為16.85億元。同年12月,新嘉聯發布公告稱,同意將公司更名為巴士在線股份有限公司,王獻蜀作為巴士在線第二大股東中麥控股(原巴士控股)的實際控制人,通過獲取增發份額進入上市公司管理層,成為法人代表。
巴士在線的一系列發展動作,體現出了王獻蜀此人是一個冒險者,無論是辭去體制內的穩定工作決定下海,還是帶領巴士在線公司借殼上市,都有一種不甘平凡的冒險態度在。
然而,巴士在線的發展實際上并不是表現出來的那么光鮮亮麗,一派美好的外表下,早已是暗潮洶涌。
根據當年新浪科技報道,截至2014年末,巴士科技股東全部權益的賬面價值為0.64億元,而收購評估值為16.85億元,增值率高達2530.32%,引發市場質疑。且彼時新嘉聯的主營業務為研發、生產和銷售聲學元器件,與巴士科技的主營業務關聯度不高。
對此,新嘉聯方面給出的解釋是,與巴士科技公司簽訂了《盈利承諾及補償協議》,即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巴士科技實現經審計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1.5億元和2億元;實現經審計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不低于0.9億元、1.4億元和2億元,否則按約對公司予以補償。
但是,從公開數據來看,此次的業績對賭結果并不理想。
據巴士在線年報顯示,2015年,巴士科技總計營業年收入為0.79億元,實現凈利潤0.39億元;2016年,巴士科技的營業收入卻突然實現爆炸式增長,營業收入高達5.15億元,凈利潤為1.31億元,但是這依然未能完成當初的業績承諾。
隨后,由于2016年未能完成業績承諾,包含王獻蜀在內共計11名補償義務人拿出395萬多股股份進行補償,巴士在線以每家1元、共計11元的價格進行股份回購、注銷。
當然,最大的轉折點還是總經理王獻忠的失聯。
2017年12月9日,巴士在線發布《關于終止籌劃重大事項同時核查重大事項繼續停牌公告》,稱由于在商洽過程中無法聯系到法定代表人、董事、總經理王獻蜀,項目決策性文件無法按時簽署,交易對方提出終止此次重大事項的籌劃,公司股票將繼續停牌。
王獻蜀的失聯看起來十分突然,但深挖其背后邏輯,卻發現早有預兆。
查詢工商資料與當年報道顯示:最近幾年,王獻蜀一直糾纏于股權轉讓、服務合同、民間借貸等訴訟與糾紛之間。
(部分王獻蜀的經濟糾紛 圖源:企查查)
2016年2月,由于未及時還款,鄒偉鵬向江西省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就此起訴王獻蜀與中麥控股。而由于借條上已注明巴士公司系借款單位,且借款實際轉賬至巴士公司,因此巴士公司與王獻蜀應共同承擔還款責任。
而巴士在線的回復則暴露了其在合同、用章管理上的問題,該公司回復稱與趙從賓的相關借款往來從未取得公司授權,且蓋章也并未遵循相關流程。
“既未經公司合同審批流程審批,也未經公司用章流程,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獻蜀也未曾獲得公司相關授權。”巴士在線對此表示,“從未收到過上述《借款協議》所涉的任何款項。”
此后,雖然巴士在線采取緊急措施派駐原董秘蔣中瀚代任總經理之位,并再度發公告聲明目前公司生產經營情況正常,但依舊挽回不了在股民心中一落千丈的形象。2017年12月25日,巴士在線復牌后連續大跌,由23.38元跌至13.39元。2018年1月23日,巴士在線再次停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公司市值縮水超過18億元。在隨后的幾年中,更是一直沒緩過勁,上市簡稱始終在ST巴士和*ST巴士之間輪回。
對賭失敗、高管失聯、股票停牌、業務終止......如果說2007年拿到央視授權合作的巴士在線是春風得意,在行業內風頭無雙,那么十年后的2017則是巴士在線的至暗時刻,所視之處滿目瘡痍。
02 現狀:業務轉變,渴望摘帽
2022年4月26日,巴士在線發布了其 2022 年第一季度報告。
(圖源:企查查)
報告中顯示,在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492.27萬元,同比增加42.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435.33萬元,同比增加153.6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733.04萬元,同比增加216.44%;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6487.99萬元,上年同期為凈流出734.64萬元;基本每股收益0.12元。
可以看出,巴士在線在2021年扭虧轉盈之后,基本穩住了盈利的趨勢,開始重新走上坡路。2022年1月,巴士在線發布了《關于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的公告》,披露公司已向深圳證券交易所提交了對公司股票交易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的申請,尚需深圳證券交易所核準。
但是,此*ST巴士早已非彼*ST巴士。2021年6月,*ST巴士(002188.SZ)公告披露,公司關聯方:中天美好集團擬將其持有的中天美好生活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天服務)100%股權無償贈與公司。中天美好集團與*ST巴士屬同一主體控制下的兩家公司,控股股東均為中天控股集團,實際控制人為樓永良。盡管對外仍用*ST巴士的名字,但其主營業務已變成物業管理服務,替代原來的微電聲業務和貿易業務。
這意味著,*ST巴士再次借殼,只是從借殼上市變成了被借殼上市。
03 未來:輝煌不在,另謀發展
2022年3月,有投資者詢問巴士在線未來發展相關問題,巴士在線董秘回答公司現主營業務為物業,未來將發展好主營業務。
(圖源:股文快訊)
曾經的輝煌不再,已變為物業服務公司的巴士在線依舊在積極謀求發展,力求摘帽。然而,在關于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的公告發出后,面對深交所向其發出的年報問詢函時,巴士在線卻一連兩次申請延期回復,末次公告稱延期至5月9日。
戶外廣告內參查找資料發現,在巴士在線今年公布的經營范圍變更中,刪去了“通訊電聲器材的生產,電聲器材、電聲元器件、電聲組合件以及相關的工裝、設備的研發、銷售,經營進出口業務,智能硬件、智能終端設備及其組件的研發、銷售”這一部分內容,增加了物業管理服務。不過,軟件開發、設備服務以及廣告投放這幾部分內容仍然得以保留,這或許意味著:有朝一日,巴士在線仍然會回歸到戶外廣告這一賽道上。只是不知道,待到那時其是否還能重新恢復以前的高位。
(圖源:企查查)
如今公交媒體這一賽道,早已被北巴傳媒、北廣傳媒、北京公交集團、上海公共交通廣告等瓜分占據。
巴士在線從當初的中國公交車內媒體第一股跌落神壇,在不斷謀求自救的過程中,最終離開戶外廣告行業,成為他人上市之殼。惋惜也好,遺憾也罷,最重要的是要看見其高樓傾塌背后的邏輯。當年的巴士在線即使表面看著風光無限,但是內里的管理卻早已千瘡百孔,混亂的審批機制和錯誤的前景預測對任何公司而言,都是致命的。
小結
巴士在線的起落發展頗具戲劇性,此次扭虧轉盈的發展背后,實際上是業務轉變的結果。曾經的公交車內第一股最終還是消逝在了時代的浪潮中,值得惋惜,更值得警醒。
資料參考:
《巴士在線“法人失聯”事件:并購失敗、對賭未果,這背后發生了什么?》新浪科技
《巴士在線高管失聯門現場調查:離職潮下的"變臉"》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