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戶外媒體內參
今年三月,平和堂百貨長沙東塘店發布消息稱,將于2022年5月31日正式關店。這座商場自2007年入駐長沙市中心的東塘商圈,迄今為止已經存在了15年,見證了長沙的發展與變遷,承載了無數長沙人的回憶。閉店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發無數消費者唏噓。
其實無獨有偶,早在去年十月,陪伴一代廣州人25年的廣州王府井百貨就宣布于2021年11月30日閉店后停止營業。
戶外廣告內參在查找資料時,還從網上看見了這張圖片。
(圖源:贏商網)
作為戶外大屏最依賴的“靠山”,曾經風靡一時的百貨商店接連關店原因為何?多重沖擊之下,幸存的百貨商場們又該何去何從?
01、多重沖擊,實體百貨業發展遇冷
根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4月9日發布的《2021-2022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自2017年起,百貨業態社會零售總額便持續降低,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響甚至呈負增長狀態,2021年出現反彈,全年增長11.7%。
實際上,不僅百貨,整個消費市場都較為低迷。數據顯示,自2020年開始,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便持續降低,即使2021年有所回升也依舊達不到2010年之前的狀態。
戶外廣告內參分析,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位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疫情影響
新冠疫情對于實體零售行業的打擊較大,為了阻隔疫情傳播,百貨商店在疫情期間處于停業狀態,即使疫情放緩后重新開業,客流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百貨商場很難再回到疫情前的盛況。且由于疫情反復,各行各業都面臨較大壓力,導致整個消費市場都不景氣,百貨業態也難以獨善其身。
2. 創新力度不夠
百貨商場剛進入市場時,吸引消費者的就是其創新的形式。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第一家百貨商場成立時,就引來了無數消費者的矚目。此后其開創了開架售貨的新形式,又引發了新一波的全民討論,放在當今,堪比上微博熱搜榜的熱度。
然而,在此之后,傳統百貨商場就幾乎再無變化,一樓是首飾和化妝品,樓上是衣服與餐飲,大部分商場都是如此。甚至連商場內的品牌都具有趨同性,在兩個檔次相近的商場能逛到的品牌幾乎完全相同。
沒有創新的形式,難以引發消費者的興趣,缺乏話題度,再加上面臨著互聯網和新零售的沖擊,百貨商場的競爭力逐年縮減。
3. 電商沖擊
疫情給實體百貨行業帶來了打擊,卻給電商帶來了發展機會。居家已是常態,購物只需要動動手指,下個樓。且網購活動多促銷大,還可以比價,這些都是線下不具備的優勢。
(2022天貓618活動商家要求 圖源:微博@電商報)
作為戶外大屏最大的承載體,風靡一代人的百貨行業真的就沒有出路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02、價值仍在,百貨大樓亟待轉型
縱觀百貨商場的發展史,會發現其曾經可謂是時代弄潮兒。
1955年,我國第一座百貨商場——北京市百貨公司王府井百貨商店建立,由我國自行投資、自主建造,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店”,這座商場一經建立,就立即吸引了全國目光。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在那個年代,能成為一名百貨商店售貨員是非常風光的事。
此后,商場又開始銷售冰箱空調等大件,排隊的顧客前一晚就趕來占位,平日里沒事,也會相約去逛百貨商場。上海“第一八佰伴”試營業時,涌進107萬名消費者參觀購物,創下了世界吉尼斯紀錄,在百貨史上留下了熠熠生輝的數字。
九十年代,隨著中外合資商企的運營,又開創了開架售貨的銷售形式,同時還帶來了布局上的改變,在一樓開始賣化妝品,并入駐高端品牌,建立起吃喝玩樂一體的大型百貨商場,逐漸定型。
但從此之后,百貨商場再未推出引人矚目的新創意,而是就此固化,成為大同小異的標準化商場。
戶外廣告與百貨商場淵源頗深,早先戶外廣告內參在介紹戶外廣告發展史時就曾向大家介紹過(復習請戳:線下廣告投放渠道都有哪些?戶外廣告有哪幾種形式?一文看千年發展史!),早在古代,就有市井坊間小店掛懸物廣告,隨后衍生出楹聯、墻體廣告,到民國時期,又有了櫥窗陳列廣告等。
這些早期商鋪尚且重視戶外廣告的重要性,熱火朝天的百貨商場又怎會忽略?很快,百貨大樓上都出現了各種品牌的廣告,并衍生出了墻體廣告位和臨時廣告位。
對于戶外廣告界而言,百貨大樓可謂是最穩重的“靠山”,而當這座“靠山”面臨危機,或許也可以另辟蹊徑地從戶外廣告找法子。
03、“新”是關鍵,技術與內容都需“變”
既然疫情是無法改變的外部環境,那就應該從“內”出發。
想要提高客流量,那就要有能吸引消費者走入商場的點。若要在戶外廣告上下功夫,就要注重“創新”。
即使“創新”這個詞在此前的文章多次提到,但是在百貨大樓的廣告這一塊,創新的含義卻更為豐富。
一方面,廣告內容創新仍是重點。一條好的廣告往往能勾起消費者的共鳴,無論是情感共鳴還是讓消費者覺得眼前一亮,只要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就成功了一半。但對于商場廣告而言,想要吸引更多的客流量,還要注重即時性,即讓用戶看見廣告就想進去逛逛。
要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就要根據用戶畫像,根據不同人群的不同特征做出不同的廣告。
比如z世代年輕人更注重新鮮性和趣味性,想要打動他們,可以設置一些快閃裝置或者打卡標志,讓他們在體驗中獲得參與感。
比如多次出圈的長沙王府井百貨外墻,在38婦女節時,外墻是一根巨大的仙女棒,下設郁金香,而在情人節時,則換上了大大的玫瑰,屢次出圈。吸引了不少游客去打卡,在五一商圈中一枝獨秀,擁有較大的話題度。
但是另一方面,技術創新也是新的發力點。
時下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也涌現了裸眼3D以及4/8k超清大屏,也有部分商場運用了此類技術,成為地標性建筑。
(廣州北京路步行街裸眼3D巨屏 圖源:微博@維之塵71808)
除此之外,商場或許還可以鏈接線上,建立小程序,或是配合掃碼領券技術,既可以進而形成線下獨有的價格優勢,吸引消費者來店;又可以擁抱社群運營的新趨勢。
今年一月,深圳市商業零售行業協會聯合深圳市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1-2022年深圳市零售連鎖企業經營狀況及行業發展趨勢調研報告》顯示,超九成的企業認為線上線下融合是必然趨勢,品牌化發展、私域流量、社區零售和直播帶貨等發展方向和模式格外受企業關注。企業對智慧零售智慧商業發展的關注度、期待值均較去年明顯提升。因此,百貨業態智能化轉型迫在眉睫。
當然,歸根結底,真正能提高到店率的,肯定還是商場自身的選品與服務質量,只有在做好管理與服務的情況下再實現創新,才能提高核心競爭力,真正獲得發展。
小結:
百貨行業想吸引客源,創新仍是關鍵。提高服務質量和選品管理,把握好戶外廣告的宣傳效果和智能營銷,風雨過后總會柳暗花明。
參考資料:
《年輕人拯救不了中國的百貨商場》 36kr 商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