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周六在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俄烏沖突導致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壓力,不過,這可能會刺激和推動綠色創新。
劉世錦指出,面對具有壓力和挑戰的事情,如果采取正確的目標和辦法,不僅可以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同時也可以為全球范圍引入一場重大的技術變革,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動能。從中國的經驗來看,把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轉化為創新和增長的動力,有三種反應方式。
第一種是防御型反應。他說:“傳統的能源或者高碳的行業感到有壓力,都在考慮將來要轉型重組甚至退出。但是,在短期比如最近看到油價、鋼材價格在上升,當供給安全出了問題的時候,他們感覺自己還是很有分量的,所以到底要不要退?退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所以可以稱之為防御型的反應。”
第二種是適應型反應。劉世錦指出,從這一點來看典型的是節能減排,節能永遠是對的,因為節能以后減少對能源的使用,碳的排放減少了,但是如果技術不變還是排碳的。
第三種是進取型反應。他表示,這需要積極推動創新,特別是推動綠色創新,用低碳、零碳的新能源新技術取代傳統的高碳能源、高碳產業的生產方式,這是至關重要的。
劉世錦認為,在三種反應里,最重要的是進取型反應,不僅是中國,全球都應把重心或者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這個方面。
“綠色轉型在根本上還是要換技術,用低碳、零碳技術替代原有的高碳技術。一旦創新出現并且形成勢頭,會發現除了能夠實現減碳之外還產生了更多的附加好處和福利。”他說。
劉世錦表示,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并不會關注碳減排,大部分消費者關注的是性價比、性能、舒適度和操控感覺,后來又加上了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所以,鼓勵新能源汽車最初的動因是為了減碳,但最后給消費者帶來的福利大大地超過了預想。
他同時指出,不必太過憂慮綠色發展的成本問題。雖然綠色產品在初期價格偏高,但是隨著創新和競爭加劇,價格會下降。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光伏發電,過去十年里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現在已經是等于甚至低于燃煤發電的成本。
劉世錦特別提到了美國電動車制造企業特斯拉,并對外界擔心的特斯拉上海工廠可能會占據國內市場,從而使有些企業失去競爭力的說法做出了回應。
他說,國內新能源汽車有些不比特斯拉差,進來一個強的競爭對手,國內只要放開、允許競爭,中國的企業一點都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