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巨潮 謝澤鋒
編輯|楊旭然
一家跨境女裝電商平臺的估值=當下最炙手可熱的太空探索公司,SHEIN=SpaceX。看似不可思議的商業故事,正在活脫脫地上演著。
4月初,中國快時尚跨境電商SHEIN正在籌劃新一輪融資,該輪融資后,其估值將達到破天荒的1000億美元(6624億元)。這使得SHEIN的估值已經與伊隆·馬斯克的SpaceX相當,并超過服裝巨頭H&M和Zara的市值總和。
1000億美元是拼多多市值的兩倍多,是京東的1.2倍,放眼中國未上市新經濟公司中,只有字節跳動、螞蟻集團能達到千億估值。
三年,SHEIN的估值翻了40倍.機構投資者對它的追逐,已經到了抓耳撓腮趨之若鶩的地步。
“中國工廠+海外流量+D2C+小單快返”,這個中國最神秘的電商平臺,正在海外縱橫馳騁,征服一批批年輕人。
01 服裝界的拼多多
SHEIN玩的是傳統時尚服裝生意,但內核是互聯網的基因。
回看SHEIN的崛起軌跡,可以發現它和拼多多有些類似。
用極為低廉的工廠貨俘獲一批基礎受眾,極大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后,再徐圖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只不過,SHEIN聚焦于女裝賽道。
與拼多多不同的是,SHEIN將傳統電商打法進行了全面的升維。但也逃不脫“多快好省”的四字秘訣。
如果將這四個維度按重要性排序,應該是“省>多>快>好”。
以1件普通的女裝上衣為例,ZARA的價格約150-200元,而在SHEIN只要5-8美元,是 ZARA的1/3-1/4。
ZARA和SHEIN上衣價格對比,數據來源:天貓,SHEIN官網
而且SHEIN每周的上新數就抵得上ZARA 整年的上新量——ZARA每年上新的SKU數量約12000款,而SHEIN平均每天就上新1500 款,全年超15萬SKU被擺上貨架,而且其節奏還在繼續加快。
上新快、便宜、款式多,曾經是快時尚品牌的致勝法寶。ZARA創造了從設計到上架最快2周的紀錄。這套快速上新推動持續復購的玩法,如今正被拉夏貝爾、韓都衣舍,乃至淘寶上的眾多中小商家所學習。
但背靠珠三角龐大的中國工廠,SHEIN將設計、打樣到生產的流程極限壓縮至7天。并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方式,將價格優勢和供應鏈效率發揮到極致,創造了一種堪稱實時快消零售(Real-Time Retail)的打法。
價格低廉,爆款卻不少。由于SHEIN為純線上銷售,能夠更好得進行大數據追蹤和工業化設計,SHEIN對供應商的返單(對上次訂貨的重新定購)率高達80%,爆款率約 50%、滯銷率僅約 10%,而ZARA爆款率僅為20%左右。
營銷方面,SHEIN深度綁定網紅,吃到了第一波廉價的網紅帶貨紅利。
SHEIN的創始人許仰天,起初在一家外貿線上營銷公司做SEO(搜索引擎優化),深諳流量營銷之道。早在2012年,許仰天團隊就開始對接網紅,讓他們發帖時帶上Shelnside(SHEIN前身)的品牌名字,然后通過SEO,把這些網紅照片刷上熱搜榜,把流量轉化為銷量。
SHEIN前產品合伙人裴旸曾透露,一位合作費用高達5萬美元,擁有170萬粉絲的YouTube網紅,六年前的合作費用只需30美元。這些網紅早期基本是在免費為SHEIN帶貨。
綁定網紅讓SHEIN的品牌影響力迅速提升,極低的價格,又讓追逐時尚的消費者上癮,SHEIN演變為一個女裝低價海淘平臺。
不僅有私域流量,公域流量中,至少一半以上都是自然流量。SimilarWeb數據顯示,SHEIN網站端流量中,至少一半以上的用戶,是直接進入其官網,或者通過搜索SHEIN,直接訪問網站。
由此可見,一大批消費者是直接奔著平臺去的,而不是被Facebook和谷歌上的廣告引過來的。
移動端方面,SHEIN的直接觸達能力更強。2021年5月,SHEIN App的下載量超過亞馬遜;2021年全年,SHEIN App下載量為3200萬次,僅次于亞馬遜的4000萬次。
可以看出,SHEIN玩的是傳統時尚服裝生意,但內核是互聯網的基因。
市場選擇上,SHEIN面向海外,避開與淘寶、唯品會等正面交鋒。一頭鏈接中國工廠,一頭鏈接海外消費者。就這樣,超高性價比的產品批量由國內發往海外。
到2021年6月,SHEIN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已經與H&M和Zara的總和相當。2017到2020年,GMV從10 億增長至 650 億,2021 年有望達到 1000億,4年增長達100倍。
02 小單快返
2014年SHEIN上線時,幾乎沒有工廠愿意與其合作。
對于服裝行業來說,供應鏈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尤其是潮流突變的快消時尚品牌。
與絕大多數傳統服裝企業不同,SHEIN對供應鏈的要求是“小單快返”,每款商品起始只生產100件,隨后投放到市場進行測試,根據銷量調整設計直至打磨為爆款。
但服裝生產的流水線較長,單量越大成本才能越低,訂單量小,成本高,“100件的訂單,機器開機一次都不只這個成本,做就是虧”。因此,2014年SHEIN上線時,幾乎沒有工廠愿意與其合作。
讓小單供應商也能實現盈利,才能破解這一窘境。許仰天不惜出資補貼工廠,并縮短賬期,承擔庫存壓力,他從不拖欠供應商款項,這讓SHEIN的名聲不脛而走。
2017 年,紅杉中國副總裁鄒家佳去廣州中大布匹市場調研。在這個占地70萬平、年交易額超5000億元的全球最大布匹紡織品集散地,很多訪談對象提到SHEIN。他們這樣形容:在中大,這是每一個人都想合作的明星公司。
據媒體統計,在僅47平方公里的廣州南村鎮,為SHEIN供貨的商家就高達300多家。目前供應鏈中心團隊規模也是公司最大的部門,從2015年的800人壯大至2019年的逾5000人。
2021年發布的供應商招募計劃中,可以窺見其對供應商的要求。SHEIN將SKU進行精確細分,招募相應的供應商。
其中,FOB模式,即SHEIN負責設計和制作第一件樣衣,然后由供應商包工包料完成生產;ODM模式中,供應商集研發生產為一體,擁有工廠和版房。
SHEIN 對供應商要求極為嚴格,有一套詳細的標準,包括急采發貨及時率、備貨發貨及時率、次品率、上新成功率等。
就這樣,分布在廣州十三行的眾多中小廠家,被連接到了同一個大腦,SHEIN再根據線上消費者的反映,決定是否進行大批量生產,或是調整設計元素。
上游設計上,ZARA每年派出設計師穿梭于各大時裝周,而SHEIN則建立了一個實時跟蹤全球時尚趨勢的數據系統,并將設計環節升級為工業化流水線模式,提高效率且降低品牌對設計師的依賴性。
這樣一來,SHEIN的存貨周轉率大幅提升,2019年其存貨周轉率高達4.62次,超過Inditex(Zara母公司)的4.2次、迅銷(優衣庫母公司)的2.7次,更是遠超中國服裝業的平均庫存管理水平(1.85次)。
距離 SHEIN 廣州番禺總部僅1.2公里的辛巴達,是SHEIN最重要的生產供應商之一,辛巴達柔性訂單首單 100件起訂,首單出貨 7 至 10 天,返單只要 5 至 7 天。
為進一步提升供應鏈規模,SHEIN向廣州市申報了“希音灣區供應鏈總部項目”,并入選“廣州市2022年重點項目計劃”。其計劃投資150億元,在廣州增城區中新鎮,建設一個占地3000畝,總建筑面積330萬平方米的供應鏈基地。這個面積相當于3個白云機場或5個廣州南站。
03 “襯衫換飛機”2.0版本
中國服裝行業不賺錢的噩夢從來沒有結束。
2005年,時任商務部部長在中法貿易會談時,為了打消法國人對中國紡織品的恐懼,講道:“中國只有賣出八億件襯衫才能進口一架空客380。”
那時候,廉價的中國襯衫每件利潤只有2.4元,而一架空客A380飛機卻值2.4億美元。按當時的匯率計算,這是足足8億倍的差距。
17年后,“中國強大的基礎制造業+領先世界的互聯網模式”,造就了一個時裝界的千億估值明星。
而大洋彼岸的SpaceX已將目光瞄向了外太空,旗下擁有星鏈、獵鷹火箭、龍飛船、星艦 ,最新的估值亦為千億美金。
這何嘗不是“襯衫換飛機”的2.0版本。但就是這樣一個僅在行業商業模式上進行了更新的公司,還在不斷吸引更多資本和創業者的關注和模仿。
2020年,SHEIN年營收近100億美元,連續第八年實現超過100%的增長。彭博數據顯示,SHEIN 2021年銷售額約160億美元,增速已經大幅下滑至60%。這一年,Zara母公司營收約為288億美元,優衣庫母公司約為165億美元。
SHEIN將“快和省”發揮到了極致,使其快速出圈。但由于無法對龐大的供應商進行嚴格的質量把控,產品良莠不齊,難以形成統一的質量標準。這和當年崛起的拼多多十分相似。
面料是服裝的核心原材料,由于主打極致低價,SHEIN大量使用化纖和尼龍布料,被海外媒體指責可能出現環保問題。
海外消費者對其評價也呈現兩極分化,給出5星好評的認為其物超所值,打差評的則聚焦在產品質量、售后服務和物流。
更關鍵的盈利能力上,盡管采取純線上經營,免去了高昂的店面租金成本。但SHEIN的毛利率依舊不高,SHEIN的女裝平均價格在10-15 美元,其中成衣成本約20-40%,毛利率60-80%;再加上倉儲物流費、管理費用、流量營銷費,經營利潤率只剩下5-10%。真實的凈利潤則更加堪憂。
對比來看,Inditex2021年的毛利率為57.06%,經營利潤率15.45%,高于SHEIN。2021年凈利潤32.4億歐元,凈利率為11.73%。中國服裝行業不賺錢的噩夢從來沒有結束,即便SHEIN的估值已經到了如此高度。
04 寫在最后
SHEIN看上去似乎沒有什么高深的競爭壁壘。它的成功源于抓住了早年間的網紅紅利,和極其高效的供應鏈,規模優勢和先發優勢,讓競爭者很難對其進行再復制。
與其說,SHEIN是對ZARA、H&M們的顛覆,不如說是對傳統服裝業的極限效率革命。
17年來,中國改寫了制造業落后的歷史,但在先進制造、高精尖科技領域,仍舊處在追趕世界一流的歷史征程中,SHEIN是中國基礎制造業+互聯網工具登峰造極般的產物,SpaceX則是集美國最頂尖的能源動力、機械、光電等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