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板洞察
就業難、就業差、薪資低,這些字眼在過去幾年內與生物、化學、環境、材料四大專業緊緊捆綁,而生化環材也成為廣大學子用腳投票選出來的“四大天坑”專業。
豆瓣「生化環材自救小組」里,有人交流脫坑指南與自救經驗;實驗室里,有人對著儀器度過無數個成功與失敗交織的夜晚。我們找到幾位生化環材專業學子并與他們聊了聊,有人在海外求學過程中對所學專業產生濃厚興趣;有人晝夜囿于實驗室以求順利畢業;有人在高校任職對行業前景充滿信心。
彷徨與不甘當然也有,但他們的講述不再是滿屏的“勸退”與“自嘲”,而是更多強調自我認知與努力的重要性。
01、如果你決定要讀博士的話,失敗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柚子:生物專業博士申請中
我在本科的時候考慮過轉專業,并不是因為生物專業沒有前景或者怎么樣,只是單純覺得做實驗重復、枯燥、沒什么樂趣。按步驟做實驗,等結果,寫實驗報告,所有事情都是按部就班在做。但由于我不管對哪個專業都沒有 100% 的熱情,哪怕從生物跳到另一個領域去,我也不一定就會喜歡,那我不如就在這個領域待著。
到了碩士期間,隨著心智的成熟以及環境變化,我開始意識到我對生物專業是比較喜歡的。我研究生期間比較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做實驗不再是那種重復性的、無聊的實驗,而是需要自己去思考,去調整的。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們實驗室要給斑馬魚的成年和幼年細胞進行染色,但之前做的都是給成年魚染色,但到我這兒是要給幼年胚胎時期的魚染色。然后就發現這個濃度不對勁,沒辦法繼續使用,要自己去找文獻去看、去改濃度,最后就慢慢探索出來一個合適的濃度、溫度以及合適的染色時間。最后就成功的染出來了漂亮的骨頭組織。
當然做實驗肯定會有重復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出結果。之前因為實驗失敗不開心的時候,學姐就會鼓勵我說,如果你決定要讀博士的話,失敗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國外進實驗室做實驗和國內最大的區別就是,不需要加班。我當時是早上九點進實驗室,九點半開始做,一般到下午五六點就能把今天的任務完成。我走的時候,整個實驗樓已經基本沒有人在繼續做實驗了。周末偶爾來學校自習的時候,整棟實驗樓都是黑的。跟我同專業的一個學生害怕自己實驗做不完,申請周末加班做實驗,但實驗室的老師拒絕了他,說周末不能來實驗室,你必須要休息。
有特殊情況必須得我加班熬夜去做實驗的話,我也完全接受。但是如果沒有必要情況,只是出于硬性熬點或者是刷臉這些原因讓我去加班,沒有周末,節假日也必須在實驗室工作,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你既然要求我這樣做,那我就在這兒干坐著。我也可以來,但我也不會對實驗室的工作產生多么積極的心情。
02、像我們這種普通學生,想靠專業來掙大錢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了
——小楊:材料專業,目前工作于中建系統
在工地上的生活很枯燥。向上應付公司領導,向下對接供應商和工人,收貨的時候要聯系貨車司機,項目租房就去聯系房東。有段時間我就喜歡和人打交道,工地上的人每天風吹日曬,經歷也多,不管社會地位高的還是低的,聊起天來都一套一套的,還挺有意思。但見的人多了也感覺沒意思了,現在沒啥樂子了。
我們學校的材料專業雖然是全國 Top 3 級別的,但學科重點偏向無機非金屬方向,就是水泥玻璃陶瓷,都是傳統行業,再厲害也玩不出花兒來了。無機非金屬行業應該也有時代紅利的說法,我們老師趕上國家大興土木的時代,所以發展的都比較好。現在就算和老師干,估計也和好一點的企業差不多。我們老師工作那會兒,水泥混凝土性能又差,種類又少,光靠賣專利就能掙不少。如果說要生產一種性能比較好的混凝土技術,技術也是錢。現在都不缺了,不管是專利還是技術,現在都泛濫了。
本科學不到多少專業的東西,現在都是現代化產業鏈,可能整個工廠需要五到六個本科生把機器控制住就行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這種本科生其實和工人也差不多,只要稍微培訓一下,初中生都能上班。
考研讀博以后就不用干這種活了,你可以去廠里或者大一點的企業里去研發材料,去優化現有材料改良性質之類的。但這也就是坐在實驗室里工作。也都是為企業打工。即便你研發出來新材料申請了專利,那也是公司的專利,你一個月就五六千塊,或者好一點兒的給你七八千塊。像我們這種普通學生,想靠專業來掙大錢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了。
你要是不在乎能賺多少錢,不在乎幾乎全年無休的實驗,覺得自己是個科研型人才,而且對創造新材料有狂熱的追求,就來學材料,來做材料行業的螺絲釘。不然就別來沾邊,死得很快。
03、我們組畢業要求很高,想掙扎一下正常畢業只能努力一點
——小王:中科院化學所碩士在讀
我目前是中科院化學所在讀碩士二年級,下半年轉博。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做場效應晶體管光電及可拉伸方面的研究。具體到日常就是早上過來制備電極、半導體/絕緣層膜,然后搭器件,測性能。這么一套下來基本上就到晚上了。晚上整理一下數據看看文獻自我反饋一下。
因為畢業壓力比較大,我們組畢業要求很高,正常年限要發 3 篇影響因子 10 以上的文章(AM.JACS.ANGEW.子刊 正刊之類),所以大多數都默認被延畢。我們現在一周六天工作,課題組普遍的時間是每天 8:30-21:30 之后,想掙扎一下正常畢業只能努力一點。
我對化學本身還挺感興趣的,摸索自己的想法并且真正能做出來,有成果,這個過程還是開心的。會產生困擾的只是未來畢業、就業之類的和化學和研究課題本身無關的。
實驗失敗的時候基本上就多看看文獻,留幾個備選的方向。比如一個一直做就做不出了,啥可能的原因都排除了還是不行。就換個課題先試試,邊做其他的邊想想還有哪沒考慮到。情緒上要是真的被弄得煩躁了就去打球,球場上就不用想那么多了。再其次我一般就安慰自己只要方向原理正確就肯定做得出,失敗就當休息了。就算失敗五年那也就是延畢嘛。也算給之后的人積累了錯誤經驗。有時候也羨慕工程方面的,直接做的課題就是未來變現的工具。
本科同學升學就業比大概七比三吧,就業的一般就和化學關系不大了,公務員、老師之類。從職業本身方面來說我感覺當老師挺好的,穩定還有假期。包括高校也是,只要自己要求不是太高,倒也安逸。但就論我個人想法而言。我一直感覺我會誤人子弟,不好意思當老師。畢業之后如果有合適的類似于華為之類的公司。待遇不錯的話就進公司了。可能主要也是研發吧。如果沒有待遇合適的就只能繼續找個博后,在科研圈卷了。
想對學弟學妹說,一定要對自己的未來有個大概的想法,不一定很具體,但是要有,有了才能奮斗;這個想法一定要關乎自己的意愿,譬如如果對化學不太感興趣就該趁早轉行,不用人云亦云的在這條路上卷;如果是自己下定決心做的選擇就一定要有“無論什么困難我都要把它啃下來的決心”。加油吧!
04、我始終覺得環境領域越來越被國家重視,我們有很多的發展機遇
——陳坦:某高校環境系教師
高校教師的工作內容除了教學以外,還有科學研究。其實科研是一個系統性很強的工作。老師不僅要忙著發文章、申項目,還需要老師自己想清楚要做什么,要獲取各種各樣的資源,要想辦法把實驗開展起來,還要和國際學術接軌,工作量并不像表面看起來那么少。
我個人對于“天坑”并沒有很強的感受。我始終覺得環境領域越來越被國家重視,也越來越得到社會和國家認可,我們有很多的發展機遇。而且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進行,我們專業要干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的事業也越來越有意義,我對此抱有強烈的信心。
每個人對自己的專業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專業都會有人感受到自己就業不錯,而另一部分人感到就業壓力很大。就拿大家熟悉的 IT,或者是金融法律這些專業來說,我覺得也是一樣的。總體來講,我還是覺得環境專業擁有很多的機遇,你能不能做出點名堂,還是看你有沒有本事。
本科生如果要進入環境類企業工作的話,他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并且擁有環境綜合思維。但同時也會面臨很多現實問題,第一是不適應工作環境,我們面對工作中要處理的技術問題可能會超出他的想象。第二是知識儲備不足,比如運行水廠的時候,你需要對機器、熱能以及水廠具備比較深的認識,類似于怎么調節污泥這些問題,都需要你的專業基礎和經驗來支撐。第三就是迷茫,會對自己的專業有拷問,老師教我差的東西到底有沒有意義?我是不是真的喜歡這個專業?但其實每個人到社會上都有二次選擇的機會,我們學環境的會面對很多困難,但其他專業其實也是一樣的。
我個人認為環境專業是服務國家戰略的,不管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人民幸福水平提升,都非常需要我們去施展才華,去做出貢獻。我們專業前景非常好,同學們不用特別焦慮,但這份工作一定是掌握好本領,有了足夠強的能力才能夠勝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