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日前表示,今年以來,受到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和新冠疫情的三重壓力,財政和貨幣政策已經紛紛出手穩增長。但他認為,宏觀經濟政策或許還有進一步放大的空間。
“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兩會,再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一系列會議都傳遞了同一個信號,就是政策要穩增長。但每一步之后,市場給人的感覺是政策宣布了市場信心有所提升,但是過一段時間,會發現政策對信心的支撐不是足夠的。”6月8日晚間黃益平在北大國發院舉辦的一場直播活動上說。
“那我們有沒有可能采取力度比較大的政策,倒不是說重新像2008年的‘四萬億’,但如果有一個大的政策宣布是會對市場信心有幫助的。市場有信心,經濟活動就變得更加活躍。”他說。
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當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用于穩定經濟的一系列財政,貨幣等政策,總規模約4萬億元,被市場廣泛稱為“四萬億”計劃。
黃益平強調,應當繼續加大對于中小微企業的紓困扶持。
“現在民營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超過國有企業,同時在經濟還不好的時候,(民營企業面臨的)還本付息壓力會比較大。所以財政政策除了減稅降費以外,可以更多提供貼息或者展期的政策支持。現金流壓力大是中小微企業當前最大的問題。”
他指出,從數據上看,2020年以來,監管部門采取了很多措施支持中小微企業。據銀保監會披露,2020年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30.9%,2021年增長24.9%。“在經濟不好的時候,貸款增長很多,說明政策是成功的。但是下一步,金融機構還是要持續對有需要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除了進一步放大政策空間,黃益平指出,對結構性政策進行調整也是當下穩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
“去年我國推出了很多結構性改革政策,涉及平臺經濟、教培行業、房地產行業、雙碳以及共同富裕相關的內容。這些政策都是為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采取的措施,但是客觀上造成了中財辦韓文秀主任所說的,長期政策短期化和系統性戰略碎片化,客觀上加大了經濟壓力。”
“今年以來,這些結構性政策已經開始調整。比如,對平臺經濟的治理已經從整治轉向日常性的監督,甚至支持他們創新,到海內外市場上市。但是除了這些,能不能看到一些更加具體的支持平臺經濟創新發展的措施,這將對(提振)行業的信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