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末端,我們都在尋找下個時代的鑰匙。
距離喬布斯用iPhone敲開移動互聯時代的大門,已經整整過去了15年。在這15年的歲月里,依靠著智能手機構建起的龐大商業網絡,讓支付變得更加便捷、讓出行變得更加順暢、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但也僅只有15年時間。就讓我們站在了科技的高原上,舉目四望,難以尋找更高的山峰、更遠的路,直到新能源成為公認的方向。
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建成,讓這家幾乎“墜落”的公司一躍而起,一路上漲、一路超越。當超越豐田成為全球第一大車企之后,全球資本市場開始認可了特斯拉的邏輯,并且重新給予了它新的估值。
以一己之力帶火整個行業,這并不是特斯拉獨有的專利。如2007年的蘋果,2011年的Google,2015年的亞馬遜都是典型的代表。
同樣是2019年,時年46歲的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向比他們大一歲的皮猜交出了Google的大權。
將這么一家世界級別的互聯網公司“控制權”輕易交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有著自己的考量。他們在年度的公開信中表示,我們從來都不是貪戀權位的人,現在公司有更好的管理方式,Google和Alphabet,不需要兩位CEO,皮猜是最佳人選?!?/p>
實際上,疫情發生的這兩年,全球比較大的互聯網公司似乎都悄然地進行著公司權力的交接與替換,不管是Google還是亞馬遜,不管是阿里還是字節,那些還在中年的企業創始人將掌舵權毫不吝嗇的交予新的團隊時,幸運的是并未引起很大的波動。在這個越來越快節奏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商業巨頭意識到了,有序地傳承比其他要來得更加重要,甚至重過企業的階段性擴張。
一切都快速地變化著,當越來越多的新概念成為資本爭奪的對象時,傳統的互聯網公司似乎正在“失去”聲音。
當新概念充斥在全球商業體系的角角落落時,當特斯拉取代蘋果、Google、亞馬遜成為全球最新、最大的投資窗口時,當Facebook改名Meta時,全球投資行業幾乎就只剩下了一種聲音,那就是新能源和元宇宙。
兩年的時間過去了,全球新能源產業開始降溫,衡量車企的標準變成交付量之后,我們神奇地發現,以往那些傳統互聯網公司不僅沒有掉隊,而且還都再上了新臺階。
大的風口不一定會誕生偉大的公司,例如共享時代的WeWork;傳統的互聯網也不意味著一定會掉隊,例如老牌的微軟以及稍微年輕一些的Google,尤其是Google。當翻開美股市值的排名,不知不覺間它已經躍居至美股第三,市值達到了1.4萬億美元。
那么,Google這樣的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如何保持競爭力的?它又憑什么能一路過關斬將超越亞馬遜成為美股第三大市值的公司的?
實際上,Google也不是沒走過彎路,也交過昂貴的學費。
2011年,Google曾斥資125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時任CEO的拉里·佩奇曾說過:“Google和摩托羅拉的結合不僅能推動安卓的發展,還能促進競爭,加速創新,向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更好的用戶體驗。我有信心,這些經驗能為股東創造巨大的價值?!?/p>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并購摩托羅拉并沒有讓Google在硬件領域突出重圍,反倒讓Google吸收了摩托羅拉大量的虧損,以至于當時每一個季度的業績都會被摩托羅拉拖累。
僅僅三年時間,Google就以29億美元的價格將摩托羅拉賣給了聯想,給這個沉重的錯誤畫上了一個句號。
當然,Google并未因為摩托羅拉的錯誤而停下腳步。2014年Google以32億美元現金支付的代價買下了Nest Labs,企圖借此布局智能家居行業,不過這次的收購又沒能達到目的。慘痛的教訓讓Google放慢了并購的步伐,開始內部整合可以消化的資源。直至安卓手機的大火,安卓系統成為和iOS系統爭雄的另一極。
當安卓系統也成為了Google體系最重要的一個板塊時,Google就有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車票。并且當開發者在蘋果和Google等軟件應用商店推出應用都要被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時,“蘋果稅”、“Google稅”就成了這兩家公司最寬的護城河。
2021年3月,Google表示,將把開發者通過其應用商店賺取的頭100萬美元的服務費從30%降至15%,對于“蘋果稅”、“Google稅”的命名,證明了Google和蘋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強勢,也說明了它們難以撼動的地位。
成長需要時間,而“沉默”需要底氣。盡管越來越“沉默”的Google綜合訪問量偶爾會被TikTok超越、盡管全球商業的風口隨時都在變化,盡管它再也不像“年輕”的時候動輒就占據媒體的頭版頭條。但越來越“傳統”的Google、蘋果們依舊還是站在全球商業金字塔的頂端,并且難以被挑戰和忽略。
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掉隊,也不意味著開始走下坡路,過了野蠻生長的時期,剩下的就只是順其自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