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于淼
作為碳酸酯行業龍頭的石大勝華(603026.SH),正大力拓展其電解液溶劑等主營業務。
6月16日晚間,石大勝華披露的公告顯示,該公司擬設立全資子公司勝華新能源科技(眉山)有限公司(下稱“勝華眉山”)投資建設20萬噸/年電解液及配套項目,預計總投資21.50億元,預計2023年12月投產,項目建成達產后年均可實現凈利潤6.14億元。
此外,石大勝華全資子公司勝華新能源科技(武漢)有限公司(下稱“勝華武漢”)擬投資建設20萬噸/年電解液及配套公用工程項目,預計總投資12.24億元,預計2023年10月投產,待項目滿產后預計年實現凈利潤2.72億元。
二級市場方面,截至6月17日收盤,石大勝華報148.85元/股,上漲3.61%,總市值約為302億元。
擬用自籌款投建電解液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石大勝華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校辦企業,2003年首次被認定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登陸上交所。該公司于2016年正式進入電解液溶質材料領域,2019年開始布局新能源材料產業基地,次年成為電解液材料全品類供應商;目前,石大勝華是一家提供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溶劑、溶質、添加劑產品的全產業鏈公司,據稱,其在全球碳酸酯高端溶劑市場份額已超過40%。
數據顯示,石大勝華由北京哲厚新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哲厚新能源”)、青島中石大控股有限公司、青島軍民融合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和青島開發區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有12.42%、8.31%、7.50%和7.50%的股份;其中,哲厚新能源為石大勝華第一大股東,主營新能源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石油制品、和化工(不含危險化學品)等業務,由實控人常浩100%控股。
石大勝華此次通過兩家全資子公司大力拓展主營業務,或意在擴大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影響力。
根據石大勝華關于勝華眉山項目的公告,該項目建設地為四川眉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占地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項目建設內容包括20萬噸/年電解液裝置、10萬噸/年 DMC 裝置、5萬噸/年 EMC 裝置及配套公用工程;項目計劃于今年7月開始啟動,預計2023年12月投產,建設周期為18個月;總投資預算為21.50億元,其中建設投資為13.50億元,流動資金為8.00億元,投資資金全部為自籌資金。
石大勝華在上述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中指出,待項目建成滿產后,年均可實現營業收入63.72億元,稅后凈利潤6.14億元,項目投資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41.15%,投資回收期(所得稅后)為4.23年。
另據石大勝華子公司勝華武漢相關項目公告,該項目建設地為湖北省武漢市化學工業園,占地面積約為2.67萬平方米,主要建設20萬噸/年電解液裝置及配套公用工程,建設周期為16個月,同樣通過自籌資金的方式進行投資,預計總投資為12.24億元,其中建設投資為5.24億元,鋪底流動資金為7.00億元;項目預計2023年10月投產,待項目滿產后年新增收入約為63.72億元,新增凈利潤約為2.72億元,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為33.91%,稅后投資回收期(含建設期)為4.57年。
石大勝華表示,上述項目的建設是其在新能源行業的業務延伸,有利于充分發揮該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資源優勢,提升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影響力;幫助實現該公司延伸產業鏈結構、向下一體化投資進入電池原料供應領域等整體戰略目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3月31日,石大勝華自有貨幣資金余額僅為12.39億元,應收票據7.03億元,其在公告中坦言,由于公司當前在建項目較多、資金投入較大,且所投項目均為自有或自籌資金建設項目,項目投資可能會提高公司資產負債率,或存在因資金籌措帶來的項目建設放緩的風險。
持續向新能源新材料業務轉型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為其上游核心組件動力電池及關鍵原材料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推動力,石大勝華正處于行業高速發展時期。
據了解,石大勝華所提供的電解液,是鋰離子電池四大關鍵材料(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之一,號稱鋰離子電池的“血液”,其和鋰離子電池的需求量為正相關關系,因此,鋰離子電池市場趨勢將直接反映電解液的未來市場,而鋰離子電池正走進龐大的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群。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調研顯示,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220GWh,相對2020年增長175%;GGII預計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有望達到600萬輛,將帶動動力電池出貨超450GWh,至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將達到1550GWh,2030年有望達到3000GWh。
另據EVTank數據,2021年,全球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出貨量為61.2萬噸,同比增長83.2%,其中中國企業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出貨量為50.7萬噸,同比增長88.5%,占全球電解液出貨量的82.8%;EVTank預計,到2025年,全球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需求量將達到216.3萬噸,2030年電解液需求量將達548.5萬噸。
在此背景下,石大勝華對其主營業務進行了轉型拓展。其在2021年財報中表示,去年是該公司戰略轉型的關鍵一年,公司對傳統化工業務進行了剝離,并持續向新能源新材料業務轉型。
截至2021年底,石大勝華已接連布局了7個新建項目,不僅包括新能源材料項目、硅碳負極項目、動力電池添加劑項目,還包括碳酸二甲酯提質增效技改項目和鋰電材料技術改造等項目;此外,該公司還稱,預計在2022年加快建設電解液及配套項目、瞄準硅基負極材料發力以及拓展濕電子化學品領域業務的年度目標,繼續深化業務布局。
業績方面,財報顯示,2021 年石大勝華實現營收70.56 億元,同比增加57.67%;實現凈利潤11.78 億元,同比增加353.60%;今年一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17.71億元,同比增長5.10%,實現凈利潤4.50億元,同比增長94.08%。
不過,石大勝華同時在財報中提到,盡管行業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但行業內石化企業、煤化工企業也正迅速進入電解液溶劑產業,并且產能規模非常大,而沒有原料配套的企業也紛紛進入該產業;由于產能的快速擴張,未來可能會形成供過于求的局面。
在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看來,對于企業轉型,更徹底的改變資產和業務結構是合理的,但通過自籌資金建設長周期項目,雖然會降低資金成本,卻不能降低轉型風險,反而容易造成經營流動性缺口和機會成本過高的問題,易使公司受到潛在項目建設延期或市場行情變化等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