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侯瑞寧
中國首次實現了生物航煤的規模化工業試生產。
6月28日,界面新聞從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石化)新聞辦獲悉,中國首套生物航煤工業裝置在中石化鎮海煉化首次規模化產出生物航煤。
這意味著國內生物航煤可以實現規模化生產,向大規模生產及商業化應用邁進。
該裝置年設計加工能力10萬噸,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8萬噸。第一批生物航煤的原料來自四川成都兩家科技環保公司,餐余廢油經預處理后運抵寧波。
中石化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座千萬人口城市每月餐余廢油實際回收量約1萬噸,年回收量約10多萬噸。考慮到回收率折算因素,上述套裝置若滿負荷運行,一年基本能消化掉一座千萬人口城市回收的地溝油。
與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減排50%以上。
截至2019年底,中國民航運輸飛機在冊3818架,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293億噸公里,燃燒石化航空煤油超過3500萬噸,碳排放超過1.2億噸。
生物航煤的原料主要有植物油、微生物油脂、餐飲廢油等。
中石化表示,用餐飲廢油即地溝油作為原料生產生物航煤,最大的難點在于它們含有大量脂肪酸類化合物,含氧量高達11%左右。石油的含氧量基本為0.1%。氧分子的多少直接影響煉化裝置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此外,地溝油里還含有硫、氯、金屬元素等各類雜質,都需要去除。
針對上述難題,中石化開發了專用催化劑和工藝,并經過了工業規模裝置示范驗證。
2020年8月,中國首套生物航煤大型工業化裝置在鎮海煉化建成。今年5月,該裝置生產的油脂加氫(HEFA)路線生物航煤產品,通過可持續生物材料圓桌會議(RSB)認證。
此認證是中國生物航煤產品獲得的第一張全球可持續性認證證書。RSB認證機構是一家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的多國聯合國際組織。其為可持續生物材料、生物燃料和生物質生產提供了同行評審的全球認證標準,是目前業界廣泛認可的可持續標準之一。
根據歐盟及國際航空組織要求,生物燃料進入歐洲及國際航空減排市場,需經過RSB認證,確保其符合航空產業綠色低碳標準。
2009年,中石化啟動生物航煤的研發工作;2013年4月24日,中石化1號生物航煤在上海虹橋機場試飛成功;2014年取得了國內第一張生物航煤適航證;2017年11月,生物航煤首次跨洋商業載客飛行成功 。
至此,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個、世界第四個擁有自主研發生物航煤技術的國家。
華創證券表示,2008年至今,全球已有超過45家航空公司、37 萬架次航班使用了生物航煤。目前,美國、加拿大、挪威等國已經形成航空生物燃料規模化市場,建立了“原料-煉制-運輸-加注+認證”的完整產業鏈。
華創證券援引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全球可再生航空燃料使用量將達到700萬噸,2030年將達到20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