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上觀新聞
73歲的石嘉華在天山五村住了大半輩子,雖然緊臨婁山關路商圈,但鮮少去咖啡廳與地下商場,唯一可以活動的空間是需步行40分鐘的濱江公園。隨著年齡漸長,這一范圍也不斷收縮,僅留下樓宇間的過道,一把木椅,曬一早晨的太陽。
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增加綠地面積?如何巧妙地利用街區“邊角料”,為居民們提供一個可漫步、觀賞、休憩的自然花園呢?
今年2月,小區開了道“任意門”,門后是3000平米的綠地,“現在走出小區,就是公園了”。
來源:上觀新聞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又看到太陽,我們很開心。”
上觀新聞 ·
文 | 上觀新聞
73歲的石嘉華在天山五村住了大半輩子,雖然緊臨婁山關路商圈,但鮮少去咖啡廳與地下商場,唯一可以活動的空間是需步行40分鐘的濱江公園。隨著年齡漸長,這一范圍也不斷收縮,僅留下樓宇間的過道,一把木椅,曬一早晨的太陽。
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增加綠地面積?如何巧妙地利用街區“邊角料”,為居民們提供一個可漫步、觀賞、休憩的自然花園呢?
今年2月,小區開了道“任意門”,門后是3000平米的綠地,“現在走出小區,就是公園了”。
來源:上觀新聞
評論
下載界面新聞
“又看到太陽,我們很開心。”
上觀新聞 · 2022/06/30 08:16
文 | 上觀新聞
73歲的石嘉華在天山五村住了大半輩子,雖然緊臨婁山關路商圈,但鮮少去咖啡廳與地下商場,唯一可以活動的空間是需步行40分鐘的濱江公園。隨著年齡漸長,這一范圍也不斷收縮,僅留下樓宇間的過道,一把木椅,曬一早晨的太陽。
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增加綠地面積?如何巧妙地利用街區“邊角料”,為居民們提供一個可漫步、觀賞、休憩的自然花園呢?
今年2月,小區開了道“任意門”,門后是3000平米的綠地,“現在走出小區,就是公園了”。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