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被各方預言了一次又一次的硅料產能過剩以及降價,至今仍遙遙無期。
華夏能源網獲悉,7月6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下稱“硅業分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周環上漲1.85%后,單晶復投料成交價最高達到30.0萬元/噸,最低成交價28.8萬元/噸,平均29.16萬元/噸。
最高30萬元/噸的成交價,意味著多晶硅價格又漲回到了十年前的“天價”。這讓市場滿是錯愕,更是“漲麻了”的無奈與無力感。這也讓一眾分析師大跌眼鏡,此前他們關于“硅料產能將嚴重過剩”與“硅料價格拐點將至”的預言被現實擊得粉碎。
即使價格漲成這樣,硅料市場依然還是供不應求。就在7月1日晚,硅料龍頭通威股份(SH:600438)接連發布兩份重大銷售合同公告,總價超1200億元。這是通威股份2022年以來的第四、第五份長單銷售合同,公司今年5份長單預計銷售額已累計超2500億元。
與之相對應的,是下游企業不斷累積的怨言。上周末,一則組件企業集體停產的消息在微信群內流傳,但很快就證明消息不準確。組件企業倒是借此表達一下心中苦澀:硅料企業是賺得盆滿缽滿,組件企業是苦哈哈。
但市場就是這樣殘酷無情,從來不會在上下游企業之間平均分配利潤。市場也只會用它自己的法則來教育每一個參與者,狂歡之后終究有歸于平靜的那一天,只是這一天什么時候到來、以什么方式到來,誰也不知道。
喊了無數次的“狼來了”
在硅料價格一路上漲過程中,也出現了數次要調整的信號。
2021年11月30日,隆基股份突然宣布,各尺寸硅片價格下調7.2%—9.8%,這是2020年5月25日以來首次下調價格;僅僅半個月后,其單晶硅片全線產品再降超5%。緊接著,中環股份也在12月2日、12月30日兩度降價。
硅片“雙寡頭”輪流降價,迅速被市場解讀為全行業已產能過剩的先導信號,并預言這一價格戰將向上游硅料傳導。
彼時,市場較為一致的共識是,隨著硅料產能逐漸釋放,硅料價格將隨之走低。券商多數認為,硅料產能將在2022年上半年緩慢釋放,而在下半年開始大規模釋放,硅料價格也將在2022年二季度步入加速下降通道。
各家硅料龍頭公布出來的產能計劃,似乎也在印證著“產能會過剩、價格要下降”的判斷。
通威股份2022年底高純晶硅產能將達到33萬噸;保利協鑫能源(HK:03800)2020年末多晶硅產能8.5萬噸,已規劃50萬噸顆粒硅產能;大全能源(SH:688303)2021年12月公布了332.5億元的投資方案,涉及年產20萬噸多晶硅項目等;新特能源2020年末產能為7.2萬噸,已規劃至30萬噸。
此外,新入場的硅料商寧夏寶豐、青海麗豪、新疆晶諾、江蘇潤陽分別規劃產能60萬噸、20萬噸、10萬噸和10萬噸。場外玩家江蘇陽光集團和信義光能(HK:00968)也宣布進軍硅料行業。
但是,市場總是頑皮的反著來,旺盛的市場需求強硬的將硅料價格一再往上推。
2021年,多晶硅從年初每噸不過8萬元漲至11月的27.2萬元,漲幅超3倍。2021年12月經歷小幅回調后,進入2022年“漲”聲依舊,開年16連漲后僅有2周的短暫“歇歇腳”,多晶硅價格再次出現6連漲。
以硅業分會最近的三次數據來看,漲勢依舊強勁:6月22日,單晶復投料價格成交均價27.31萬元/噸;6月29日,當周單晶致密料價格區間在28.3-28.8萬元/噸,成交均價為28.42萬元/噸;7月6日,單晶致密料主流成交價在28.6-29.8萬元/噸,平均28.96萬元/噸,創2011年以來新高。
而市場上的消息,更多都是繼續支撐看漲的。硅業分會分析:一方面,國內前四大多晶硅企業訂單均已超簽至7月上旬或中旬,本月可簽余量極少,硅料供應緊缺;另一方面,6月份個別企業因限電或計劃外停產導致國內多晶硅供應總量比預期有所下調,臨時減產導致的供應缺失致使短期內急單散單增多,導致供應不足再加劇。
實際上,目前市場上可供交易的硅料極少,90%的硅料都被長單鎖定。剩下10%左右的硅料,則被小企業和新廠商搶購,這部分零售硅料從2021年以來就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每月僅有幾千噸根本不夠用,這導致每月議價的硅料長單價格也水漲船高。
看不見頂的需求
預測市場一向是充滿風險的,因為市場預測者往往是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和不變量去預測,而市場的走向往往取決于意外的變量,取決于那些看不見的不確定性。
2021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53吉瓦。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2021年12月中旬的行業會議上表示,由于指標下發滯后、價格上漲等原因,全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不及預期,裝機預測下調。
因為2021年不及預期,業界對2022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多數很樂觀。彼時,王勃華預計,2022年中國新增裝機預期75吉瓦以上,較2021年預測值增長約36%—67%,主要因光伏發電儲備項目支持,產業鏈價格回落或將拉動需求復蘇。
然而,上述預測仍然是根據已掌握的計劃裝機和市場需求信息做出的,市場的增量需求還在爆發。
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下發了《以戈壁、沙漠、荒漠為重點地區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總裝機約4.55億千瓦,預計到2030年建成。隨后,以五大發電央企為首的裝機大戶陸續公布了2022年風光裝機目標,2021年抑制的光伏裝機需求得以釋放。
俄烏戰爭是又一個此前各方未能預測到的“黑天鵝”,這讓歐盟這個曾經的光伏裝機“大戶”,又提起了充滿想象的需求空間。
俄烏戰爭后,歐美與俄羅斯在油氣方面的制裁與反制裁愈演愈烈,歐洲能源危機如懸劍在頂,這使得歐州加速轉向新能源。德國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修訂案提出,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發電總量的比例將提升至80%。法國將進一步加大新能源投資,到2050年將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提升近10倍,累計裝機100GW。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設備制造國,歐洲的裝機需求直接帶來中國企業的訂單增加。2021年中國光伏組件產量共182GW,超一半(約98GW)向海外出口,歐洲占總出口的四成,是中國光伏最大的出口市場。歐盟預計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到2025年將翻倍,2030年達到目前的三倍,意味著到2030年將新增4.2億千瓦的光伏裝機,是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最大增量。
對此,招商證券最新研報指出,受海外需求超預期影響,全球光伏裝機持續超預期,硅料目前依然是產業鏈供應最緊張的環節。
如此看來,硅料到底什么時候會產能過剩、價格到底什么時候會見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面前,也許連上帝都難以給出準確預測。脫韁的硅料價格,或許還會繼續飛一會兒。需求還在,供應依然不足,現在預言到頂還明顯過早。
雖然,樹不會漲到天上去,硅料價格當然會有個“頂”,產能過剩的風險一直存在。但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面前,任何預測都有可能錯。最終,不是預測束縛了市場,而是市場一次又一次教育了預測者。現在能留給市場參與者的忠告,只能是居安思危,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