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藍鯨教育 楊剛毅
2022上半年教育行業資本市場可謂“跌宕起伏”。
剝離相關業務后的業績低迷,疫情反彈導致重點城市線下授課受限,教育機構艱難探索。到了5、6月,直播帶貨突然“殺出”,上市公司股價迅速上漲……
上半年,教育類企業是如何探索轉型的?作為代表性企業,這些上市公司的發展脈絡,又將為未來奠定怎樣的基調?藍鯨教育通過梳理上半年資本市場中教育企業的表現,解碼教育行業的“回血”歷程。
恢復迅速
讓人欣喜的是,剝離不合規業務后,部分教育企業的業績實現了快速恢復。
美股上市的網易有道,其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凈收入達12.01億元,同比增長26.6%,超市場預期;經營性虧損大幅收窄。而業績快速恢復的原因,主要是有道此前的營收構成較為均衡,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就是智能教育硬件;“雙減”后,其進一步在硬件上進行深耕,上半年發布了有道作業燈開的。除了硬件,其學習服務業務加快以素質教育和成人與職業教育為中心的業務轉變,這些動作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停止K9學科培訓業務的收入損失。
此外,A股上市的傳智教育、行動教育等,其本身的業務并未涉及K9學科培訓,而職業教育則是機構轉型的重要選擇,其業績同樣出現了逆勢增長的態勢。以傳智教育為例,其今年一季度凈利潤翻了近2倍。
當然,業績與資本市場的反應并非一一對應,上述企業雖然業績表現亮眼,但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并不理想。傳智教育年初至今股價已經跌去了3成。資本對于教育公司依然持觀望態度。
迅速轉型
相比于受影響較小的機構,不少機構并沒有這樣幸運,轉型勢在必行。但不同機構的資源、轉型的魄力又存在諸多差異,最終反映在業績上有很大的分化。
轉型的機構中,新東方始終站在聚光燈中心。剝離K9學科業務后,新東方動作頻頻。今年6月,新東方旗下的東方甄選爆火,不到一周,東方甄選粉絲數就突破千萬大關,12天后又接連突破2000萬。由此帶動新東方在線股價快速攀升,單周股價翻了三番。
另一家巨頭好未來雖然相對低調,但其動作同樣迅速。在轉型的選擇上,好未來的跨度并不像新東方這樣大,2歲至18歲的人群依然是公司主要服務用戶,比如素質教育、基于出版和數字內容的新型學習服務等。一方面開展人文美育、科學益智、編程等科目;另一方面探索音樂、體育、美術等品類。在張邦鑫發布的內部信中藍鯨教育也看到,好未來將加大科技投入、為B端客戶提供智慧教育和科技服務。
飽受爭議的“高途”,在轉型中頗有破釜沉舟的意味。其轉型主要聚焦成人與職業教育,部分涉足了素質教育。今年5月,高途首次發布了考研白皮書,提出“以兩年為期,成為考研教育行業第一”;而且今年一季度,高途又實現了季度盈利。
作為教育產業的龍頭公司,上述機構現金充沛,藍鯨教育梳理發現,新東方、好未來、高途對應的最新財季中,其賬上現金及等價物+短期投資為279、219、32億元,甚至都高于其市值,有更多的靈活性,能夠支撐其轉型的動作。
民辦學校的分化之路
轉型的機構中,除了學科培訓類機構,民辦學校也面臨轉型。
《民促法實施條例》頒布后,不少從事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需要剝離相關業務。港股教育板塊的回調幅度超過80%。成實外教育、思考樂教育、光正教育等知名民辦高校上市公司都未能幸免。
但實際上,靴子落地后,更多是幾家歡喜幾家憂。對于只有民辦高校業務的機構,更多是確定性。特別是今年的新《職業教育法》施行,首次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所以民辦高校、中高職院校可以更明確的進行收購學校、擴大招生、擴招老師等范圍。
以中教控股為例,其在年報中透露,自上市起并購團隊已經審視了超過500個潛在并購目標。中教控股2022年中期報告顯示,截至今年2月28日,中教控股旗下擁有13所學校、30.9萬名學生;報告期內實現營收23.5億元,同比上漲28.9%。因此,大部分民辦高校之后的業績在市場人士看來還是相對有前景的;近60日內,港股教育板塊中除了新東方大漲以外,新高教集團、中教控股、東軟教育等民辦高教公司的股價也有不同程度地回升。
數據來源:wind
但是對K9階段的民辦學校來說,去年相繼剝離了義務教育業務。行至今年上半年,博駿教育、楓葉教育、成實外教育和光正教育等專注K12的民辦學校紛紛推遲發布財報。
這些機構目前仍然處于艱難的掙扎期,天立教育宣布轉型為天立國際控股、博駿教育仍在停牌,2021年財報的審計都沒完成;成實外教育、光正教育表示剝離K9業務后公司轉型輕資產模式但似乎未有太大起色。
依然彷徨
相比于美股教育概念股的積極轉向,港股的分化,A股的諸多公司則依然處于漩渦中。
唯一凈利潤正向增長的昂立教育,是因為出售股份獲得了投資收益,按照扣非后凈利潤計算,其一季度凈虧損2101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而此前因為并購后經營不理想,勤上股份、和晶科技、豆神教育等公司的業績仍然處于低迷狀態。比如豆神教育,2022年第一季度,豆神教育營收1.68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2.39億元下降了29.83%;2018年至今,豆神教育四年間已虧損超45億元。
數據來源:各公司一季報
不少公司的歷史遺留問題,在經歷了多年亂象后,似乎正在逐步有了結果。今年3月,龍文教育被勤上股份1元甩賣,6月20日,勤上股份公告稱,擬定增6.87億元。定增完成后,公司實控人將發生變更。或許,勤上即將迎來新的變化。
逆風上市
有的機構深陷漩渦,有的機構則仍然試圖“上岸”。
讀書郎、寶寶巴士、優路教育等機構紛紛提出了上市申請。但在當前背景下,上市之路注定艱難。今年上半年,早教服務商寶寶巴士幾經波折還是倒在了征戰資本市場的路上;優路教育擁抱資本市場也三度受挫。
但今年上半年卻也出現了“雙減”之后的首家上市公司——金太陽教育,因為其專注于高考復讀,轉型壓力較小。而在6月,讀書郎頂著“教育智能硬件第一股”通過了港交所上市聆訊。7月12日,讀書郎成功登陸港交所。
目前,仍有教育公司試圖登陸資本市場。排隊的擬上市教育企業中,金智教育專注于教育信息化,其智慧校園運營支撐平臺已在全國 500 余所高校部署和使用,占到全國高校的近20%;見知教育也不斷在轉換細分賽道尋找能上市的機會;美術考試培訓內容供應商——億太恒星再度沖擊港股;粉筆科技也已提交港股IPO招股書……許多教育企業也在資本市場上尋找著機會。
黯淡告別
有的機構在轉型,有的機構則由于自身基礎薄弱,難以抵抗風險,陷入退市邊緣。
在美股,不少教育中概股被警告股價或市值不合規。第一高中教育、流利說、博實樂、四季教育、紅黃藍、美聯、掌門智能等公司均因股價低、市值低等原因被交易所責令退市。
資料來源:藍鯨教育通過公開資料整理
在退市的公司中,有的是因為公司運營出現了問題,基本面不足以支持股價而退市,例如流利說的用戶數量已經減少了7成。也有機構變為了“殼公司”,最終被借殼上市,如瑞思教育。
上半年,對于教育機構,市場情緒依然理性且謹慎。不少機構都出現了業績的大幅下滑。但讓行業驚喜的是,不少機構的轉型讓人看到了希望。
教育企業還是在動蕩中摸索前進,當頭部公司探索加大布局力度,找到思路,教育賽道或許依然可以重拾行裝,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