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國家統計局周五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城市有31個,比上月增加6個,創去年9月以來新高。
中原地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整體看市場還在尋底過程中,但已經越來越接近底部,主要原因是各種利好政策頻繁發布。
據中原地產統計,今年上半年有多達200個城市出臺樓市松綁政策超460次,刷新歷史紀錄。單是6月,就有近40個城市提高了公積金貸款額度和降低首付成數,超過30城市提出各種購房補貼。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從上半年70城房價指數來看,房價環比指標呈現了V型走勢,說明先降溫后小復蘇,體現了上半年政策的有效性。
一、二線城市復蘇勢頭更為明顯。新建商品住宅方面,一線城市價格環比上漲0.5%,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二線城市價格環比由上月下降轉為上漲0.1%;三線城市價格環比下降0.3%,降幅與上月相同。
二手住宅方面,一線城市環比由上月持平轉為上漲0.1%;二線城市價格環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三線城市價格環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
此外,6月份,在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的21個城市中,有16個來自一、二線城市。其中,成都環比上漲2%,漲幅最大。一線城市中,除深圳環比下降1%之外,北京由5月環比下跌0.1%轉為上漲0.5%,上海由5月持平轉為上漲0.2%,廣州漲幅從0.2%擴大至0.5%。
嚴躍進認為,一線城市和熱門二線城市如成都走在了市場復蘇的前列,按照以往經驗,他預判下半年全國樓市勢必是一個“小復蘇”的行情。
不過,有分析師指出,雖然購房需求在各種利好政策支持下回暖,但房地產投資數據依然疲弱,后續樓市回暖程度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
國家統計局數據周五發布的數據顯示,1-6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2.2%,降幅雖然較1-5月收窄1.4個百分點但依然較大;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5.4%,連續第三個月負增長,且降幅比1-5月擴大1.4個百分點。
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徐天辰對界面新聞表示,房企信用問題目前仍未得到有效解決,資金來源仍有很大壓力,同時要特別關注的是近期預售項目爛尾、集體斷供等事件明顯增多,對本已因疫情沖擊“惜購”的居民產生心理沖擊。他預計房地產修復力度較弱,投資全年負增長恐難以避免。
張大偉表示:“當下樓市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只是房地產問題,更多是對經濟的預期問題,疫情不穩定,市場很難穩定。需要出臺更多、更積極的穩樓市政策,只有真正降低了購房者的成本,市場才有望穩定。”
7月12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一場公開活動中提出,建議調整房地產業“三條紅線”政策,因為房地產市場的大跌和“三條紅線”有很大關系,而房地產上下游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可觀。
所謂“三條紅線”,是指2021年起住建部對房地產開發商融資提出的三個標準:(1)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2)凈負債率不超過100%;(3)現金短債比不小于1。根據“三條紅線”的觸線情況,房企被分為“紅、橙、黃、綠”四擋,不同檔位的房企執行不同的借債標準。
“所以為什么老百姓不買房了,和疫情、和有錢沒錢沒關系,有關系的是,房企一斷流,流動性沒了。老百姓是理性的,當企業流動性不行,可能要倒掉,買期房可能爛尾,老百姓看到了供給側的風險,所以購房意愿大大下降,長期信貸下降。”姚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