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專訪】諾獎得主新書譯者李志青: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應學習新能源汽車領域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諾獎得主新書譯者李志青: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應學習新能源汽車領域

中國目前還是希望有計劃、有步驟,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整體經濟體系向綠色發展轉型,應該要發揮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光靠市場不一定能達成目標。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記者 | 曾仰琳

當下,綠色金融是國內金融圈最熱的話題之一。隨著3060“雙碳”目標的提出,金融機構如何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如何落實“雙碳”目標的要求,引發諸多討論。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的著作《綠色經濟學》日前在國內出版,本書介紹了國際上綠色經濟學發展的情況,對綠色思維進行了創新性詮釋,為各國在不犧牲經濟繁榮的情況下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界面新聞近日專訪了本書的三位中文譯者之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結合國際的綠色發展新趨勢和國內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ESG(社會、環境、公司治理)實踐,探討我國碳交易市場啟動一周年、金融機構“漂綠”行為等熱點話題,以及這本書對國內綠色金融發展的啟示。

以下為采訪實錄:

界面新聞:作為本書的譯者和國內環境經濟學的專家,您在翻譯和實踐過程中,感受到的中國綠色金融實踐和國際上的綠色金融實踐有何差異?

李志青:《綠色經濟學》一書中提到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四大支柱,包括:一是要有法律等各方面制度,污染排放行為要有法律約束,二是要有市場,要素配置要放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三是外部性內部化的問題,綠色金融本身就是幫助我們從資本市場、金融機構角度,更好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消費者消費過程中的外部性問題;四是環境公平正義。

本質上,中國的綠色金融是從實踐方面解決上述問題,跟《綠色經濟學》中展現出的對綠色金融的理解方向是一致的,差異在于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更側重的是政府的引導和培育,還處在制度建設、政府引導規劃的階段,很多地方政府出臺了綠色金融相關的規劃,希望把綠色金融引導到能夠服務“雙碳”目標實現、綠色發展的軌道中,市場暫時未有自發的能力。

《綠色經濟學》一書中,舉了耶魯大學的倫理投資政策的例子,提到在少數情況下,大學基金可以為了社會目標犧牲其投資組合的回報。可以感受到,這是用負責任的投資方式來約束投資行為,具有很強的自發性,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界面新聞:可以理解為在綠色金融的實踐方面,國內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雙方更多的是模式上的差異么?

李志青:這實際上是經濟學里市場與政府不同關系模式下的結果。我認為兩種模式最后還是會融合在一起。以我們國家新能源汽車為例,一開始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導,給予補貼,雖然現在政府慢慢減少補貼政策,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已經形成自發生命力,形成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現在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情況還比較復雜,我們有大量高碳排放的行業和企業,要完全依靠市場力量去轉型還是蠻困難的,所以我們現在非常重視轉型金融。比如今年6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關于開展轉型債券相關創新試點的通知》,推出了轉型債券的標準。

我們國家目前還是希望能有計劃、有步驟,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整體經濟體系向綠色發展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要發揮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光靠市場不一定能達成目標。

界面新聞:書中提到,“如果碳價為零,那些前途光明但成本高昂的低碳技術項目將在進入一家利潤驅動型企業的董事會討論前便已夭折”。這其實是提到了碳價具有價格激勵的作用。剛剛您提到的“四大支柱”中,第二支柱是關于要素配置市場,我國碳交易市場目前已啟動滿一年,您如何評價目前運行情況?我國的碳價表現和國際上有什么差異?

李志青:7月16日,碳市場啟動剛滿一年。一年來,碳市場的各項規章制度建設推進還是比較順利的,特別是配額市場,但從交易角度來看還不是特別活躍,交易量較小,碳交易價格也不是很高。

目前碳價維持在50元/噸左右,和歐盟的差距還比較大。近期,歐盟的碳價在90歐元/噸左右,這也意味著我們和歐盟差距約12倍。

歐盟近期碳價回升,與歐盟即將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法律有關,還有,近期為了緩解能源壓力,歐盟提出天然氣和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以及提出2035年要取消所有企業免費碳排放配額。這也意味著,到2035年,歐盟要把所有碳排放都納入有價的碳市場,這也就刺激了現在的碳價上漲。

盡管我們國家現在提出了3060“雙碳”目標,但碳排放的定價目前在國內還是有爭議的,碳價高固然能推動碳減排,但是反過來也會損害高碳排放行業的發展利益,背后涉及了效率、創新甚至是民生的問題,所以還是需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板塊占比在50%以上,因此綠色發展也不能急于求成,還是應該在國民經濟社會能承受的程度上,更穩妥地進行轉型。

界面新聞:從譯者角度來看,本書的綠色發展分析框架對于我國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實踐有什么借鑒和參考意義?

李志青:綠色發展當前面臨了很大的挑戰,比如氣候變化、疫情等黑天鵝事件,對我們的經濟社會產生沖擊。面對沖擊,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分析框架,一是綠色發展的方向,作者威廉·諾德豪斯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氣候變化,因此他對于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研究較深。二是書中提出的“四大支柱”構建出未來綠色發展的藍圖。

對金融機構而言,首先可以了解政府部門、監管部門如何看待綠色金融的發展問題;其次,在綠色金融轉型過程中,金融機構需要從頂層設計、組織結構、流程、績效考核評估等方面進行改革,本書的分析框架可以為其轉型提供參考;最后是風險防控層面,金融機構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去抑制它的外部性,才能更好地發揮綠色金融工具的作用。

界面新聞:“漂綠”行為是綠色金融中繞不開的話題。今年5月,紐約梅隆銀行因涉嫌“漂綠”被SEC處罰150萬美元。書中也介紹了國外一些ESG基金投資經理對ESG目標陳述較為模糊的案例。反觀國內,目前也有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名稱中帶有ESG的理財產品。您認為“漂綠”的行為會給金融機構帶來哪些風險?

李志青:國內此前媒體對于“漂綠”的關注,更多是偏向道德層面的,比如某企業宣傳產品很“綠”,但供應鏈上的企業有違規排污的情況。但現在進入綠色金融領域后,“漂綠”的理解和早期就有所不同。

金融機構介入綠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是以投資方或融資渠道介入的,如果產品涉嫌“漂綠”,原來只會影響企業的聲譽,但現在很多綠色金融的規章制度引入了金融機構作為貸款人的環境責任的規定,比如美國的《超級基金法》。這也意味著,企業的“漂綠”行為最終會引起金融風險,造成較大的風險敞口。更進一步來說,金融機構參與到企業的生產過程中,不僅僅是通過投資行為,還會通過自身的金融產品,金融產品如果“漂綠”,就會直接放大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敞口。

這里的風險還分為兩個層面:

一是銀行如果標榜自己是“綠色”的,但發行的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產品募集的資金沒有用于綠色低碳發展,本身就是違反相關規定,這會給銀行帶來負面影響,如果被監管處罰,還會造成經濟損失。

二是現在很多國家在貨幣政策上,會通過低息的貨幣資金支持綠色發展,如果這部分資金被挪用到非綠色產業,這就會擾亂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更嚴重一點就是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失效,會給金融體系造成不良影響,可能帶來經濟金融危機。

界面新聞:對于國內的“漂綠”行為,您有關注到哪些案例?對于金融監管機構有什么建議?

李志青:案例很多,特別是綠色債券領域,現在綠色債券只有在申請設立的時候會有較嚴格的審核,但后續缺乏跟蹤和監督資金流向的機制,所以很多早期的綠色債券發放后,效果不是很好。

對于監管的建議,首先是信息要透明,以綠色債券為例,在債券發行后應該及時向公眾披露資金流向的領域。在信息披露方面,我們國家目前正在推動這方面的工作,比如推動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

其次,要加強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產品的資金流向監管,以負面清單或正面清單等方式建立明確標準,確保資金都能流向綠色產業中。銀行的統計口徑目前已經慢慢形成規范,但保險等其他金融機構目前還缺乏明確的標準體系。

界面新聞:書中提到,“ESG能成為引導企業轉向綠色行動的有力工具”,同時也探討了ESG的困境中涉及的有輸有贏的行為。作者指出,ESG活動增加了非所有者的經濟或社會福利,但減少了利潤和股東價值,并提出了“ESG的無利可圖原則”。您認為該如何理解這一原則?

李志青:比如某個金融機構看好某個化工項目,覺得能賺很多錢,但因為ESG原則就不給這個項目發放貸款了,這就是金融機構踐行ESG原則放棄的機會成本,會減少利潤和股東價值。

而無利可圖原則,實際上是指短期內部收益可能會受損,但從企業長期發展角度來看,企業聲譽改善了,競爭力提高了,甚至有研究表明,企業通過踐行ESG原則可以推動企業進行創新,因為踐行ESG成本提高了,所以需要從其他地方賺回來平衡成本。

現在很多研究表明,踐行ESG原則對企業有三方面的收益,一是聲譽收益,二是社會收益,三是環境收益,這部分收益有些可以內化到企業里,比如有碳市場后,節約下來的碳排放配額就可以進行交易。

界面新聞:此前我們曾報道,金融機構作為發行人如果選擇發行綠色債券,需要聘請第三方專業的機構出具評估意見或者認證報告,成本在10萬元至20萬元左右。以國內銀行為例,銀行踐行ESG原則時,除了發行綠色債券的報告成本外,還有哪些成本?又會有哪些收益?(詳見報道《綠色金融圓桌:全球對“漂綠”監管趨勢如何?中國ESG投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李志青:銀行踐行ESG的實踐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ESG的治理和改善,二是銀行業務層面,發行的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產品。

銀行踐行ESG原則的成本,不僅僅報告成本,還有增加人力物力財力的成本,以及因踐行ESG而放棄的機會成本。

從銀行的收益來看,踐行ESG原則雖然付出了一些成本,但它最大的收益并不是直接的經濟收益,而是避免風險所帶來的收益。銀行用ESG原則篩選投資對象,就意味著這些投資對象已經較好地規避了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方面的風險。

我們可以看到,銀保監會印發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中,通篇談到的都是風險的識別和管控問題,對銀行而言,最大的訴求就是安全、盈利和效率,安全是在效率之前,沒有安全賺再多錢也沒有,這就是銀行特別重視ESG的原因。

界面新聞:針對ESG中的環境指標,您曾撰寫文章,研究2013年至2017年中國上市銀行環境信息披露現狀,其中提到了中國上市銀行的環境信息披露整體差距較大。就您的觀察,“雙碳”目標提出前后2年,即2018年至今,國內上市銀行的環境信息披露上有哪些明顯的變化?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國內的上市銀行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該如何改善?

李志青:“雙碳”目標提出后,很多銀行也提出了自身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從意愿、行動、政策制度、結果,都有一個系統的披露策略。除此之外,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的試點工作,不少大型銀行陸陸續續納入試點中。中英雙方也建立了中英綠色金融工作小組,有些銀行也加入其中。

我感受到的變化是,一開始銀行還不太積極,覺得這對它們而言是很大的負擔,但現在大家對于綠色發展的認識在改變,會覺得環境信息披露這個事情是很重要也必須要去做的。其次是銀行的環境信息披露能力也在提高,現在很多銀行有專門的綠色金融事業部,這也意味著它們的披露意識、可行性、能力都在大大提高。

從信息披露的不足來看,最難的不是銀行自身環境信息的披露,而是披露其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的資金投向,只要披露資金流向才能倒逼銀行改善其綠色金融治理能力,降低ESG風險。

界面新聞:最后您作為本書譯者,對我國綠色金融未來的發展有什么樣的期待?

李志青:我們的綠色金融實踐正在從碎片化發展到系統化的過程中,目前,北京、上海這類大的經濟金融中心也在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我國對綠色金融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對于我國綠色金融最大的期待,是希望慢慢能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里找到一種更好的平衡,而不是太依賴政府這只“手”。綠色金融的發展應該學習新能源汽車領域,先實現了制度化、標準化的工作建設,打造好基礎設施,同時盡可能提高我國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競爭力,以此提高綠色資金的使用效率,然后,政府慢慢在財政資金、財政補貼中退出,讓機構通過自下而上的競爭實現優勝劣汰,以此形成更好的競爭業態。

另外,我們也要把轉型金融、生物多樣性金融等綠色金融的各個板塊都發展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國際社會進行對話和交流。現在總體上會發現,國際社會和中國的綠色金融實踐,一個自下而上,另一個自上而下,無法很好地對接。雖然我們也有很多和國際社會的溝通交流渠道,但國際社會上參與到對話交流中更多的是以機構為主,所以我們也應該讓市場機構和研究機構多發出點聲音。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諾獎得主新書譯者李志青: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應學習新能源汽車領域

中國目前還是希望有計劃、有步驟,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整體經濟體系向綠色發展轉型,應該要發揮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光靠市場不一定能達成目標。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記者 | 曾仰琳

當下,綠色金融是國內金融圈最熱的話題之一。隨著3060“雙碳”目標的提出,金融機構如何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如何落實“雙碳”目標的要求,引發諸多討論。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的著作《綠色經濟學》日前在國內出版,本書介紹了國際上綠色經濟學發展的情況,對綠色思維進行了創新性詮釋,為各國在不犧牲經濟繁榮的情況下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界面新聞近日專訪了本書的三位中文譯者之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結合國際的綠色發展新趨勢和國內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ESG(社會、環境、公司治理)實踐,探討我國碳交易市場啟動一周年、金融機構“漂綠”行為等熱點話題,以及這本書對國內綠色金融發展的啟示。

以下為采訪實錄:

界面新聞:作為本書的譯者和國內環境經濟學的專家,您在翻譯和實踐過程中,感受到的中國綠色金融實踐和國際上的綠色金融實踐有何差異?

李志青:《綠色經濟學》一書中提到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四大支柱,包括:一是要有法律等各方面制度,污染排放行為要有法律約束,二是要有市場,要素配置要放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三是外部性內部化的問題,綠色金融本身就是幫助我們從資本市場、金融機構角度,更好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消費者消費過程中的外部性問題;四是環境公平正義。

本質上,中國的綠色金融是從實踐方面解決上述問題,跟《綠色經濟學》中展現出的對綠色金融的理解方向是一致的,差異在于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更側重的是政府的引導和培育,還處在制度建設、政府引導規劃的階段,很多地方政府出臺了綠色金融相關的規劃,希望把綠色金融引導到能夠服務“雙碳”目標實現、綠色發展的軌道中,市場暫時未有自發的能力。

《綠色經濟學》一書中,舉了耶魯大學的倫理投資政策的例子,提到在少數情況下,大學基金可以為了社會目標犧牲其投資組合的回報。可以感受到,這是用負責任的投資方式來約束投資行為,具有很強的自發性,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界面新聞:可以理解為在綠色金融的實踐方面,國內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雙方更多的是模式上的差異么?

李志青:這實際上是經濟學里市場與政府不同關系模式下的結果。我認為兩種模式最后還是會融合在一起。以我們國家新能源汽車為例,一開始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導,給予補貼,雖然現在政府慢慢減少補貼政策,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已經形成自發生命力,形成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現在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情況還比較復雜,我們有大量高碳排放的行業和企業,要完全依靠市場力量去轉型還是蠻困難的,所以我們現在非常重視轉型金融。比如今年6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關于開展轉型債券相關創新試點的通知》,推出了轉型債券的標準。

我們國家目前還是希望能有計劃、有步驟,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整體經濟體系向綠色發展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要發揮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光靠市場不一定能達成目標。

界面新聞:書中提到,“如果碳價為零,那些前途光明但成本高昂的低碳技術項目將在進入一家利潤驅動型企業的董事會討論前便已夭折”。這其實是提到了碳價具有價格激勵的作用。剛剛您提到的“四大支柱”中,第二支柱是關于要素配置市場,我國碳交易市場目前已啟動滿一年,您如何評價目前運行情況?我國的碳價表現和國際上有什么差異?

李志青:7月16日,碳市場啟動剛滿一年。一年來,碳市場的各項規章制度建設推進還是比較順利的,特別是配額市場,但從交易角度來看還不是特別活躍,交易量較小,碳交易價格也不是很高。

目前碳價維持在50元/噸左右,和歐盟的差距還比較大。近期,歐盟的碳價在90歐元/噸左右,這也意味著我們和歐盟差距約12倍。

歐盟近期碳價回升,與歐盟即將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法律有關,還有,近期為了緩解能源壓力,歐盟提出天然氣和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以及提出2035年要取消所有企業免費碳排放配額。這也意味著,到2035年,歐盟要把所有碳排放都納入有價的碳市場,這也就刺激了現在的碳價上漲。

盡管我們國家現在提出了3060“雙碳”目標,但碳排放的定價目前在國內還是有爭議的,碳價高固然能推動碳減排,但是反過來也會損害高碳排放行業的發展利益,背后涉及了效率、創新甚至是民生的問題,所以還是需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板塊占比在50%以上,因此綠色發展也不能急于求成,還是應該在國民經濟社會能承受的程度上,更穩妥地進行轉型。

界面新聞:從譯者角度來看,本書的綠色發展分析框架對于我國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實踐有什么借鑒和參考意義?

李志青:綠色發展當前面臨了很大的挑戰,比如氣候變化、疫情等黑天鵝事件,對我們的經濟社會產生沖擊。面對沖擊,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分析框架,一是綠色發展的方向,作者威廉·諾德豪斯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氣候變化,因此他對于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研究較深。二是書中提出的“四大支柱”構建出未來綠色發展的藍圖。

對金融機構而言,首先可以了解政府部門、監管部門如何看待綠色金融的發展問題;其次,在綠色金融轉型過程中,金融機構需要從頂層設計、組織結構、流程、績效考核評估等方面進行改革,本書的分析框架可以為其轉型提供參考;最后是風險防控層面,金融機構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去抑制它的外部性,才能更好地發揮綠色金融工具的作用。

界面新聞:“漂綠”行為是綠色金融中繞不開的話題。今年5月,紐約梅隆銀行因涉嫌“漂綠”被SEC處罰150萬美元。書中也介紹了國外一些ESG基金投資經理對ESG目標陳述較為模糊的案例。反觀國內,目前也有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名稱中帶有ESG的理財產品。您認為“漂綠”的行為會給金融機構帶來哪些風險?

李志青:國內此前媒體對于“漂綠”的關注,更多是偏向道德層面的,比如某企業宣傳產品很“綠”,但供應鏈上的企業有違規排污的情況。但現在進入綠色金融領域后,“漂綠”的理解和早期就有所不同。

金融機構介入綠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是以投資方或融資渠道介入的,如果產品涉嫌“漂綠”,原來只會影響企業的聲譽,但現在很多綠色金融的規章制度引入了金融機構作為貸款人的環境責任的規定,比如美國的《超級基金法》。這也意味著,企業的“漂綠”行為最終會引起金融風險,造成較大的風險敞口。更進一步來說,金融機構參與到企業的生產過程中,不僅僅是通過投資行為,還會通過自身的金融產品,金融產品如果“漂綠”,就會直接放大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敞口。

這里的風險還分為兩個層面:

一是銀行如果標榜自己是“綠色”的,但發行的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產品募集的資金沒有用于綠色低碳發展,本身就是違反相關規定,這會給銀行帶來負面影響,如果被監管處罰,還會造成經濟損失。

二是現在很多國家在貨幣政策上,會通過低息的貨幣資金支持綠色發展,如果這部分資金被挪用到非綠色產業,這就會擾亂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更嚴重一點就是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失效,會給金融體系造成不良影響,可能帶來經濟金融危機。

界面新聞:對于國內的“漂綠”行為,您有關注到哪些案例?對于金融監管機構有什么建議?

李志青:案例很多,特別是綠色債券領域,現在綠色債券只有在申請設立的時候會有較嚴格的審核,但后續缺乏跟蹤和監督資金流向的機制,所以很多早期的綠色債券發放后,效果不是很好。

對于監管的建議,首先是信息要透明,以綠色債券為例,在債券發行后應該及時向公眾披露資金流向的領域。在信息披露方面,我們國家目前正在推動這方面的工作,比如推動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

其次,要加強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產品的資金流向監管,以負面清單或正面清單等方式建立明確標準,確保資金都能流向綠色產業中。銀行的統計口徑目前已經慢慢形成規范,但保險等其他金融機構目前還缺乏明確的標準體系。

界面新聞:書中提到,“ESG能成為引導企業轉向綠色行動的有力工具”,同時也探討了ESG的困境中涉及的有輸有贏的行為。作者指出,ESG活動增加了非所有者的經濟或社會福利,但減少了利潤和股東價值,并提出了“ESG的無利可圖原則”。您認為該如何理解這一原則?

李志青:比如某個金融機構看好某個化工項目,覺得能賺很多錢,但因為ESG原則就不給這個項目發放貸款了,這就是金融機構踐行ESG原則放棄的機會成本,會減少利潤和股東價值。

而無利可圖原則,實際上是指短期內部收益可能會受損,但從企業長期發展角度來看,企業聲譽改善了,競爭力提高了,甚至有研究表明,企業通過踐行ESG原則可以推動企業進行創新,因為踐行ESG成本提高了,所以需要從其他地方賺回來平衡成本。

現在很多研究表明,踐行ESG原則對企業有三方面的收益,一是聲譽收益,二是社會收益,三是環境收益,這部分收益有些可以內化到企業里,比如有碳市場后,節約下來的碳排放配額就可以進行交易。

界面新聞:此前我們曾報道,金融機構作為發行人如果選擇發行綠色債券,需要聘請第三方專業的機構出具評估意見或者認證報告,成本在10萬元至20萬元左右。以國內銀行為例,銀行踐行ESG原則時,除了發行綠色債券的報告成本外,還有哪些成本?又會有哪些收益?(詳見報道《綠色金融圓桌:全球對“漂綠”監管趨勢如何?中國ESG投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李志青:銀行踐行ESG的實踐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ESG的治理和改善,二是銀行業務層面,發行的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產品。

銀行踐行ESG原則的成本,不僅僅報告成本,還有增加人力物力財力的成本,以及因踐行ESG而放棄的機會成本。

從銀行的收益來看,踐行ESG原則雖然付出了一些成本,但它最大的收益并不是直接的經濟收益,而是避免風險所帶來的收益。銀行用ESG原則篩選投資對象,就意味著這些投資對象已經較好地規避了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方面的風險。

我們可以看到,銀保監會印發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中,通篇談到的都是風險的識別和管控問題,對銀行而言,最大的訴求就是安全、盈利和效率,安全是在效率之前,沒有安全賺再多錢也沒有,這就是銀行特別重視ESG的原因。

界面新聞:針對ESG中的環境指標,您曾撰寫文章,研究2013年至2017年中國上市銀行環境信息披露現狀,其中提到了中國上市銀行的環境信息披露整體差距較大。就您的觀察,“雙碳”目標提出前后2年,即2018年至今,國內上市銀行的環境信息披露上有哪些明顯的變化?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國內的上市銀行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該如何改善?

李志青:“雙碳”目標提出后,很多銀行也提出了自身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從意愿、行動、政策制度、結果,都有一個系統的披露策略。除此之外,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的試點工作,不少大型銀行陸陸續續納入試點中。中英雙方也建立了中英綠色金融工作小組,有些銀行也加入其中。

我感受到的變化是,一開始銀行還不太積極,覺得這對它們而言是很大的負擔,但現在大家對于綠色發展的認識在改變,會覺得環境信息披露這個事情是很重要也必須要去做的。其次是銀行的環境信息披露能力也在提高,現在很多銀行有專門的綠色金融事業部,這也意味著它們的披露意識、可行性、能力都在大大提高。

從信息披露的不足來看,最難的不是銀行自身環境信息的披露,而是披露其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的資金投向,只要披露資金流向才能倒逼銀行改善其綠色金融治理能力,降低ESG風險。

界面新聞:最后您作為本書譯者,對我國綠色金融未來的發展有什么樣的期待?

李志青:我們的綠色金融實踐正在從碎片化發展到系統化的過程中,目前,北京、上海這類大的經濟金融中心也在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我國對綠色金融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對于我國綠色金融最大的期待,是希望慢慢能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里找到一種更好的平衡,而不是太依賴政府這只“手”。綠色金融的發展應該學習新能源汽車領域,先實現了制度化、標準化的工作建設,打造好基礎設施,同時盡可能提高我國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競爭力,以此提高綠色資金的使用效率,然后,政府慢慢在財政資金、財政補貼中退出,讓機構通過自下而上的競爭實現優勝劣汰,以此形成更好的競爭業態。

另外,我們也要把轉型金融、生物多樣性金融等綠色金融的各個板塊都發展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國際社會進行對話和交流。現在總體上會發現,國際社會和中國的綠色金融實踐,一個自下而上,另一個自上而下,無法很好地對接。雖然我們也有很多和國際社會的溝通交流渠道,但國際社會上參與到對話交流中更多的是以機構為主,所以我們也應該讓市場機構和研究機構多發出點聲音。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璧县| 古蔺县| 定南县| 金乡县| 荥经县| 永春县| 会泽县| 阿图什市| 拉孜县| 大同市| 电白县| 宁南县| 宾川县| 沧州市| 洪洞县| 青冈县| 临邑县| 江陵县| 敦煌市| 米泉市| 望奎县| 顺平县| 彰化市| 思茅市| 始兴县| 青阳县| 宜兴市| 古交市| 萨迦县| 余江县| 乐平市| 西乌珠穆沁旗| 射阳县| 西城区| 定日县| 临邑县| 曲周县| 申扎县| 枣阳市| 义乌市| 杂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