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門
編輯|張瑾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盒馬降低40億估值尋求新融資,還有傳聞稱,部分飲品頭部品牌“半年估值少了幾十億(美元)”。
“資本寒冬”這個詞,每年都有人喊,今年真的來了嗎?會波及到飲品業嗎?
估值縮水40%,投資熱情斷崖式下跌?
2022年上半年,艱難的不只是茶飲行業。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在最近演講中透露:腰部以下項目,基本融不到資了,目前市場上有20%的項目能接受比上一輪更低的價格融資。
其中,為了融資,盒馬主動砍掉40億美元估值,打了6折,部分茶飲品牌估值也大幅縮水;熱門賽道,優秀公司的估值也比此前預期下降30%左右。
此外,投資熱情也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據自媒體投資界消息顯示,大多數VC/PE緊踩著剎車,有的甚至還未出手過一個項目。“今年好難,我們機構上半年業務部門KPI完成度0%,投資達成0%,投資退出0%,集體精致擺爛。”
而有位長期關注新茶飲、咖啡領域的投資人向我透露:“‘資本寒冬’的說法,只是和前兩年的投資熱情比較,主要是一些過往項目增長乏力,品牌產品同質化,營銷打法同質化。”
“之前畫的餅都沒成功,就很難再接著畫餅了。”
此時,很多媒體喊出“資本寒冬”的口號,疫情疊加資本緊縮,會波及到飲品圈嗎?
盤點上半年飲品融資:瘋搶的現象,已是昨日
事實上,相比于生鮮、新消費等行業,“資本寒冬”對飲品的影響相對較小。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上半年咖啡領域發生15起以上融資事件,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多起融資金額未披露);新茶飲領域則發生16起以上融資事件,披露出的融資金額超過12億元(多起融資金額未披露)。
相比于2021年,全年咖啡茶飲融資超過60次,今年上半年的融資數量相對平穩。
但情況也并不完全樂觀,在融資金額上,資本明顯趨向于保守了。去年茶飲過億元的融資,發生了13次,其中喜茶以5億美元融資居于榜首,蜜雪冰城以20億融資緊隨其后。
今年上半年,披露出的過億元融資僅有書亦燒仙草、檸季、T COMMA三個品牌,其余均為千萬級、百萬級。
咖啡賽道也是如此,回想2021年,咖啡賽道的投資熱潮,用“瘋狂”形容毫不夸張。
位于上海的Cubic Coffee 三立方咖啡,去年在受到關注后(傳送門:最低5元/杯,在上海賣“低價咖啡”能賺錢嗎)相繼收到了包括高翎、經緯、紅杉、字節跳動等20多個國內一線資本的關注。
Manner半年融資4次,估值超20億美金,被稱為“一家店值一個億”。M Stand緊隨其后,這個創立于2017年的品牌,開店10家時,估值已超過7億。
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咖啡領域的融資,多為百萬級、千萬級的小額度融資。
有行業人表示,資本正變得更加理性,投出高增長潛質、長期可持續、財務更健康的公司,拒絕泡沫估值。
事實上,在各個行業,資本的力量是一個杠桿,無形中影響著行業的發展和從業者的信心。
這波資本熱潮減退,對飲品行業會有哪些影響?
“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真正的考驗在今年下半年
首先,很多資本也沒錢了,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上半年,很多投資機構的業務處于半停滯或停滯狀態,我認識的投資人中,有人每天按時上下班,工作內容就是看新聞聊天,并坦稱“賬上沒什么錢,上班只是為了有個事情干”。
相比于品牌,今年資本也很受傷,因為一個資本同時投資的多個賽道,如生鮮、新消費等,很可能在疫情下集中告急。
這時候,資本很難再給飲品品牌持續供養,甚至還會出現從品牌拿錢救急的情況,“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最后,有可能會讓部分品牌陷入危機”。
其次,對直營品牌來說,真正的考驗在今年下半年。
上半年,以上海為核心的華東市場受到巨大沖擊,而華東是整個行業飲品品牌和供應鏈的集中區域,對行業的影響可想而知。
不過整體上來說,飲品行業剛剛經歷過紅利期,賬上糧草還相對充足,損失不小,但并未傷及根本。
在不少行業人眼中,今年上半年不少創業公司,賬上的錢可能還沒花完,下半年的考驗才真正開始。
今年3月份,Manner曾發布“3天新開200家店”的消息,而根據Manner官方公眾號的數據,200家新店中的一多半依然開在大本營上海及周邊。
跑馬圈地的規劃遇上疫情突擊,讓大家明白,重倉某一個城市,蜂巢式布局的開店模式,如果疫情持續,將會在下半年遇到更大的危機。
第三,巨額融資+高舉高打的模式,將很難成就品牌。
往年,飲品行業有不少黑馬品牌,憑借巨額融資的東風,高舉高打,快速集聚品牌勢能,廣泛開店,突圍全國。
在今年下半年,資本緊縮,消費遇冷的情況下,這種“快攻”的模式,很難再跑出品牌,反而極有可能“飛得越高摔得越慘”。
飲品業該如何面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紅杉資本召集創業者們緊急開了一個內部會議,內容是教創業者“理解寒冬”,并學會如何在寒冬中存活下來。
后來會議的PPT《安息吧,黃金時代》(R.I.P The Good Times)在創投圈瘋傳。PPT的內容明確指出,資本是有周期的,寒冬不會只經歷一次。
疫情影響疊加行業周期,讓2022年的飲品行業格外艱難,但相比于其他行業,這個資本寒冬,飲品行業也許不應該那么悲觀。
飲品行業,是個現金流相對充沛的行業,資本的杠桿作用,更多體現在戰略上,并不能決定生死存亡。
以茶飲行業的幾筆融資為例,蜜雪冰城、書亦燒仙草、古茗、滬上阿姨、7分甜等品牌,融資更多體現在戰略上,看重的是資源、圈層、勢能等多方面加持。
在資本沒有入駐的時候,這些品牌都已經開出了成百上千家門店,取得商業意義上的成功。
其實,品牌無論大小,創始人都要有面對更糟糕情況的預案,未雨綢繆,短期保證活下去,同時為長期做好準備。
先把預期值放到最低,為最壞的情況做好預案,比如在未來的一到兩年里,疫情未好轉融不到資,能不能靠自己造血讓品牌活下去?
以此為前提再來重新思考,如何控制成本、開源節流。據我所知,有的頭部品牌,總部對成本的管控已經細化到一張A4紙、一支圓珠筆。
另外,資本只是助力,長期來看,打磨門店模型,基本功練扎實仍是關鍵。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人表示,“不是拿了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這樣的話,創業就沒有門檻了,成為企業家也沒有門檻了。”
“飲品賽道的創業者還是沉下心打磨產品、價格體系、營銷ROI、選址精確度、單店模型,思考怎么讓加盟商賺錢,資本自然水到渠成。”
結語
風口之上,一切皆有可能。
風口不再,資本與市場回歸理性之時,創業與融資成了一件需要硬核能力的事情。
只有懂得為寒冬儲備能量的“硬核品牌”,才能在下半年脫穎而出,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