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十四五’(2021-2025年)是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時期,鋼鐵、水泥、有色等行業與建筑領域的直接排放應在此期間達峰。”
7月20日,在第四屆未來能源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作出以上表述。
他同時表示,石化化工、煤化工與交通領域應在“十五五”(2026-2030年)末期達峰;電力行業則在“十五五”末進入峰值平臺期。
上述行業的碳達峰時間表正在制定過程中。今年2月發布的《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鋼鐵行業應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相較此前的目標有所延遲。該項指導意見曾在2020年對外征求意見,當時提出,鋼鐵工業力爭到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
去年,有色金屬行業的碳達峰實施方案在行業內征求意見。其中提出,有色金屬行業力爭在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不過該方案目前尚未正式發布。
在同一場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也提出,中國必須進行全面的綠色低碳轉型,堅持行業和地區遞次有序達峰原則,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盡早達峰,鋼鐵、水泥等產業率先達峰。
“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面臨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的挑戰,實現‘雙碳’目標既要防止一刀切,又要防止轉型不利。”杜祥琬稱。
中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并已進入高排放國家行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驅動能源消費增長。中國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后,用約30年時間實現100億噸左右的減排,年均減排目標在3億噸以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壓力仍存。
王金南稱,碳市場通過形成合理碳價發現減排成本,從而優化配置減排空間資源,以成本效益最優的方式實現碳減排目標,其建設有助于推動“雙碳”目標的達成。
提升碳市場效率的關鍵在于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
“應以實現‘雙碳’目標為核心,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平穩過渡,并與碳市場建設一體謀劃。”王金南稱,還應補齊碳排放總量控制短板,探索行業總量控制與地區總量控制相配合、增量控制與絕對總量控制相結合的差別化管理模式。
“十四五”時期,以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以行業總量控制為重點,探索地區總量控制試點;統籌考慮強度目標與總量目標考核,以強度考核為主,兼顧總量考核。
“十五五”時期,持續健全總量控制制度,做到總量控制與強度控制互為支撐,相輔相成。統籌銜接總量控制和強度控制,通過強度控制促進總量減排,通過總量約束補充強度控制。
為實現“雙碳”目標,新能源將迎來大發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占比超過50%。可再生能源將在大規模開發的同時實現高水平消納,并承擔支撐能源保供的任務。
為提高新能源的消納比重,電力系統將更加復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經濟運行面臨新挑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周孝信提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對“源網荷儲”互動提供靈活性資源的需求巨大,風光發電的氣候敏感性,以及全球氣候變化,使極端氣候下快速恢復供電的韌性需求更為迫切,電力系統需具備靈活性、韌性、穩定性、可靠性以及經濟性的特征。
“當風光裝機占總量超過70%,電力系統正常運行除要有足夠的煤電、氣電、各類儲能等提供的靈活性資源參與調節外,還需要設置光伏電解水制氫等能源轉換裝置作為負值可調節容量加以配合。”周孝信表示,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需動用長周期綠色能源儲備如綠氫及甲烷、甲醇、氨等綠色氣體液體燃料參與能源電力供應。
未來10-15年,煤炭作為中國主體能源的地位和作用難以改變,既需兜住國家能源安全底線,又要支撐雙碳戰略目如期完成,同時實現產業轉型發展。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紀委書記、副秘書長張宏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煤炭消費總量將達到峰值43億噸左右;‘十五五’期間,煤炭消費總量將在40億噸左右波動并逐漸回落。”
2035年以后,非化石能源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煤炭開始由主體能源、兜底保障,向支撐性能源轉變。2050年之后,煤炭將轉為應急保障和調峰能源。
張宏表示,應統籌煤炭短期保障供給與遠期有序退出的關系,全國煤炭總產能穩定在50億噸左右,提高煤炭長期安全穩定供應能力,發揮煤炭兜底保障的作用。同時,推動煤礦產能由現代的剛性管理轉為彈性管理,為新能源的有效替代騰出發展空間。
張宏提出,“十四五”、“十五五”期間,煤炭綠色低碳生產和清潔高效利用將貫穿煤炭資源開發、建設、生產、儲運、消費全過程。同時,推動煤炭由化石能源向高端化工材料和碳基新材料領域發展,實現煤炭燃燒排放二氧化碳向固碳、碳循環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