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子象
俄羅斯再發退出國際空間站言論,太空國際合作走到了十字路口。
7月26日,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新任總裁鮑里索夫表示,2024年后將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屆時將開始組建俄羅斯軌道服務站。他在會見俄總統普京時表示,退出決定已經做出,在2024年的運行安排結束之前,將繼續履行對合作伙伴的義務。
10天前,鮑里索夫剛剛接替被解職的前任總裁羅戈津,執掌俄羅斯航天事業大權。在羅戈津任內,俄羅斯已經多次表示有意退出國際空間站。
然而,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納爾遜表示,尚未收到俄羅斯方面的正式退出通知。NASA國際空間站運營主任Robyn Gatens也表示,還沒有收到任何官方消息。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說,這一消息“令人遺憾”。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表示,美國正在“探索”應對俄羅斯退出的選項。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次鮑里索夫的言論聽起來更加明確,心意似乎更加堅決。
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歷史學家John Logsdon認為,某種程度上,這只是俄羅斯多年言論的重復,不過這一次看起來確實像是新負責人把退出的威脅升級了,俄羅斯退出的決心更堅定了。他表示,鑒于俄羅斯已多次表達過類似意向,NASA估計早已經和歐洲伙伴一起制定了應急計劃。
另一些人的反應則相對平靜。俄羅斯太空新聞的資深記者Anatoly Zak在社交媒體上表示,“2024年之后”基本上可以指任何日期,這種語言表達非常模糊,“沒有什么意義”。
NASA前宇航員斯科特·凱利曾連續在國際空間站待了340天,他說俄羅斯的聲明“可能只是虛張聲勢”,他認為俄羅斯在負擔得起的情況下會一直待下去,因為沒有國際空間站,他們就沒有人類航天計劃。他同時表示,如果俄羅斯退出,空間站的設計將使剩下的國家難以操作,但并非不可能。
然而,由于美俄互相高度依賴,分手何其困難。比如,美國為空間站提供動力,俄羅斯提供軌道機動推進。在今年5月份更新的國際空間站解說中,NASA強調,從物理上講空間站是不能被拆開的。由于控制航天器的困難、軟件的相互依賴以及各部分之間的大量連接,分離將帶來重大的后勤和安全挑戰。
前述喬治華盛頓大學的John Logsdon指出,上個月,美國一艘私人的“天鵝座”宇宙飛船成功完成了對空間站的首次推進,這表明可能有不依賴俄羅斯的另一種路徑。不過他同時提醒,“天鵝座”遠沒有目前俄羅斯的推進系統強大。另外,誰有權接管俄羅斯的設施也是個待解問題。俄羅斯離開后,國際空間站如何運行,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雖然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抱怨老化的國際空間站損害了安全性,可能難以延長其壽命,想要建立自己的空間站。然而最新的退出言論引發猜測,一些輿論認為這是為了迫使西方解除制裁的策略之一。
鮑里索夫的前任羅戈津上個月曾表示,只有在美國解除對俄羅斯航天工業制裁的情況下,才可能參與延長國際空間站運營的談判。NASA和其他伙伴希望讓空間站運行到2030年,俄羅斯則不愿做出2024年以后的承諾。
成本可能也是一個考慮因素。多年來,NASA一直乘坐俄羅斯火箭往返空間站,并為每個座位支付數千萬美元。現在,隨著馬斯克的SpaceX可以用于運送美國宇航員往返空間站,俄羅斯失去了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NASA一直在與美國公司合作,尋求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間站,并且最終取代國際空間站。NASA希望能在十年內建成并投入使用。
盡管關系緊張,美俄航天機構本月早些時候還是達成了一項交換協議,協議允許俄羅斯宇航員今年秋天起搭乘SpaceX往返空間站,換取美國宇航員乘坐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的席位。
專家們表示,如果沒有俄羅斯參與,要保持空間站的繼續運轉將會極其困難,甚至是一場“噩夢”。芝加哥大學科學歷史學家Jordan Bimm表示,空間站將經歷什么程度的“噩夢”,取決于俄羅斯是否會“手下留情”,他提出了一系列疑問,比如:俄羅斯宇航員將以什么樣的方式離開?是留下俄羅斯建造的太空艙直接返回地球?還是走之前讓它們報廢?空間站的其他成員是否必須談判買下它們繼續使用?沒有俄羅斯的技術,這些模塊還能維護嗎?
耗資1000多億美元的國際空間站誕生于冷戰末期,由美國、俄羅斯、歐洲、加拿大和日本的航天局共同運營。空間站現在有7名航天員,3名美國人,3名俄羅斯人,1名意大利人。空間站在距地球260英里的軌道上運行,重達100萬磅,約有一個足球場那么長,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一個由俄羅斯管理,另一個由美國和其他國家管理??臻g站主要用于在零重力環境下進行科學研究,并為未來的太空旅行測試設備。
美國宇航局《觀察》雜志編輯Keith Cowing說,國際空間站長期以來不受地緣政治影響的傳統似乎正遺憾地走到盡頭。俄烏沖突,以及美國不再需要俄羅斯火箭將宇航員送入軌道,已經改變了長期以來不穩定的太空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