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呂明俠
幾番恩怨情仇再度上演。7月26日,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其個人公眾號上,又一次對華大基因(300676.SZ)CEO尹燁“開炮”。
《每日財報》關注到,饒毅稱尹燁在短視頻平臺上推廣的華大基因旗下益生菌“就是假藥”。饒毅表示,腸道細菌是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但學術界“迄今沒有拿出可以有效應用的產品”,“全中國現在推廣的益生菌無一不是假藥”。
事實上,此前饒毅已連發多篇文章針對尹燁。饒毅認為尹燁的科普視頻中存在偽科學,生物學知識背景有限。圍繞這一核心質疑點,饒毅先后表達了尹燁“說謊”、“博士學位水”、“呼吁華大開除”等觀點。
伴隨著事件在網絡上逐漸發酵,7月24日,尹燁在其公眾號回應“謝謝指教”,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回應。尹燁所屬的華大基因也表示“公司不會就此事發布公告,目前公司經營一切正常。”
又一次被質疑專業性
故事最早于7月23日開始,連續三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個人公眾號上發文質疑。饒毅所發表的三篇文章,篇篇文辭犀利,并且出現了“偽科學”、“博士學位水”等重大質疑言辭。
對此,外界有人說,“饒毅終于揭開華大的畫皮”;也有人說,“饒毅的質疑不值一駁,社會上值得質疑的事情太多了”,可謂眾說紛紜。
查閱資料后《每日財報》發現,其實饒毅對華大基因的質疑持續良久。早在2012年,饒毅就與原華大基因CEO王俊公開論辯過。在當年北大舉辦的生物交叉學科學術論壇上,饒毅與王俊就華大基因是不是在造福老百姓、華大基因如何做學術等議題公開辯論。
除了王俊之外,饒毅還也在博客上公開炮轟過華大基因創始人之一楊煥明,對其科學家身份發出質疑,并稱其為“流氓企業家”。
進一步梳理,其實近些年來華大基因的風波一直不斷。比如在2018年6月,華大基因被舉報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同年10月,科技部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華大基因未經許可,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這一年,“舉報門”、“基因數據外泄”等事件將華大基因的口碑質疑推向了高潮。
還頗有滑稽意味的是,2018年的貴陽數博會論壇上,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稱,他要求員工必須要活到100歲,并且孩子出生不能有任何缺陷疾病,員工在職時候不能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有不少網友稱:要求如何實現?能解決這些問題肯定能得到諾貝爾獎了。
更早來說,尹燁還因為對王老吉宣稱“研究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長10%壽命”說法“禮節性點頭”,而引得當時久未發聲的王思聰下場明懟。
回到此次,副董事長博士學位一事尚未有定論,但作為明星企業,存在這樣的事件肯定會影響其公信力。換而言之,此次風波一方面直接影響尹燁個人形象,另外一方面也會給華大基因品牌形象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
疫情浪潮褪去,誰在裸泳?
華大集團全稱“華大基因集團”,華大基因作為華大集團旗下板塊,專注基因測序的科研服務和醫學應用,2017年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上市。2021年下半年,尹燁升任華大集團CEO、華大基因副董事長。
伴隨近幾年輿論風波相一致的是華大基因的業績承壓。2018-2019年,華大基因凈利分別同比下滑2.88%和28.53%。
不過,風口發生在2020年,疫情第一時間,華大基因推出多款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同時還在全球多地區推出了“火眼”實驗室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2020年,受益核酸檢測相關業務,華大基因營收凈利紛紛大增,實現營收84.32億元、凈利潤20.8億元,“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產品)”也在2020年成為公司第一大業務板塊,占主營業務比例達66.24%。
但也真可謂“得之疫情,也失之疫情”。
由于疫情檢查的技術門檻不高,同行參與深入,所以2021年華大基因此項業績大降。2021數據顯示,公司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比上年收入同比暴減39.2%至33.82億元,其營收占比也由2020年的66.24%降至2021年的49.99%。
不言而喻,此業務收入萎縮就是造成該公司整體業績下滑的關鍵原因。而基于疫情相關的業務收入下降等因素,華大基因預計2022年上半年凈利同比下降33.7%–46.59%。總體來看,除了疫情這一風口外,華大基因似乎近幾年在其他方面并沒有實質上的突破性發展。
反饋到二級市場上,華大基因的股價不斷下跌。2020年7月,公司股價最高為199.40元/股,到今年7月27日,股價為63.98元/股,累計跌幅約為68%,市值蒸發超500億元。
銷售費用長期“領先研發”
而對應近期尹燁的專業性被質疑,華大基因對專業性的重視程度也值得探討。
《每日財報》發現,2021年華大基因的“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和“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兩大業務的毛利率出現下降,降幅分別為4.19%和1.13%。事實上,在疫情之前華大基因的毛利率就不是非常理想。雖然,公司55%上下的毛利率相比很多行業高,但在基因檢測行業卻并不靠前。
也由此,華大基因的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就格外引人關注。數據顯示,2021年在公司營業收入下滑近20%的情況下,銷售費用卻不降反升,為12.38億元,同比上漲了14.82%。同時,研發費用比2020年有所下降。
與很多標榜研發型醫藥企業10%以上的研發占比不同,2018年至2020年,華大基因研發費用分別為2.61億元、3.17億元和6.2億元;銷售費用分別為5.14億元、6.19億元和10.78億元。可見,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落后于公司的發展,相對更側重銷售。
近期,公司還向關聯方華大研究院購買專利。7月20日,公司披露的關聯交易進展顯示,其出資1499.59萬元向華大研究院購買游離RNA技術相關的6項軟件著作權及專利申請、專有技術,已經完成變更登記。
客觀來看,華大基因雖號稱醫療服務領域的高科技公司,但最終依然憑借的是營銷與渠道優勢搶占市場。這也意味著,華大基因能一時占據市場先機,卻不見得能一直在專業性被質疑的環境下持續在行業內保持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