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娛 趙二把刀
作為近年來國內民營電影公司絕對大當家的博納影業,回歸國內資本市場之路要“靴子落地”了!
這不僅是國內資本市場再度對影視傳媒公司打開大門,對處于低谷的電影行業而言,也是一件提振士氣的喜事,而且在博納正式掛牌交易之際,正值暑期檔大片《獨行月球》票房成績最終定格之時,使得博納上市之后的股價走勢被看好。
這或許是對博納影業近年來在電影市場“優異表現”的回報,但作為國內電影行業的第一梯隊的資深廠牌,博納影業的資本之路走的也是頗為不順。
1
博納影業,是曾經中國電影市場資本化的急先鋒,也是中國電影市場最早一批實現ipo的民營公司之一,是國內元老級的民營影視公司,也是國內首家從事電影發行業務的民營企業。2003年,博納影業成立,2010年,博納影業赴美上市,成為“中國內地影視第一股”。
博納影業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中國電影行業的佼佼者,一度可以和那些科技股相提并論的。要知道,2010年,國內電影票房剛剛破億,票房前10的電影還有《阿凡達》《盜夢空間》等進口大片,所以,在那一年能夠被資本市場看好,并成功赴美上市,博納毫無疑問是相當成功的。
據當時的媒體報道,于冬曾公開表示,選擇在海外上市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融資和多拍幾部電影那樣簡單,而是要盡快地用國際化的標準讓博納影業與國際接軌,并推動中國本土電影產業的發展——不過當時中國電影市場的體量以及單片的票房成績其實很難被海外的投資者認可,掛牌交易后的博納影業股價也是一路下行。
資料顯示,不僅上市首日破發,之后的股價也持續低迷,博納影業在美股市值最高時也不過60億元左右。于冬在事后表示,美股上市融到的5億元除去各種高昂的成本,根本不夠花。
這或許就是應了那句話,“上帝為你打開一扇窗,也可能給你關上一扇門。”
就在博納還在為股價不振煩惱的時候,國內的資本市場開始擁抱電影公司,創業板的開設更是引爆了電影公司們的暴富之路。
2009年,創業板正式推出,同為民營電影公司龍頭的華誼兄弟成功登陸,掛牌后股價一飛沖天,市值迅速破百億。之后和樂視影業、萬達影業以及光線傳媒等一起享受到時代給予的紅利——華誼兄弟的市值在2015年一度突破800億,樂視的市值更是一度突破1700億……
回頭來看,可以說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不僅電影公司賺的盆滿缽滿,明星和ip的資本化更是讓所有人盲目追捧,以一個概念或者一個ip,又或者僅僅有一兩個明星的名字,就可以從市場吸引上千萬乃至數億的投資,各路外來者也紛紛進入電影領域。
2
那幾年,博納影業確實有些落寞。和兄弟公司相比,博納影業的段位明顯低了太多,可以對比當時的市值:2015年6月12日博納影業決定私有化之時,總市值還不到50億元,而當時華誼兄弟的市值為535.43億元,光線傳媒為463.07億元,差異巨大。
2015年,博納影業開始籌劃從納斯達克退市,并回到國內市場重新上市,據于冬當時預測,博納只需走完私有化退市、解除VIE架構、登陸A股的“三部曲”,并斷言整個過程“最慢不會慢過3年”。
但沒想到,這個過程會如此曲折,想要分享市場紅利并不容易。
2017年底,博納影業提交ipo申請,只是沒想到那個時候,資本市場已經開始對電影公司關上大門。當時整個大環境已經開始迅速轉化,估值泡沫、票房注水等負面消息頻出,之后的天價片酬和稅務風波更引發了影視行業稅務大審查,影視公司的風光已經不在——
除了博納影業之外,諸如新麗傳媒、開心麻花、和力辰光等公司也都被擋在了ipo的大門前,有些公司會選擇赴港上市,但對于已經吃過虧的博納影業而言,留在國內資本市場可能就是唯一的選擇。
不過好在中國電影市場的成長仍在繼續。從2010年全年票房破百億,到2019年更是沖到了641億大關,之后因為疫情等原因,票房開始大幅回落,但到了2021年,票房成績攀升至472.58億元,到了今年(2022年),上半年雖然沒有大片出現但票房仍然達到了200億大關。
也就是說,雖然遭遇資本寒冬以及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中國電影市場仍然有不俗的表現,這其中國產影片更是成為貢獻票房成績的大頭。
正所謂禍福相倚,雖然吃到了時代的紅利,但在創業板風光無限的影視公司們也紛紛迎來滑鐵盧。樂視自然不必分說,帝國早已經崩坍,華誼兄弟也開始為之前的諸多行為買單,股價和市值紛紛下滑,業績和利潤也開始走低……
根據2021年年報顯示,202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為13.9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46億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6.5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0.7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37%。財務數據表現不佳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華誼兄弟已經幾年沒有頭部電影問世,上一個大片還是《八佰》。更讓人嘆息的是,當下的華誼兄弟,隔段時間總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消息,“電影第一股”早已經風光不再。
或許是沒有吃到創業板的紅利,博納影業沒能夠獲得大筆的融資,也就沒有在市場大肆揮霍買買買,也沒有追趕什么影游聯動、vr、元宇宙等熱點,日子反而過的很有滋味:
根據招股說明書,博納影業2017-2019年業績穩健,公司營收分別為19.97億元、27.84億元、31.1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99億元、2.64億元、3.15億元。其中,電影業務分別貢獻了總營收的62.29%、63.33%、54.25%。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在影院無法開業、劇組無法開機的境況下,博納影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約有793萬。相比于一眾虧損同行來說,博納影業已經是“優等生”。
要知道,在2017年,博納影業第一次在國內提交招股說明書的時候,它被認為是業務單一的,就是圍繞電影產業的上下游的,但沒想到,在整個行業進入低谷的時候,專注反而讓它少了很多麻煩,在招股說明書中寫道,博納影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由投資、發行、院線、影院四塊構成。“是行業內少數完成電影全產業鏈布局的影視行業領軍企業,實現了產業鏈條的閉環且相互協同發展,多項業務在行業中名列前茅。”
業績的優異表現,除了和沒有走所謂多元化之路之外,更和其抓住電影市場的內容變化趨勢有直接關系。
3
在2014年,電影《智取威虎山》之后,博納影業明確了“主旋律商業大片”的發展戰略。
在招股書中,博納影業表示:以《智取威虎山》為開端,公司開創了近年來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題材電影商業化的新篇章。之后從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到這兩年的《長津湖》系列,博納影業持續推出主旋律商業片,如《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烈火英雄》等,這些影片也成為近年票房表現最佳的國產電影。
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公司主投并上映的影片共計6部,累計實現票房收入119.17億元,其中票房超過10億元的影片4部,票房超過1億元的影片5部,尤其是長津湖系列,票房更是破百億。
此外,據說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參投并上映的影片共計14部,累計實現票房收入102.02億元,其中票房超過10億元的影片4部,票房超過1億元的影片6部。《我和我的祖國》在2019年度國產影片中票房排名第三,在中國影史上票房排名第十二;《飛馳人生》在2019年度國產影片中票房排名第六;《我和我的家鄉》在2020年度國產影片中票房排名第二;《我和我的父輩》在2021年度國產影片中票房排名第四。參投的動作喜劇影片《肥龍過江》于2020年春節期間在網絡視頻網站愛奇藝、騰訊視頻聯合播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博納影業在風控上也相當有水準。或許是意識到電影市場的不可測因素太多,博納影業主導的項目多數都是組團出品開發,動輒十數個出品方,可以充分分擔風險,不至于因為某個項目的開發不順影響整體的業績表現。
此外,和華誼兄弟等公司綁定明星略有差別,博納影業和幕后工作人員的合作更加深入。在招股書中提到,公司與眾多優秀的導演、監制、演員、編劇等行業核心人員建立并保持著長期的良好合作關系,并通過電影項目發展協議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彼此間的合作關系。如林超賢、梁鳳英合約期內將為公司提供五部影片的編劇、導演、監制及制片管理服務;爾冬升合約期內將為公司擔任四部院線電影的導演工作和十二部院線電影的監制工作;章子怡合約期內將為博納影業承擔一部電影的演員工作等。
總結來看,博納影業在過去10多年時間里,逐漸開創并走出了獨具特色的主旋律商業大片的開發之路,并且因為專注電影沒有受到行業很多負面的牽連,成為近年來國內表現最好的電影公司之一。
4
還有一些聲音,將博納影業回歸A股和檸萌影業赴港上市,放在一起,認為國內資本市場已經開始擁抱“影視概念股”——這就有一些過度解讀了。
電影市場和電視劇市場,不能放在一起比較,一個是tob,一個是toc。電視劇公司更多的還是依賴平臺的采購,而電影市場則是一張一張門票堆積的。事實上,這些年雖然電影公司很難敲開資本市場的大門,但以劇為主的公司仍然可以選擇在港股掛牌交易——不過從業績和財報上來看,劇集為主的公司的表現其實也很受大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更受制于互聯網視頻平臺。
于冬曾經說過“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給BAT打工”,事后雖然也解釋說,在于擔心BAT如果迅速將國內的創作力量(導演、編劇、演員)進行整合和收編,傳統電影公司將陷入一個無法自處的境地。但從目前來看,互聯網其實是可以和電影公司共同發展的,從投資發行出品等,是有可能實現共贏的,所以在博納影業的投資者名單中,也不乏互聯網巨頭的身影。
當然,即便成功登陸A股,博納影業以及中國電影并非就此一掃陰霾。
比如,博納影業的未來布局,其實就有一些風險。在招股說明書中,博納影業提到此次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投資博納電影和博納電影院兩個項目,繼續發力電影業務。
只是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院線的建設可能有很多不可測因素。2022年以來,疫情仍然在不少城市反復,很多影院的經營都遇到極大的挑戰,以萬達為例,就非常受影響,根據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預計歸母凈虧損5.2億元到6億元之間,而上年同期盈利6.39億元。
根據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匯集了春節、清明、五一等多個小長假,但觀影需求相比疫情之前明顯降低,整體票房仍不樂觀,2022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約172億元,僅有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一半左右。而且,北京、上海兩大票倉影院至今仍未全部恢復營業。
這對專注于電影產業的博納而言,未來能否保持住增長曲線,除了保持影片開發的數量和品質之外,也更“看天吃飯”。
小結:
老帶頭大哥華誼兄弟迷失之際,博納很可能成為電影行業在資本市場的新一哥,有望一掃影視傳媒股的頹勢,或許可以讓市場和股民在中國電影回歸正常發展軌跡的時候分得一杯羹。這也是外界對于博納影業的期待之一。
就在博納影業被批上市的同時,中國電影在暑期檔也迎來好消息。7月29日,《獨行月球》正式上線,僅僅一個周末就狂攬10億元票房,有分析認為,其票房有可能沖擊40億大關——雖然并非博納影業開發的影片,但爆款影片的出現,肯定會給這個8月就要掛牌交易的博納影業帶來好消息,市值和股價有望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