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徐寧
中國造船業將邁入“雙郵輪”建造時代。
8月8日,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下稱外高橋造船)正式開工建造。
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合同于去年4月正式生效,按計劃該船將于2025年12月底交付。
外高橋造船副總經理、大型郵輪項目總建造師周琦向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工,標志著中國船舶工業已初步掌握大型郵輪設計建造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大型郵輪實現批量化、系列化建造將指日可待。
“不是簡單的復制”
與首制船相同的是,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在船上配置了高達16層的龐大上層建筑生活娛樂區域,設有大型演藝中心、大型餐廳、特色餐館等,建成后將是一座“移動的海上休閑城市”。
“但第二艘郵輪不是對第一艘郵輪簡單的復制。”周琦表示。
他介紹道,今日開工的第二艘國產郵輪H1509,船體總長達341米,型寬37.2米,總噸位約14.2萬,設計吃水8.17米,最大航速22.7海里/小時,擁有客房2144間。
相較于首艘國產郵輪H1508,第二艘國產郵輪總噸位增加了0.67萬噸,總長加長了17.4米,客房數量增加了19間。
在外觀上,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也做了一些修改,其頂部的煙囪造型從首制船的“丸子頭”改為“大背頭”。

此外,第二艘國產郵輪還新增了兩套脫硫塔和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系統,這使得該船較首制船更為綠色環保。
目前第二艘國產郵輪詳細設計已完成約40%。與首制郵輪相比,第二艘國產郵輪的設計建造周期壓縮了整整6個月。這得益于外高橋造船在首制船建造上積累的對外合作和自主創新等經驗。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外高橋造船成立于1999年,主要經營范圍包括民用船舶、海洋工程、船用配套等領域。
2019年10月,外高橋造船宣布切割第一塊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鋼板,標志著國產大型郵輪進入實質性建造階段。
作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大型郵輪的零部件數量遠超高鐵、大飛機等重大項目,建造物量巨大、建造周期長,工藝要求高。
因此,大型郵輪與航母、液化天然氣(LNG)船一起被譽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作為設計建造難度最高的船型之一,大型郵輪也是中國目前唯一沒有攻克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產品。
2018年,原中船工業集團與全球最大的郵輪公司美國嘉年華集團、全球最大的郵輪建造公司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正式簽訂了“2+4艘” Vista級13.55萬噸大型郵輪建造合同,計劃在中國訂購并運營大型郵輪。
中船工業集團此后與中船重工集團實施聯合重組,兩者整體劃入新設立的中國船舶集團。
去年10月,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實現全船貫通,總建造進度完成近半。今年5月底,該郵輪項目建造進度超60%,技術狀態已固化,物資采購基本結束。按計劃,首制大型郵輪預計將于明年下半年正式交付。

2030年國產郵輪本土化率達到80%
據外高橋造船透露,為了實施和推進國產大型郵輪工程,船廠跨行業、跨地區尋源吸納超過500家全球供應商,尤其是在郵輪特有的內裝領域,和來自美國、意大利的54家服務商建立合作。
中國船舶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楊金成在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工儀式上表示,截至目前,首艘國產郵輪內裝工程已全面展開,總體建設完工率接近80%。
楊金成指出,設計建造大型郵輪、發展郵輪產業是中國建設造船強國的重要標志。
他認為,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建設的開工,將進一步推動國內郵輪自主建造、郵輪產業地快速發展。
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中船郵輪)董事長楊國兵也表示,大型郵輪作為中國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建設的開工建設,將助力中國郵輪構建本土化供應鏈能力、打造郵輪生態體系。
中船郵輪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發展郵輪產業的唯一平臺企業和總體責任單位,它承擔了包括國產大型郵輪的研發設計、郵輪運營以及供應鏈建設在內的三項任務。
據中船郵輪此前披露,按計劃,到2023年該公司將完成郵輪供應鏈的建設方案,部分國際郵輪供應鏈產品實現本土化,首制國產郵輪配套的本土化率應達到30%。
到2025年,國產郵輪配套本土化率將達到一半;到2030年,國產郵輪本土化率目標將達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