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資本論 肉松
最近,一些新鮮血液正在涌進綜藝市場。
上個月,“0713團綜”《快樂再出發》上線芒果TV,播出兩周不到,豆瓣開分9.5,成為今年繼《歡迎來到蘑菇屋》之后的又一高分國產綜藝。
站在行業視角上,它們還有兩點更值得注意的共性,同為低成本制作,且均采用了會員專享的播出方式。就在今年年初,騰訊視頻推出了僅VIP可看的分賬綜藝《閃亮的日子》。
這些節目似乎都在釋放一個信號:綜藝制作端和平臺正在看向C端付費市場。
事實上,早有觀眾發現,如果不是VIP,已經很難看到完整的綜藝內容了。除了這類獨立的輕體量節目,另一類典型是出現于幾年前、頭部綜藝必備的“加更”,在正片之外,見縫插針地填補了一周的追綜日歷。
而這些形式越來越豐富的“加更”,無一例外地屬于會員專享內容。很顯然,它們也不單單是內容、運營層面內卷的產物,看似在無形中增加從業者的工作量,目的同樣在于吸引付費用戶。
由此可見,在超點路被堵死的當下,大小綜藝都以不同方式“盯”上了VIP。
據了解,綜藝確實存在值得挖掘的會員拉新空間,《半熟戀人》《毛雪汪》的會員收入都已經覆蓋制作成本,《披荊斬棘的哥哥》《再見愛人》《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在拉新上均有不俗表現,喜劇類綜N代節目的會員增長率也比上一季高出一倍不止。
那么具體說來,誰在試圖“撬動”付費用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此趨勢下,綜藝又將走向何處。帶著這些疑問,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與從業者們聊了聊。
頭部搞加更、小而美盛行,綜藝“盯”上VIP?
打開任意數據平臺的綜藝榜單,都能看到近半年的一個明顯趨勢,按照體量劃分,以往所謂的中腰部節目越發少見,更多的節目開始往兩個極端上走。
一類即為典型的頭部綜藝,從《乘風破浪》《萌探探探案2》《開始推理吧》到《五十公里桃花塢2》,無論是音樂、推理,還是戶外游戲、社交觀察,各類型節目中都聚集著大量的明星嘉賓。還有一類以《毛雪汪》《閃亮的日子》《快樂再出發》為代表的小而美綜藝在“夾縫中求生存”,其內容和體量都更為輕盈。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節目呈現出發力付費市場的共性。
其中,前者主要體現在形式越來越復雜的加更。與劇集不同,綜藝加更并非增加更新頻率,而是上線更多內容,這些內容往往是時長在20分鐘到1小時不等、圍繞正片展開的各種策劃,更新周期覆蓋一周的3到4天。
???????
縱觀各平臺綜藝,這類加更已經是常規操作,相對來說,芒果TV和騰訊視頻在形式上要更為豐富多樣。
觀眾想完整地看一檔綜藝、跟上大家放大鏡式追綜的節奏,只看正片是不夠的,尤其是一些細節性內容——有的人在職場綜藝里嗑CP,看戀綜時有自己偏愛的嘉賓或CP,相比推理或競技更喜歡明星們的日常互動。
由此,觀眾就某節目的細節展開討論時,在評論區詢問出處,得到的答案大概率是加更。很多人會說“這不比正片有意思多了”“一定要看加更版”,而一般來講,正片只是會員搶先看,加更則屬于會員專享。換句話說,要想看到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精髓的加更,必須成為付費用戶。
相比之下,小而美綜藝的發力更為直接。這些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不乏新玩法:年番、日更、分賬,以及以售后和預熱為目的的各類衍生。比如,《心動的信號第五季》出現在騰訊視頻的8月綜藝片單里,而上周五,其售后衍生《她的心動周末》已經提前一步上線。
包括它在內,這類節目在播出環節多選擇會員專享的形式。與加更一樣,其底層邏輯在于用這些內容充分體現會員特權,以此開拓付費市場、加速會員拉新。從業者告訴小娛,在平臺降本增效、招商成為難題的當下,這已經是一種行業趨勢。
另外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細節是,節目留給普通普通用戶的時間變短了,收官后很快會轉為會員可看。
去年、甚至今年上半年播出的節目中,大部分的先導片或第一集為免費,其余內容則僅是VIP可見。比如,《令人心動的offer3》《脫口秀大會4》《怦然心動20歲》《一年一度喜劇大賽》《90婚介所》《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其中距離開播時間較短的僅為4-5個月,更別提播出更早的節目。
據了解,這個觀看權限轉變的時間節點是由平臺決定的,而從業者猜測是在完成客戶的播放量kpi后,目的同樣是豐富供會員可看的內容庫,以及促進拉新、增加收入。
制作端、平臺紛紛試水,為什么要靠會員“救”綜藝?
從各種形式的加更到花樣百出的小而美綜藝,會員專享內容的出現有跡可循,受到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
綜藝加更并非新事物。正在播出的《向往的生活6》,除了正片,還包括慢直播、plus版和老友記,而事實上,早在2017年的第一季播出時,節目就推出了加更版——按照“未播花絮”規格制作的《向往的生活老友記》,當時還沒來得及加唱詞和調色,在節目播出的1月到4月同步更新。
據大千影業CEO趙林林回憶,做這個版本最早是平臺會員部提出來的想法,因為對很多觀眾來說,會員正片搶先看的權益吸引力有限,只要等上幾小時或者一天就可以免費看,有很多人愿意等,特殊版本不僅能最大化利用素材,還能更大程度地吸引用戶。類似操作很快得到普及,而加更的內容不再局限于花絮,在形式上也越來越豐富。
某平臺從業者告訴小娛,在各品類內容中,會員拉新效果最好的是劇集和動漫,從這個角度來看,綜藝受眾中還存在值得挖掘的拉新空間。
基于這種邏輯和趨勢,也有不少觀眾意識到一個變化,加更在某種程度上比正片要更加值得一看。比如戀綜,部分熱門CP發糖、情感轉折的關鍵時刻,都出現在加更版中。
由此也讓觀眾疑問,為了吸引用戶開通會員觀看,亮點內容是否會刻意向加更傾斜。趙林林告訴小娛,正片導演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對平臺來說,一檔加更帶來的會員收入不至于讓節目組犧牲正片的可看性,保主節目的基本盤才是最重要的。
但也有從業者認為,從邏輯上來講,這種情況其實是存在的。
在綜藝營銷七寶看來,以會員拉新為目的只是加更的原因之一,此外還有市場競爭。相較劇集,綜藝周播的頻次較低,而每周各平臺都有不同類型的節目在播,僅靠正片其實是很難維持熱度的,有了加更就可以將一周排滿,盡可能得縮短觀眾等更新的時間,也能起到一種提醒作用。
縱觀近幾年的綜藝市場,將這件事做到極致的是《創造營》《青春有你》這類選秀節目,以去年的《創造營2021》為例,除了正片,還包括練習室日記、宿舍日記、副本直播、大量短視頻花絮以及衍生節目《營人進入異次元會變成笨蛋嗎》。
選秀節目格外注重加更還有另一層意義,即增加選手熱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正片上線間隙釋出偏日常向內容、與觀眾產生互動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反過來看,觀眾需求也是考量因素,趙林林提到,制作端之所以能收到這種需求,說明一定有觀眾看。尤其是聚集大量藝人的S級節目,對粉絲來說,只看兩個小時的正片是不過癮的,因為正片要保證主題明確、內容平衡,但藝人之間的日常互動也是看點,這時候就只能“加更見”了。
那么倒推至制作層面,也相當于越來越卷了。從策劃到后期階段,這些內容和形式都逐漸豐富的加更都是與正片分開、由專門的團隊負責的。對制作端來說意味著雙倍的工作量,以后期為例,“比如以前剪正片要20個人,現在的花絮、加更等各種小片加在一起,都會由單獨的組來剪,大概需要10個人。”
而大家都提到,在要求越來越多的基礎上,上升的人力成本分攤到收入時又是不成正比的。
此外,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小而美綜藝,并開始采用分賬、會員專享形式,本質上也與當下的行業環境有關。
小娛曾專門探討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品牌主不再輕易贊助、平臺實行降本增效,導致項目夭折、頭部綜藝數量下降,但從運營的角度來講,平臺仍然需要穩定的上新量,輕體量的節目就能夠形成一種補充,給觀眾帶來一定的新鮮感。同時,這也有效應對了短視頻平臺入局綜藝領域的變化。
對制作端來說,與其推進命運掌握在品牌、平臺手里的大項目,轉向小而美,用分賬或會員收入覆蓋制作費、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再者,相比于選角需求集中的頭部綜藝,這類節目能在全行業降本增效的當下,為“沒活干”的中腰部藝人創造工作機會。
打通付費市場,綜藝路在何方?
當綜藝“盯”上VIP,未來的探索方向是什么?
在從業者們看來,首先要認清一點,從依賴廣告招商到拓展付費用戶,商業模式的變化意味著另一種卷即將開啟——倒逼制作端輸出好內容。
《喜歡你我也是》的制片人兔子告訴小娛,“以前靠招商的時候,勢必有創作者存在僥幸心理,覺得反正已經搞定品牌主了,某期節目水一點或怎樣都無所謂,但現在不行了,內容好壞反映在播放量上,包括口碑,都和收入息息相關。”同時,趙林林認為,好內容更容易產生長尾效應,也就更有助于在付費市場掀起水花。
基于這點共識,制作輕體量節目正在形成趨勢,制作端和平臺同為這種趨勢的推動者。
在選題上,制作端的開發思路多集中于以下兩種。一是從頭開始做原創IP,大千影業的《閃亮的日子》《快樂再出發》以及海西傳媒的《少年出游記》都屬于這個范疇。
二是基于固有IP做衍生綜藝,這也是市面上更為常見的做法。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這類節目的選題意義和播出節點也有所不同。
比如,集合了不同戀綜三對CP《愛情這件小事》、在節目收官后上線并追綜嘉賓后續的《入職后的我們》,都屬于售后綜藝;《密室大逃脫》《登錄圓魚洲》的衍生節目《密室大逃脫大神版》《少年圓魚洲》,以明星嘉賓外的另一組玩家作為主角,與原生節目同期上線,給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卡在《向往的生活6》上線前播出并收官的《歡迎來到蘑菇屋》,則是為了預熱。根據路透,《五十公里桃花塢》也正在開發一檔名為《桃花塢開放中》的衍生綜藝。
做衍生的優勢很明顯,有原生節目積累下的觀眾基礎,能夠最大程度實現IP價值。在操作上也有降本增效的空間,比如《歡迎來到蘑菇屋》《桃花塢開放中》,都可以用現成的錄制場地。
兔子的團隊也在籌備采用分賬模式的衍生綜藝,將由《喜歡你我也是》前三季的部分素人參與,盡管沒有藝人,但素人也因此前的戀綜有一定的流量基礎。按照目前的策劃,其成本只需要原來的六分之一,周期也能控制在更短的時間之內。
她解釋,其實戀綜的制作成本和難度都不低,真人秀包括外景和內景兩部分,100多個攝像頭、24小時監控,素材量極大,甚至超過《極限挑戰》這樣的戶外真人秀,而且在剪輯時需要考慮整季的故事線,剪完之后才能錄觀察室部分,因為這部分有藝人參與,所以又涉及藝人成本。
相比之下,衍生綜藝無疑屬于高性價比產品。而與過去不同的是,這類節目借助原生IP影響力的同時,在策劃方面具有越來越強的獨立性,并不是直接復制原生IP的節目模式。兔子在籌備戀綜衍生不再圍繞戀愛主題,只是啟用了當初的嘉賓。《披荊斬棘的哥哥》的兩檔衍生也是典型案例,《我們的滾燙人生》是職業體驗,《大灣仔的夜》則屬于經營類。
縱觀近期市面上的節目,其依托平臺基本集中在芒果TV和騰訊視頻,據從業者們分享,其它平臺也都在進行相關的探索和嘗試。其中,騰訊視頻和愛奇藝都建立了較為明確的綜藝分賬規則。
上圖為騰訊視頻;下圖為愛奇藝
從商業回報的角度來講,距離綜藝走通C端付費模式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
上線兩周后,《快樂再出發》豆瓣開分9.5分,隨著其口碑發酵,打分人數從原來的1萬多迅速突破11萬,評分上漲至9.6。這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前文提到的共識,但很現實的一點是,收入和口碑并不成正比,在各承擔一半費用的情況下,制作端和平臺都未實現盈利,獨家冠名所覆蓋的制作成本相對有限。率先嘗試分賬模式的《閃亮的日子》還處于虧損狀態,與部分品牌建立了聯系,兔子的節目也未完全放棄招商,但兩者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其實有不少節目的會員拉新數據較為可觀,比如,騰訊視頻的《半熟戀人》《毛雪汪》、芒果TV的《披荊斬棘的哥哥》《再見愛人》以及愛奇藝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等,其中,前兩檔的會員收入都已經覆蓋制作成本。此外,部分綜N代的新一季節目也有比以往更高的會員增長率。不過據了解,平臺針對內部工作室項目和外部合作方的項目,在會員拉新的計算方式上采用的是不同方式。
很顯然,無論做會員專享還是走分賬,綜藝只能一邊拓展付費市場,一邊依賴招商,而品牌側的態度又謹慎且矛盾。當綜藝面向會員時,意味著直接聚集了一批更有購買力的群體,但如果不愿意冒險,廣告主仍更重視曝光量、嘉賓量級,優先選擇頭部綜藝。
但整體而言,付費市場之于綜藝無疑是條可走之路,相比一次性播完的劇集,采用季播模式的綜藝更容易為用戶建立對平臺氣質調性的認知,對品牌來說也是一樣,因而有助于反哺招商。在品牌主謹慎決策、平臺實行降本增效的情況下,市場也需要新玩法的出現,只是在真正擊中用戶之前,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