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程意
在壽險行業整體業績承壓之下,作為中小險企的海保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保人壽”)也難逃虧損。在2022年上半年,凈虧損額達3977.22萬元,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12億元。
與此同時,受償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影響,海保人壽的償付能力亦出現下滑。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67.81%,較年初下滑10.08個百分點;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67.89%,較年初下滑10個百分點。
據《每日財報》了解,海保人壽成立至今不到5年,在2021年其首次實現盈利,打破了壽險“七虧八盈”的慣例。而至于今年再度陷入虧損,一方面是資本市場行情不樂觀,另一方面其業務轉型尚需大量資金投入,對于發展初期的海保人壽來說壓力巨大。
情理之中的虧損
當下這個節點,各家險企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已相繼出爐,在壽險行業,仍有超半數以上的險企出現虧損。
海保人壽在今年上半年就虧損3977.22萬元,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62.87%。而在去年,海保人壽才剛實現其成立以后的首次盈利。
據《每日財報》了解,海保人壽于2017年1月獲批籌建后,在2018年5月才正式開業。在2018-2020年間持續虧損,累計凈虧損額達2.72億元。直至2021年,其才實現首次盈利,實現凈利潤914.51萬元。
但海保人壽作為首家在海南籌建開業的保險法人機構,公司又尚處于發展初期,還未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所以其虧損也在意料之中。
至于今年海保人壽再次陷入虧損,一方面是公司業務轉型之下,資金投入增加。今年受疫情多點暴發、代理人規模縮減等因素影響,壽險行業普遍受到較大沖擊,客戶需求變化導致保險消費趨于謹慎,新單銷售持續承壓。在此背景下,海保人壽順應市場需求,也采取了積極主動的措施調整自身產品結構及營銷渠道。
另一方面是資本市場的波動,所導致的收益下滑。眾所周知,今年資本市場持續低迷,這無疑對壽險公司的投資端造成沉重的打擊。在今年一季度,受當期股市下跌影響,多家壽險公司投資收益出現下滑,盡管在二季度資本市場有所回暖,仍未能遏制壽險公司凈利潤下滑的確實。
獲批發債10億
在業績虧損的同時,海保人壽的償付能力也出現明顯下滑。
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海保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67.8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67.89%。與2022年一季度末相比,海保人壽的償付能力雖有小幅提升,但與2021年四季度末相比仍有所下滑。且在2022年一季度,海保人壽的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已從2021年四季度的A類降為BB類。
海保人壽對此表示,這主要受償付能力新規下壽險風險最低資本要求增加的影響,疊加保險業務、投資業務的經營情況變化所致。
行業范圍內,其實自今年年初,償二代二期工程落地以后,多家險企償付能力都告急,補充資本的需求顯著提升。像太平人壽、人保健康、工銀安盛、招商仁和、國聯人壽、建信人壽等險企均已獲批發債。
在前不久,海南銀保監局同意海保人壽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10億元。對此,海保人壽也表示此次發債所獲資金將用于支持業務發展,探索“康養醫保”深度融合并加快全國布局。
據《每日財報》了解,海保人壽成立至今雖然已近5年,但其僅在省內設立了3家分支機構,業務投放規模有限,不利于公司業績的增長,所以其當務之急就是增設分支機構、加快全國布局。
而其所提到的“康養醫保”,也是看重了康養產業所帶來的發展契機。隨著“十四五”規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頂層規劃設計進一步明確,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愈發受到重視,康養產業將迎來井噴式發展。
面對萬億康養產業所帶來的誘惑,不少投資者紛紛涌入,其中不乏跨界企業。在金融領域,一些機構也早有布局,且壽險公司是康養領域集中度較高的產業之一。在前不久,人保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中國健康養老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康養業務合作協議,未來將共同打造中國人保與中國康養的養老服務運營和服務標準。
隨著越來越多機構的布局,康養產業的競爭也會愈發激烈,目前海保人壽所提出的“康養醫保”概念雖較為新穎,但如何落地、何時落地還存在著未知數。
海保人壽逐漸“海馬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發債獲批之前,海保人壽剛剛完成了其成立以來的首次股權變動。
據悉,在今年6月8日,舜元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舜元建設”)將持有的海保人壽1.8億股股份轉讓給海馬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馬集團”)。
此次股權轉讓完成后,舜元建設將退出海保人壽股東行列,而受讓方海馬集團將持有海保人壽4.8億股股份,占海保人壽總股本的32%,成為海保人壽第一大股東。海思科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思科”)和易聯眾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聯眾”)分別持股20%,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在此之前,海保人壽的股權結構相對均衡,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海馬集團、海思科、易聯眾分別持股20%。而現在,則由海馬集團一家獨大。雖然海保人壽表示公司無實控人,但從其股權結構及高管人員來看,海馬集團早已掌控著海保人壽。
像在今年3月,海南銀保監局核準了趙樹華擔任海保人壽董事長的任職資格。據《每日財報》了解,趙樹華正式來自海馬集團旗下公司,主要擔任海馬財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馬財務”)董事長、海馬(深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歷任海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所以可以說,現在海馬集團對于海保人壽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海馬集團之所以有意將海保人壽收入麾下,自然也是為擴展其自身的金融業務版圖。據悉,海馬集團現已創立海馬財務、海南海田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深圳海馬第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且持有海南銀行12%的股份。
除此之外,海馬集團還在汽車與房地產行業有所布局,可以與海保人壽形成聯合營銷,不僅可以提升自身業務的增值服務,還可以為海保人壽挖掘潛在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