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胖部
編輯|樸芳
分賬,正在成為當下越來越重要的行業關鍵詞。
2020年《人間煙火花小廚》分賬票房破億,讓行業看到了分賬劇能賺錢;去年各平臺紛紛發力重新推出分賬新規,嘗試多種分配方式并行;今年的降本增效期,分賬劇則為平臺完善內容供應鏈、頭部以下公司生存發展,找到了一條重要出路。
一方面,雖然沒有再現破億紀錄,但出圈的頭部劇集可謂遍地開花,上半年就有《一閃一閃亮星星》《我是趙甲第》等9部劇有效播放過億,其中《一閃一閃亮星星》分賬收益9600萬,《我是趙甲第》收官入賬7075萬,《拆·案》系列熱播期分賬6000萬。
云合數據《2022H1連續劇網播表現及用戶分析報告》顯示,2022上半年上新分賬劇33部,有效播放量25億,同比增加38%。
另一方面,平臺側不斷提升分賬劇的戰略位置。近期愛奇藝宣布將甜寵賽道逐漸交給分賬劇行業,并把已經儲備的優質IP分享給分賬劇制作方做內容共創。
過去一年里,主要平臺的分賬模式在不斷加強“To C”屬性。多家平臺的分賬劇新規都把會員點擊分賬轉變為會員觀看時長分賬,同時增設激勵基金和補貼;優酷還首先推出分賬劇“播后定級”模式。
現在把一整條賽道交給分賬劇,不但代表著制片方獲得更多空間和破圈可能性,更表明平臺進一步提升了分賬劇的戰略高度,扶持姿態更加明顯。
在這背后,作為主要視頻平臺里首先喊出“盈虧平衡”、并在第一季度實現盈利的愛奇藝,表現出通過給分賬劇“加擔子”,進一步進行平臺戰略收縮的意圖。分賬劇因此有了更多可能性;而這是否意味著新一輪野蠻生長時代,仍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降本增效期,平臺+制片方的“分賬”剛需
云合數據顯示,2021全年上新分賬劇中,女性用戶占比65%,其中29歲以下用戶占比55%,高出連續劇10個百分點,年輕女性已經成為分賬劇的消費主力。
單從這個數據看,將甜寵賽道交給分賬劇無疑是相得益彰。但反過來看,形成目前的用戶畫像,一個主要原因是此前的分賬劇賽道上,甜寵系本就占據極高比例。目前各平臺排名靠前的分賬劇大部分都是甜寵題材,或至少包含甜寵元素。
這種選擇也不難理解。從市場角度看,甜寵劇雖然已經被認為同質化嚴重、產量過剩、爛劇頻出,但這條被認為市場鈍感越來越強的賽道,卻仍然保持著較高的爆款產出率。
以上半年貓眼網絡劇熱度榜TOP10為例,仍然有《余生,請多指教》《祝卿好》《良辰好景知幾何》《不會戀愛的我們》四部甜寵劇。包括近期上線的《蒼蘭訣》,在仙俠外殼下講的也是一個甜寵故事,穩定在主要熱度榜前二。
而從行業角度看,甜寵劇也是一門“豐儉由人”的好生意,成本投入、制作難度都有較大的彈性。這就為頭部以下公司甚至新制片方提供了一個低投入、高回報的機會。
頭部陣容加古裝仙俠特效可以拍,小咖位俊男靚女加都市實景也可以拍,成本要求因劇而異,更不乏小成本撬動大收視的“黑馬”傳說,只要喂糖合理、人設討喜,從《微微一笑很傾城》到《親愛的,熱愛的》都可以成就爆款,也讓楊洋、李現、楊紫等收獲不低的熱度。
目前平臺正在進一步加碼S級或A+級頭部項目,以確保上線劇集表現穩定。這也決定了其自制的甜寵類劇集也都會采取高舉高打的策略。
比如今年已公開的片單里,騰訊視頻的“怦然心動,愛戀青春”板塊有楊冪、許凱主演的《愛的二八定律》、陳偉霆和章若楠的《照亮你》等18部劇集;愛奇藝有任嘉倫、李沁主演的《請君》,以及“戀戀劇場”楊穎和賴冠霖的《愛情應該有的樣子》、胡一天和陳鈺琪的《超時空羅曼史》等五部劇。
但需要看到,這種高舉高打在甜寵賽道也需要考慮性價比問題。相比現實題材、仙俠劇和去年以來平臺發力的科幻,甜寵劇賽道對服化道或特效的需求相對不高,反而是劇本和人設出彩的劇集,比上述品類更容易出現黑馬。
愛奇藝選擇將這條賽道交給分賬劇,或許就有這方面考量。從投資回報比的角度,轉化為視覺更能讓觀眾感受到品質的升級;相反劇本創作的質量卻必須尊重創作規律,不確定性因素也更多。
而甜寵劇這塊平臺流量的基本盤,仍然是長視頻很難割舍的。分賬劇賽道在這時,發揮了一種“收納箱”功能。
對于平臺方來說,甜寵劇在其垂類細分市場的發展相對飽和,進一步拉新的空間不大;短時間內,在下一輪行業生產效率發展質變之前,平臺也很難對此類內容實現整體質量提升。
那么,將其放在分賬劇賽道,至少能夠起到維持現狀、保住基本盤的作用,反而通過放大分賬劇的話語權和綁定關系,有可能發揮主要制片方的能動性,打開平臺自制之外的更多創新點。
除了率先喊出盈虧平衡口號、戰略收縮意圖明顯的愛奇藝,其他平臺是否會采取類似的動作?
從目前騰訊視頻、優酷的布局來看,甜寵仍然是自制的一個主要方向,這也與平臺不同的發力策略相關。但可以肯定的是,進一步釋放分賬劇的活力,打開多種分配方式對制作端能動性的刺激,是各平臺的共同思路,而這將為分賬劇留出新的機會。
分賬劇“收納箱”還能放什么?
在宣布甜寵賽道交給分賬劇之后,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曾表示:“讓出甜寵賽道這一策略成功實施后,愛奇藝不排除給分賬劇增加更多的獨享內容賽道。”
相較于傳統分配方式下平臺與制作方“B to B”的合作模式,讓制作方直接面對C端的分賬劇,代表著平臺開始推動一種階梯化合作,為頭部以下的公司和項目提供一種需要承擔更高風險的方案。
而近兩年全行業性的降本增效,讓眾多頭部以下公司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分賬劇反而表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態勢,原因就在于這些公司逐漸改變了將內容賣給平臺、旱澇保收的心態,在平臺表現出明確扶持態度的情況下,進入這片預先設定的藍海。
行業由此出現了一些動態。首先是分賬劇玩家從此前以網大出品公司為主,轉向更多專業制作方甚至頭部公司下場的新局面。
其次是開始改變此前整體以甜寵為主的類型分布,優酷《我叫趙甲第》作為一部男頻IP改編劇,收獲了總計超7000萬的分賬金額,也代表著分賬劇正在觸達更廣泛人群。
分賬劇行業的制作能力和內容類型,都在實現進一步躍遷。這是愛奇藝肯將甜寵賽道托付的重要背景。而這一動作也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即“To C”的分賬劇與“To B”的自制、定制劇進行類型化切割。
如前文所言,甜寵劇與分賬賽道從早期開始就有著深刻的關聯性,但還是能看到分賬劇操作甜寵類型的能力和特點:一是制作量級相對輕,對特效、制作細節要求低;二是劇本在品質方面起主導作用;三是市場相對飽和,平臺自制發力性價比不高等。
從這些條件來說,很容易發現分賬劇其實很適合分眾內容的打造,這也是過去幾年長視頻領域比較火的概念,認為伴隨著市場的成熟,單一垂類市場也有讓劇集出圈的影響力和消費能力。隨著平臺側開始集中資源發力精品和頭部,這部分戰略或許會在分賬劇領域看到機會。
比如懸疑賽道,愛奇藝和優酷都分別打造了劇場,但在2020年幾部口碑爆款之后,2021年的“迷霧劇場”乏善可陳,優酷也缺乏具有絕對頭部表現的新作。
主要問題還是內容。包括職場劇和女性劇,這些相對垂直、主要需要打通目標圈層的劇集題材,如果全部由平臺推動自制,前期籌備和行業調研的體量都會更重,也需要為了照顧更多受眾需求加入各類情感線,從而影響核心受眾的觀感。在這些類型上,如果未來能出現專一類別的制片方,將形成更專業的行業制作生態。
當然目前來說,這些從內容創作規律出發的預期還有些理想化。伴隨著分賬劇領域的行業完善和平臺進一步扶持,短時間內還將表現出一定的野蠻生長態勢。
對于制片方來說,在沒有平臺整體調控的情況下,以觀眾喜好為導向的“To C”模式非常容易導向唯數據論和唯流量論;加之平臺沒有前期費用,宣推方面的服務也相對常規,尤其是前期聲量會比較有限,制片方如果有傳播意愿還需要增加支出,也會進一步放大成本焦慮。
正如很多行業進入早期紅利期一樣,分賬劇也難免存在片面滿足觀眾爽感的一些問題,甚至求奇、求怪,類型扎堆、同質化嚴重、制作倉促……類似的問題或許很難避免。
但從長期來看,一方面是在更成熟的市場環境下,未來賽道上跑出的頭部玩家會驗證內容本身的價值,形成行業內部疏導;另一方面,平臺對分賬劇的規劃管理能力和分寸,也需要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在行業的“理性”階段,這個自我梳理的過程應該會加快不少。
開放甜寵賽道或許只是個開始,建立兩種模式在類型、目標圈層和行業人士等各方面的互補和調配機制,是分賬模式在未來對行業的關鍵價值,也代表著對更多從業者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