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天財經 零露
手機產業的焦慮溢于言表,雷軍這幾天都要站出來用年度演講形式給自己和行業打個氣,大談過往如何度過至暗時刻。
雷軍的焦慮并非一家之言,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已現疲態。自初代 iPhone 顛覆手機生態至今,早期階段那種「日新月異」的技術迭代盛況一去不復返,消費疲軟,換機周期越拉越長,讓智能手機顯現出行業倦態,向上要增量的動作越發艱難。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5 月,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 1.08 億部,同比下降 27.1%,具體到各家手機大廠,更顯慘淡。2022 年 Q1,在出貨量排名前五的公司中,除榮耀外,市場份額全部呈現負增長,OPPO 市場份額下降 33.5%,vivo 下滑 35.1%,小米下滑 18.4%。一位小米代理商曾對數智前線表示,「即便是新品降價,也很難提振消費,今年 3 月底,小米 11 的售價直降 1500 元,市場也一點反應都沒有,激發不起購買的欲望。」
而今年(2022)下半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7 月 27 日,天風證券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發布最新的預測報告稱:「安卓手機目前仍處于最壞時期,即便品牌在 6-7 月砍單放緩與中國 6 月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 9%,也很難回暖?!勾饲八€透露,在上游,安卓手機廠商依然在砍單,目前中國各大安卓手機品牌 2022 年出貨計劃削減近 20%。IDC 研究經理王希同樣表達了悲觀態度,「若沒有額外正向刺激因素的出現,2022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容量或將跌破 3 億臺大關。」
當手機從「消費品」變成「耐用品」,年輕人不再有「換機焦慮」,手機廠商的中年危機卻在所難免。
01 躲不掉的產業老化問題
推動過去 50 年繁榮的摩爾定律即將到達臨界點。
該定律是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對信息技術進步速度的預測,即「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 18-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谷缃?,距離首次搭載 5nm 芯片的 iPhone12 發布已經近 20 個月,下一個制程的實用性量產還沒有消息,但晶體管尺寸已經接近物理極限。
一個硅原子的寬度只有 0.2 nm,而 2nm 芯片的柵極長度只能安放大約 10 個硅原子,這使得控制電子流動變得越來越困難,底層原子結構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電流通過晶體管。在不更換基材的條件下,晶體管正在接近我們所能制造的尺寸極限。
芯片決定了一款手機的下限,對于智能手機而言,性能代表實力,極限將至,手機實力增長陷入困境。有消息稱,下一代 iPhone14 基礎款的芯片,將沿用上一代的制程技術,蘋果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廠商。從未來技術發展的角度,我們一直在構建和改進硅芯片的方式即將面臨最后一次迭代,而市場上,由技術革新帶來的驚喜感也正越來越低。
比如今年你仍然能見到搭載 7nm 驍龍 870 芯片的手機銷量不減,去年 2 月上市的 redmi K40 在今年 618 銷量排名第二,OPPO Reno 6Pro+ 依舊被稱為真香手機,市場對于手機芯片采用 7nm 還是 5nm 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敏感。華為 mate40 上市近 2 年,到今天加價 500 還買不到,前兩年的旗艦款手機重新定價后,放在今天依然能打,「戀舊」情結,讓智能手機對產品競爭力愈發感到迷茫。
硬件性能提升不明顯確實是產品競爭力下降的一個原因,以 2021 年初驍龍 870 為例,和如今驍龍 8Gen1 通過跑分測試對比,驍龍 870 在 CPU/GPU 性能跑分為 3475 和 100、驍龍 8Gen1 為 3850 和 176,相差無幾。
受限于制程工藝,驍龍 870 在功耗控制上還要更好一點,高通驍龍 870 極限功耗為 5.7w,驍龍 8Gen1 的極限功耗則是 8.5W。也就是說在游戲等一些連續輸出高性能的場景中,搭載驍龍 8Gen1 的手機初期體驗會流暢,而隨著連續使用時間增加,高功耗帶來的高熱量,會使得手機越來越燙,同時芯片會主動降頻避免過熱,反而導致流暢度下降。除此之外,2K、120Hz 全面屏、UFS3.0 的存儲技術、拍照像素、照片素質與廣角、長焦鏡頭等硬件,也沒有太大提升。
如果從接打電話、收發微信、拍照、瀏覽 app 等基本功能來看,手機硬件性能確實已經達到了極高水準。就拿一部 2099 起的紅米 note11Tpro+ 來說,已經可以擁有 5nm 芯片天璣 8100、144Hz 刷新率屏幕、5080mAh 電池、120W 快充、6400 萬像素這樣的配置,玩王者榮耀、吃雞等游戲也綽綽有余。隨著國產手機的質量提升,像華為 Mate 40 系列、榮耀 30pro,這些前年發布的旗艦機型,用到現在也不會覺得性能跟不上,如果不是發燒友或游戲黨,購買手機只為日常使用,一些功能體驗感上的提升確實很難被我們注意到,也就沒有換機剛需。
就算是銷量領先的蘋果,也給人「老生常談」的感覺。iPhone14 的「諜照」看了不少,但心動的信號不多。據業內網站 MacRumors 爆料,iPhone 14 保留了 13 系列上的劉海屏方案,同時搭載了 13 系列同款 A15 芯片。重點升級的 Pro 版本,有 ProMotion 屏幕,形態是類似感嘆號造型的雙打孔屏,支持最低 1Hz 刷新率。但無論是屏幕的變化還是續航是否會進一步提升,都很難說是質的飛躍。
因此「逆向換代」的現象越來越明顯,眾多網友紛紛表示,「好期待 iPhone14 啊,這樣我就可以買 13 了」。買前代產品既不會有很強的「掉隊」感,也不會明顯感覺性能不夠用,購買有可能降價的前代機型,怎么看都是更劃算的選擇。
手機產業終于把自己卷進了死胡同。
02 攀向高價市場的困境
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在年初報告中指出,2021 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增速 7%,其中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占比達到歷史新高的 27%,高端機更能刺激消費者換機。
市場不會等待,6 月,Counterpoint 公布了 2022 年 Q1 全球高端智能手機銷量榜:由于眾所周知的因素,華為的市場份額從 9% 降至 3%,Apple 市場份額從 57% 提升至 62%。這是蘋果連續第二個季度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占據 60% 以上份額,同時也是 5 年來取得的最高市場份額。
目前的數據顯示,華為失去的市場,其它國產品牌并沒有吃下去,這真是一個令人悲傷的事實。
我們甚至可以從雷軍畫風大變的演講中,感受到這種悲傷。要知道,前年雷軍講是充滿熱血「一往無前」,去年則是「我的夢想」,到了今年變成了「穿越低谷的人生感悟」。這讓我們很難不去聯想,他的「低谷」中是不是也有對手機行業低谷的感嘆,對國產手機一輪一輪沖擊高端,結果未達預期后的悲傷。現實殘酷,雖然「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但老這么講,雷軍也不夠用了啊。
2022 上半年,國產手機品牌對高端市場發起一輪沖擊,多款國產高端手機旗艦產品密集發布:榮耀 Magic4 Pro、華為 P50E、iQOO 9 Pro、OPPOFindX5 系列相繼亮相,起售價均在 4000 元檔位。工信部旗下中國信通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 1-2 月,國產品牌手機上市新機型累計達 55 款,平均起來幾乎是「每天一款新品」的密集節奏,但市場表現依然被蘋果落下不少,iPhone13 系列的銷售數據依然遙遙領先。
硬件方面升無可升的困境,是晉升難的原因之一??墒菍Ρ韧瑑r位下的 iPhone13 與榮耀 Magic4 Pro,其實參數配置相差不大,許多方面榮耀 Magic4 還要更好一點,比如 iPhone13 配備 60hz 刷新率屏幕,充電功率最高 30w 還需要自行購買充電器,而榮耀 Magic4 配備的則是 90hz 配備自適應刷新的屏幕,充電功率 66w。但哪怕國產手機配置更優,消費者還是更愿意選擇搭載 iOS 系統的 iPhone13。
在「硬實力」趨近的當下,「軟實力」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通過堆料升級配置的路走不通之后,國產品牌改變了「超越姿勢」。榮耀 CEO 趙明日前接受澎湃采訪時表示:「高端品牌的建設與成長沒有捷徑,也沒有什么僥幸,需要回到消費者體驗的基本面,我們不能把配置當作品牌,也不能把各個高端器件拼湊在一起就當做創新,這種思路是完全錯誤的。旗艦機絕不能有明顯的短板,還要有足夠長的長板?!?/p>
此前華為依靠自研國產麒麟芯片、鴻蒙軟件系統進入高端市場,在華為摸著石頭成功上岸之后,小米、OPPO 等國產品牌,開始摸著華為過河,加大研發投入。小米董事長兼 CEO 雷軍曾向央廣網透露,小米已經組建高端化戰略工作組,全面對標 iPhone,要在三年內拿下國產高端市場份額第一。同時發微博表示,要在未來 5 年研發投入預計超 1000 億;半導體圈內較有名氣的自媒體「手機晶片達人」在微博爆料,OPPO 投入了百億元人民幣和數千名芯片設計研發人員,希望通過自研芯片等方式,形成對手機系統的優化升級;榮耀目前每年也大約有 7% 的研發投入占比。
一些廠商將「差異化」的目光看向折疊屏。一月榮耀發布了首款折疊屏手機榮耀 MagicV,四月 vivo 發布了 vivo X Fold,華為推出了內外折兩款機型,帶來當下獨有的外折產品,并將重量控制在了 255g。但折疊屏手機的困境則是叫好不叫座。
Counterpoint Research 報告顯示,2022 年第一季度中國折疊屏智能手機市場同比增長 391%,環比增 152%,增長迅速但由于增長基數過小,實際銷量僅為 67 萬臺,預計全年也只能達到 270 萬臺,從整體市場上看占比依舊不足 1%。攜帶不方便,屏幕易損都是限制其增長的原因。
手機廠商們同時希望以聯名方式,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小米與萊卡、一加與哈蘇、vivo 與蔡司,手機廠商正通過這些知名影像廠商的背書,樹立智能手機的高端質感。但無論是自研模式,還是以聯名殺入高端市場,這條路都并不容易,華為十年寒窗與苦心經營才換來技術優勢與高端形象,其他手機廠商如今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但時間并不等人,屋漏偏逢連夜雨,受限于地緣政策、合規及專利糾紛,近期國產手機的出海之路也困難重重,苦不堪言。在德國,由于諾基亞和 OPPO 之間的 5G 專利糾紛,OPPO 手機被禁止在德國銷售。在印度,今年印度執法部門先是聲稱小米子公司以支付版權費的名義,涉嫌非法向境外機構匯款,借此扣押了小米在印度價值超 40 億元的資產。此后,印度又針對所有權架構及財務報告方面的違規行為,對 vivo 啟動調查。目前國產手機占據印度市場近 7 成,此番接連審查下,小米、vivo、OPPO 銷售受阻,一季度出貨量的同比下滑原因,一部分也來源于此。
03 汽車能否是解決中年危機的良藥
硬件發展受限,軟件優化還需要時間,出海路波動不斷,中國手機行業人到中年,諸多問題接踵而至,換個賽道能解決問題嗎?
今年,雷軍在講述「迷失彷徨」的同時,還發布了小米高端旗艦降噪耳機、小米手表 S1 Pro、人性仿生機器人,更重要的是公布了造車進展。榮耀 CEO 趙明也對《深網》等媒體表示:「我們通過手機、手表、平板、筆記本電腦等全場景操作系統把整個設備協同起來,未來的中心一定是消費者,圍繞消費者打造完整的解決方案」。在手機行業,早已從單兵作戰模式轉向 IoT 全生態圈布局。
小米早在去年春季就宣布自己要入局智能汽車的賽道,有消息稱今年 9 月小米即將進入軟模車下線階段,在此之前,小米自動駕駛測試車的路測信息已被頻繁目擊。華為則是與眾多車企「連線」,利用自己的軟件優勢一邊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另一邊深度參與到車企的產品定義、核心零部件的選用中去。而 vivo 與 OPPO 雖然還沒官宣,眾多與造車相關的動作也緊鑼密鼓地動了起來,vivo 通過 Jovi InCar 車聯網服務平臺切入了車聯網領域,OPPO 已經與蔚來、理想和比亞迪等車企展開合作。
手機大廠紛紛開拓汽車相關產業已成事實,汽車真的是解決中年危機的良藥嗎?
在手機廠商的 loT 布局中,汽車不是第一選擇,但卻是最貴的選擇。小米財報顯示,一季度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花費的費用達到 4.25 億元。在第十四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余承東說,華為在汽車上投入很大,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目前也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雷軍更早也坦言,小米造車將是自己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并為此準備了 100 億美元「我很清楚,這個決定意味著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再次披掛上陣,為小米汽車而戰!」
當然,這并不是一次熱血沖動。以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過去的幾年中,從零入場,到股價翻了幾十倍。新能源汽車市場巨大的增長潛力與靈活的生態構成,對于正在固化的手機市場來說正是一劑剛猛「補品」。
從行業趨勢來看,未來,智能汽車將成為「人工智能 + 物聯網」最大的應用場景。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副研究員趙世佳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邊界日趨模糊,產業生態正由垂直的「鏈式關系」逐步演變成多領域、多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而手機廠商面對落后的車機系統,就像庫里去打大學生聯賽,幾乎是降維打擊。
日前,蘋果發布全新 CarPlay 之后,很多車企的朋友驚呼,「未來可能是手機消滅車機的時代」,隨著蘋果造車逐漸落地,中國手機廠商也試著在汽車中尋找手機的下一個落腳點。
今年四月,采用華為快充技術,搭載鴻蒙 OS 操作系統的北汽阿爾法 S(華為 HI 版)上市,美團王興激動的為華為點贊:「特斯拉終于遇到一個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當的對手了!」間接表達了華為在汽車智能控制領域的實力。前華為 ADS 負責人蘇箐曾表示智能化的下一個平臺是汽車:「在智能化和電子化方面,相對于其他的產業,汽車產業是偏落后的,恰恰它又在成本、功耗和體驗上是一個能夠承受的平臺。如果上一個平臺是手機,那么下一個平臺就是車。
手機廠商切入汽車賽道,無論此藥靈與不靈,都是目前看來的最優解。但不過別忘了,最近蔚來一直放風要造手機,吉利汽車老板李書福也收購了沒落手機廠商魅族,手機業和汽車業呈現出犬牙交錯的局面。
04 結語
今年注定是手機廠商不好過的一年。
IDC 中國研究經理王希指出,由于去年同期的高基數影響,第一季度市場出現大幅下滑在預料之中。同時,目前國內疫情對手機市場在物流、供應端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相對可控的,所帶來的是部分需求的延遲滿足。另外,海外部分重點市場前景依舊不明朗,核心元器件持續高企的成本,將令眾多手機廠商采取更加穩健、保守的運營策略。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將持續沖擊國內手機市場的表現。
中國手機廠商曾依靠「薄利潤」與「性價比」在全球手機市場站穩腳跟,而接下來,尋找用戶需求與高端旗艦手機之間的平衡是下一個命題?!改柖伞蛊鋵嵅⒉皇且粋€「定律」,而更像是我們對未來的期許,而當手機廠商的注意力不再放在如何縮小晶體管密度上,或許能迸發出更多創新力。
手機業的浪潮已經過去,借助半導體硬科技優勢和軟件生態優勢的行業巨頭仍然牢牢鎖定大多數利潤,且差距仍在拉大,當需求端換機周期越拉越長,等待中國手機業的,可能是一次觸及靈魂的變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