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熵
有人重病無力醫治急需愛心款救命,有人卻盯上了這筆愛心款,靠捐款抽成可以實現日入千元的高薪,最高抽成甚至能達到70%。慈善與生意,原本應該如同冰與火一樣,是兩種完全對立的概念,然而這兩種完全對立的概念,卻共同存在于水滴籌平臺上。
8月21日,因為“職業籌款推廣人”這一群體的曝光,也讓一直披著慈善外衣的互聯網平臺水滴籌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根據相關爆料,在水滴籌等大病眾籌平臺上,存在“職業籌款推廣人”這一群體。這些人以“幫助”求助人迅速籌款抽取善款并抽成盈利,他們抽成低則50%,最高達到了70%,也就是說,在水滴籌等平臺上募集的善款,可能會有半數以上沒有到患者手里,而是落入了他人腰包。
如此魔幻的一幕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其實“職業籌款推廣人”的運作邏輯并不復雜。從某種程度上說有些類似私域流量運營,所謂“推廣”,就是利用自己手中的人脈資源,有些需要利用到網絡資源甚至水軍,然后大量轉發推送患者的籌款鏈接,讓更多的人能看到籌款信息,代價就是需要抽取一部分捐款作為服務費用。
但問題的關鍵似乎在于籌款到底進了誰的腰包:如果真的是患者家屬拿到了這些善款,對于急需錢救命的病人家庭而言,豈有把救命錢主動交給中介的道理?然而在交易過程中,推廣人通常會要求把籌款鏈接里的收款賬戶寫成他們的個人賬戶,這樣中介方就可以直接拿到籌款,在眾籌成功后按比例打款給求助者。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線籌款的互聯網平臺都有明確要求收款人必須是患者本人、在同一本戶口本上的直系親屬或者醫院的對公賬戶。
在這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就是平臺方。水滴籌在事后發表聲明稱所謂的籌款中介是由部分惡意推廣的第三方商業組織運作,任何高于籌款額3.6%的費用都不是平臺收取,水滴公司CEO沈鵬更是公開表示自己受到了誤解,并稱對誤導籌款者的黑中介行為堅決抵制,儼然一副置身事外的態度。
但平臺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嗎?早在2018年時就曾有媒體實測水滴籌、愛心籌、輕松籌三大網絡募捐平臺,發現即使交了假資料也依然能夠發起籌款并提現。現實情況是中介挪走了70%的籌款也絲毫不擔心會被追責,交易的過程也非常隨意,對方甚至可以做出承諾:”如果收不到款,隨時都可以結束“。?
更耐人尋味的是水滴籌的財報數據。根據“水滴籌”的母公司水滴公司發布其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3月末,有超過4.03億人通過水滴籌累計向近250萬名患者捐贈總計約509億元。水滴公司一季度凈營業收入達6.49億元,環比前一個季度增長7.4%。
與大眾熟知的公益籌款平臺不同,水滴公司本質是一家商業公司,水滴的籌款行為就是生意而不是公益。公司創始人沈鵬曾毫不避諱的承認水滴公司不是一家公益組織。
水滴公司的最大矛盾就在于此,慈善和盈利,本應是兩個完全對立的概念,但水滴籌卻是一家披著慈善外皮的商業公司。一方面,慈善既是其甩不掉的標簽,也是其賴以生存的根基;另一方面,商業同樣是其甩不掉的標簽,在舉起慈善大旗的同時,卻還要不停的強調自己是一家商業公司,自己需要盈利。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現“中介”、“職業推廣”等群體似乎也并不意外,實際上,第三方商業組織利用平臺的流量牟利是很多互聯網平臺都面臨的問題,只是水滴籌比較特殊,因為該平臺的商業行為完全建立在大眾病患的同情心之上,這也是其面臨的最大爭議。更大的負面因素在于:一旦有了這樣的先例,勢必會導致廣大用戶對求助案例真實性產生質疑,大病籌款行業也會面臨信任危機,有很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將更難獲得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