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在暑期檔的尾聲,電影市場迎來了最后一批實力新片。作為今年暑期檔為數不多國產動畫大片的《新神榜:楊戩》,更被許多人寄予厚望。
截至目前,該片上映六天累計票房1.87億,正向著2億票房大關緩步進發。不過與影片公映一同到來的,還有來自口碑、市場表現層面的源源不斷的爭議。
其中一種聲音認為,《新神榜:楊戩》的票房表現,在追光動畫或是國產動畫電影維度下都不能算是合格成績。
那么實際上,究竟是《新神榜:楊戩》的票房表現低于預期,還是有些觀眾寄托了太高期望?
《新神榜:楊戩》的現實
客觀來說,選在暑期檔末尾上映、又路遇同期同類型競爭對手的《新神榜:楊戩》,并未獲得最完美的檔期環境。
盡管該片擁有來自追光動畫幾年積累下的觀眾基礎,又走了“封神榜”原著廣泛認知的捷徑。但從結果來看,《新神榜:楊戩》無論是在口碑層面還是市場表現層面,都無法歸為廣義上的爆款。
目前該片的豆瓣評分為7.0、淘票票9.3、貓眼8.9。其中豆瓣評分開分7.0為追光動畫近四年間四部動畫電影的最低分。
綜合目前的觀眾反饋來看,基本都對追光的美術風格和視效制作表示認可,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故事發展、角色設定等內容層面。這也是追光動畫項目乃至大部分國產動畫電影,一直以來備受觀眾詬病的薄弱點。
至于市場表現,《新神榜:楊戩》目前的票房曲線與去年春節檔的追光動畫作品《新神榜:哪吒重生》走勢相近,最終落點或沖擊4億大關。
總體來看,考慮到當下檔期環境以及追光動畫過往作品的市場表現,《新神榜:楊戩》的票房與口碑,基本都符合映前預期。
而在我們看來,許多觀眾的失望情緒,本質上是源于對《新神榜:楊戩》的過高預期。在人們紛紛舉起“國漫崛起”旗幟,殊不知與此同時,很多人也過早戴上了濾鏡,對國產動畫電影有了虛高預期。
現在,是時候回歸現實了。
正視“不理想”
來到2022年再喊“國漫崛起”未免太遲。
自2015年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開始,中國動畫電影市場已經在七年時間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股浪潮,在票房50.36億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被推向了高點,又被疫情后首個國慶檔中斬獲了16.03億票房的《姜子牙》注入了新的信心。
見證過這些奇跡的觀眾們,開始對國產動畫電影抱有更高市場預期。人們堅信著,創作者能夠在2019年創造50億+的奇跡,也能在后疫情時代繼續創造國產動畫電影的輝煌。
然而事實呢?
點開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總榜,截至今日票房突破10億大關的仍只有《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兩部影片。票房前十的剩余八部作品中,光《熊出沒》系列就占據了五個席位。如此一來,領跑的非合家歡動畫也就只剩下《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白蛇2:青蛇劫起》和《大魚海棠》三部。
不過在另一角度,在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前十中,有四部影片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上映。所以總結來看,僅看票房層面,“國漫崛起”后的頭部項目平均票房產出能力在提升,但現象級爆款項目仍十分有限。
在這些項目背后的制作團隊,也呈現出了比較單一的現象。
票房前十中占領五席的《熊出沒》系列背后的方特動漫,是國內為數不多能夠穩定產出高品質合家歡系列項目的制作團隊。他們的《熊出沒》系列作為每年春節檔的固定選手,至今仍未出現過失手。像今年春節檔上映的《熊出沒·重返地球》累計票房更達到9.78億,創造了系列票房新高。
而剩余的影片中,基本被手持《哪吒》《姜子牙》等爆款的光線彩條屋,以及打造了《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的追光動畫兩家廠牌瓜分。唯一的個體戶《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由導演田曉鵬的十月文化主導開發,即將在年內上映的田曉鵬新作動畫《深?!穭t將與光線合作。
總結下來,我們所謂的“國漫崛起”,也就是這四家廠牌的故事了。
國產動畫電影的問題千千萬,歸根結底不過是三條癥結。
第一是制作水準與講故事能力的不匹配。
《楊戩》的觀眾口碑落差即是國產動畫電影的縮影。面對日益精進的制作水準,觀眾們無法否認國產動畫在視效層面已步入國際一流梯隊。但相對的在大部分作品中,觀眾們都無法忽視內容層面的稚嫩。這背后更多是源自國內動畫電影制作團隊的有限精力、經驗,無法達成兩者兼顧。
第二是投入與產出的不匹配。
在能力、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制作者們將更多精力投入在視覺層面,以掩蓋內容上的短板。但觀眾卻無法只用單一的評價標準甚至是對國產動畫的情懷為某一部電影買賬。
對于大部分國產動畫電影而言,回本仍是一個較高門檻。即便是票房能夠達到4億+、5億+級別的追光動畫,也僅能夠用大量的人工投入換來微薄收益,再繼續投入進新項目的開發中。
目前來說,唯有《熊出沒》系列達成了穩定產出回本的理想狀態,這也是建立在由電視動畫、實景娛樂、衍生產品等構建起的一整套內容打法前提下的。
這也就暴露出了第三點問題,中國動畫電影市場規模的不確定性。
我們的動畫電影市場還遠未達到“國漫崛起”應有的規模。
我們沒有足夠深厚的觀眾基礎,以致于即便是頭部廠牌都不敢輕易放棄公版IP這條最保險、最保守的路徑,所有制作團隊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我們也沒有足夠高的市場天花板,以致于許多所謂頭部項目的市場空間不過5億上下,而剩下的大多數動畫電影,連破億都有難度。
而除了行業內部的問題外,后疫情時代又有了很多不可抗力的干擾。疫情影響動畫電影受眾觀影熱情、廣泛性的居民消費降級.....一個直觀的反饋是,暑期檔作為動畫電影重地,曾助推《哪吒》《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等多部作品脫穎而出。然而今年暑期檔截至目前僅誕生了兩部票房破億的動畫作品。
其中一部《小黃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傳》作為大熱IP,內地市場表現遠低于預期。而另一部《新神榜:楊戩》更是國產動畫電影中的獨苗。即將在本周五上映的日本口碑動畫電影《雀斑公主》,預期票房也難過3000萬大關。
因此某種程度上說,在難上加難的市場環境下,我們所謂的“國漫崛起”,更多是一種美好愿景。
直面困局
所以回歸現實后再重新審視《新神榜:楊戩》,它真的令人失望了嗎?
犀牛君不以為然。
于口碑層面,這部影片的品質表現已超越了大部分同類項目。
在制作層面,追光動畫一直以來的開創性美術風格和天馬行空的特效展現,都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
即便是在市場層面,在今年暑期檔相對低迷的市場環境下,于宣發周期僅有4天的極限賽跑中搶灘上映的《新神榜:楊戩》,也盡力達成了較好的開局,成為暑期檔國產動畫電影中表現最佳的一部。
應該承認,《新神榜:楊戩》已經做出了一部合格頭部國產動畫電影的應有水準。
而在《新神榜:楊戩》背后,我們更應該直面的是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的困窘。我們需要更加冷靜地審視國產動畫電影,對新片多一些寬容,也適當放低一些預期,接受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產出能力有限的事實。
國產動畫電影創作者們,也應該在觀眾的呼聲中,盡早看清問題與差距,盡力將短板問題補全。
畢竟我們也是發自內心期待著,看到國漫真正崛起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