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
人民幣匯率創兩年新低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8月29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16:30收盤價報6.9210元,較前收盤價跌589個基點,創2020年8月19日以來新低。
消息稱全國性“保交樓”紓困基金啟動
據財新網周一報道,央視新聞8月19日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央行等有關部門將出臺措施,通過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交付的住宅項目完成建設交付。財新從多位消息人士處確認,這筆專項借款初期規模達2000億元,由央行指導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現有貸款額度中安排,后續,中國進出口銀行或也會加入。中央財政將根據實際借款金額,對政策性銀行予以1%的貼息,貼息期限不超過兩年。
發改委9月開始投放豬肉儲備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周一消息,今后一段時間,將迎來中秋、國慶、元旦、春節等多個重要節日。為保障節假日期間豬肉市場供應,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自9月份開始分批次投放政府豬肉儲備,并指導地方聯動投放儲備。同時密切關注市場動態,維護市場正常秩序。
監管擬全面規范IPO投資價值報告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起草了《證券公司提供投資價值研究報告執業行為規范(征求意見稿)》,并于近日征求行業意見。其中明確了八類禁止行為,以防止相關利益方對分析師施加壓力,以達到影響盈利預測和估值結論的目的。禁止行為包括:更改發行人行業歸屬,要求證券分析師根據指定行業進行估值比較;干擾證券分析師對盈利預測的假設判斷,要求證券分析師參考發行人、投行業務部門人員或任何第三方的預測結果進行盈利預測;向證券分析師提出估值范圍的要求,等等。
工信部推動加快電力裝備綠色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周一聯合印發《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目標是通過5-8年時間,電力裝備供給結構顯著改善,保障電網輸配效率明顯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及示范應用不斷加快,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基本滿足適應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大規模接入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要。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能力累計超過2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備滿足12億千瓦以上裝機需求,核電裝備滿足7000萬千瓦裝機需求。
紹興市擬設立房地產穩保基金
據財聯社報道,為盤活問題樓盤,浙江省紹興市正謀劃設立一房地產穩保基金,計劃通過“國企出資+金融機構并購貸款”方式推動整體項目前行。紹興市住建局相關人士表示,該事項主要由風險項目處置專班來推動,目前仍處于前期調研籌劃階段,暫無落地動作。
財經觀點
管濤:人民幣匯率取決于利空和利多孰占上風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在《第一財經日報》撰文指出,當下,人民幣的主要利空有國內疫情反彈、金融風險處置、經濟恢復放緩、海外激進緊縮、全球經濟滯脹、國際金融動蕩、地緣政治沖突等;潛在利好則是美國經濟見頂回落、海外緊縮預期減弱、穩增長進一步發力、行業監管政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優化等。人民幣會不會繼續向下調整,取決于未來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是利空還是利多占上風,這并非簡單的多空因素的數量對比。而且,匯率彈性增加,有助于及時釋放市場壓力、避免預期積累,市場多空切換將會轉瞬完成。
賈康:解決房地產問題關鍵在于利用經濟手段形成制度機制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在接受和訊旗下節目《不會就問》采訪時表示,過去十多年下來,幾輪的房地產調控,只治標不治本,因為都是以行政手段為主。“行政手段反復使用,無所不用其極,帶來的是很多的誤傷和扭曲。”他說,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用經濟手段形成可依托的制度機制。賈康認為,至少需要在四個方面進行改革,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資制度和相關稅收制度,缺一不可。
財經數據
1-7月國企利潤同比下降2.1%
據財政部發布的數據,1-7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26755.4億元,同比下降2.1%。其中中央企業19186.1億元,同比增長4.3%;地方國有企業7569.3億元,同比下降15.3%。
滬指收漲0.14%
截至股市收盤,上證綜指報3240.73點,漲0.14%;深證成指報12018.16點,跌0.34%;創業板指報2630.5點,跌0.37%。盤面上看,旅游酒店、教育、汽車整車漲幅居前,煤炭行業、石油行業和船舶制造跌幅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