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ech星球 賈寧宇
從完全沒有摸過盤到走上飛盤聯賽的賽場。站在北京通州奧體的賽場上,剛剛入門4個月的劉心怡頗有種恍然如夢的感覺。
今年4月,北京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劉心怡的公司要求員工居家辦公。就在這段時間,她發現了小區附近的通州奧體公園就有專門的飛盤俱樂部。
從萌新到每周三次比賽,再到通過考核加入俱樂部的專業隊伍,原本爬個樓梯都喘不上氣的劉心怡,已經在飛盤場上扎根。
8月27日,全國飛盤聯賽北京站開賽,約2000人參加了這場比賽,比賽分為競技組、大眾組和單性別三個組別。
劉心怡所在的通州HI+俱樂部被分在大眾組,首場比賽就獲得了15:5的大比分獲勝。
參加北京公開賽的隊員們
兩天的時間幾乎都被飛盤占據。周六和周日早上,她提前上好了鬧鐘,守在了小紅書直播間,看完了AUDL的半決賽開賽,這被稱為飛盤屆的“NBA",在美國已經舉辦超過十一年,但直到今天才在國內進行了首次直播。
以往總是聽各路人說,飛盤很熱。但真正置身于賽場時,劉心怡才發現飛盤的熱度和關注度遠超人們的想象。
北京飛盤公開賽在7月25日開始報名。報名通道開通不到2小時,名額就被搶報一空,120支飛盤隊伍約2000人參賽創下了全國飛盤比賽的人數之最,6個賽場、5個比賽日、220余場的賽事更是把這場比賽的關注度和激烈程度拉到了極致。
就在8月6日,中國飛盤聯賽首站比賽就已經在陜西西安開賽。吸引了12支隊伍近400人參加。 到北京公開賽開賽時,全國包括廣東、山東、貴州、四川等多個省市都已經舉辦了飛盤聯賽。
參加北京公開賽的隊員們
“隨著飛盤今年井噴式的流行,辦比賽的組織方也在快速的增加,并且呈現多元化。”北京YJ俱樂部主理人陳碩表示。
自己的隊伍沒有比賽時,劉心怡會在線上看一些俱樂部的私人直播,她發現不少直播間的在線人數動輒就達到了幾百人甚至上千,評論區對于比賽場上的隊伍、賽況以及規則都頗為專業。
如果說飛盤的火爆過往留給大眾的印象似乎還是潮流、拍照和社交以及各種網絡爭議,但從AUDL的引進和全國飛盤聯賽開始,飛盤再次開始蛻變從小眾運動、潮流運動向著專業化與大眾化進階。
也有行業人士稱之為,飛盤開始進入2.0,也就“賽事時代”。
但不論是加速飛盤出圈的內容平臺、還是飛盤從業者與愛好者們,都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01 飛盤加速飛行
一項體育運動從發源地傳入國內,到在民間流行,再到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運動賽事,需要多久?
除了本身就擁有千年歷史的足球,現代體育項目無論是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還是跳水、射擊、滑雪,從國外傳入國內,無一不是經歷了十年乃至幾十年的傳播與發展,才登上國際化舞臺,在大眾層面的流行更是需要漫長的時間流行開來,即便是電子競技這樣備受年輕人喜愛的項目,從流行到進入亞運會也花了18年的時間。
飛盤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但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2021年之前圈內仍舊流傳著“全國飛盤3000人”的段子。
進入飛盤行業16年,伙伴俱樂部等多家飛盤俱樂部創始人張坤就表示,2021年8月之前,他在北京飛盤圈內認識愛好者不超過五百人,但僅僅一年時間,他覺得保守估計北京就有5萬人。
“飛盤是把一個運動需要三五年走完的路,在一年中走完了。”翼鯤飛盤星鏈計劃主理人鄭淳認為小紅書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021年10月,小紅書的飛盤項目負責人豫津剛開始接觸飛盤時,小紅書上只有2家飛盤俱樂部,但在他們引導和運營下,加入小紅書的俱樂部越來越多,遇到疫情使得絕大多數人被困在城市之中的契機,小紅書上飛盤相關的內容,僅今年7月同比比去年就增長了176倍。
據小紅書統計,目前加入小紅書飛盤聯盟的俱樂部數量超過了400家,分布在全國將近100個城市,在如山東菏澤、臨沂、東營;遼寧阜新;河北邯鄲、廣西玉林、云南玉溪等等三四線以及中西部城市。
在此次北京飛盤公開賽的賽程中,劉心怡就發現一些隊伍并非是以俱樂部的形式參賽,他們有的是校園隊伍,有的甚至是公司同事和三五好友隨機在社交媒體上拉人組成隊伍一起訓練來參加比賽。
不同于一些高身體對抗的體育賽事,飛盤不許身體沖撞,對于年齡也比較友好。一家俱樂部就專門組建了35歲以上隊員組成的青松隊,更不要說幾乎絕大多數的隊伍都有女隊員和非體育從業者的業余愛好者。
這些原本學生、老師、公務員、普通上班族的年輕人們,換上隊服就沉浸在飛盤的極限爭奪之中,打破了日常生活對其的束縛,而各支隊伍的碰撞和輸贏更是推動著這群愛好者們從業余到更加專業的轉變。
但飛盤一夜爆紅也帶來了諸多的爭議,飛盤的“污名化”和快速擴張的飛盤圈子魚龍混雜,這些都讓這項運動背負了許多運動之外的風險和壓力。
“一項運動的發展,按照它的規律,需要非常長時間的積累,因為需要競賽的體系、教練員體系、觀察員的體系支撐。飛盤這樣快的擴張,其中會暴露很多問題,問題的暴露會有解決辦法,有解決辦法整個運動才會繼續完善和規范”, 鄭淳表示。
在他看來,目前飛盤的運動人口接近百萬,但從受眾規模而言仍舊是小眾運動,“我相信飛盤的運動人口到現在肯定不會止于百萬級。”
02 沖向飛盤賽事
“那些對飛盤有偏見的人可以去看一看AUDL,也可以到北京公開賽的現場來觀賽,如果他們親眼看到飛盤選手們冒著雨在賽場上狂奔和Lay out(飛身接盤),絕對說不出嘲笑飛盤運動的話。”
劉心怡告訴Tech星球,盡管是第一屆北京公開賽,但大多數隊伍都極為認真,不少隊伍在7月北京體育局下發比賽通告時就已經開始備戰,她所在的俱樂部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即便如此仍舊每周保持了兩次以上的隊訓和周末俱樂部之間的切磋。“我們有的隊友出差時都會帶上飛盤,在其他城市訓練。”
參加北京公開賽的隊員們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接近30歲的時候參加大型聯賽,也沒想過為了一場比賽,可以每周不間斷的傳接盤訓練、學習戰術、提高體能。”劉心怡說,從一個業余愛好者到站在北京公開賽的賽場上,她感覺自己親眼見證了飛盤的崛起和專業化,這種經歷讓她對飛盤的熱愛更上了一層樓。
事實上,在飛盤進入公眾視野的這段時間,無論是以小紅書為代表的內容平臺,還是專業的飛盤從業者們,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如何在飛盤的話題熱度消退后持續提升其影響力?”
資深行業專家薛志行就表示:“不管是中國飛盤聯賽或者是一些高水平的比賽,飛盤需要聯賽來將運動內涵以及競技性展示給更多用戶,我覺得這是飛盤運動未來發展的動力。”在他看來想要將飛盤已有的存量用戶留住,賽事以及行業規范指導都不可或缺。
張坤和鄭淳也判斷,飛盤正在進入向2.0產品版本迭代的全新階段,其核心就是從過去一段時間大眾認知中的“流行符號”,轉變為更專業的團隊競技運動。
作為飛盤的引爆平臺,小紅書也沖向飛盤賽事。在飛盤從1.0向2.0迭代,它仍舊扮演著引導的角色。
8月25日,小紅書宣布成為AUDL美國職業極限飛盤聯賽的獨家賽事直播平臺、官方內容社區合作伙伴。根據小紅書公布的合作計劃,除直播本賽季剩余3場半決賽、決賽,小紅書也拿到了AUDL明年整個賽季160場比賽直播、點播與二創的權益。
但這只是小紅書公布的競技性飛盤內容扶持計劃的一部分,其它扶持政策包括,提供超過1億流量給予競技性飛盤內容扶持,未來一年至少落地30個飛盤賽事合作,包括中國飛盤聯賽、北京公開賽等等。
實際上,小紅書上競技性飛盤內容早已存在,畢竟它已被公認為是飛盤內容最多的平臺之一。只是當大眾的注意力圍繞在爭議話題時,這些專業內容被忽視了。因而對于小紅書來說,引入賽事,扶持競技性飛盤,完成的是整個飛盤品類甚至是社區,以一種更客觀全面的形象被外界認知。
從抓住一個小眾運動的趨勢,到將飛盤推廣成為都市年輕人的潮流運動,再到進一步推動飛盤從流行符號轉變為專業賽事,小紅書上飛盤的發展,展現了一個運動成長完整的過程。
在當下眾多內容平臺的競爭更多集中在流量層面時,抓住年輕人的愛好趨勢,為其創造多元、正向、豐富的內容品類,最終形成雙向促進的內容消費與生產。在這樣的正循環下,飛盤飛出了小紅書,飛向更大的舞臺,而小紅書也探索出了一條獨有的內容社區之路。
(應采訪對象要求,劉心怡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