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跡FutureBeauty 向婷婷
化妝品行業正在遇到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荒。
2021年9月上海市發布的《上海市重點領域(科技創新類)“十四五”緊缺人才開發目錄》顯示,基礎研究類人才中,12類化學人才或質量緊缺,或數量緊缺。其中,“香料化學與風味化學”研究人才是既質量緊缺、又數量緊缺,緊缺程度達到了“十分緊缺”。
除了“香料化學與風味化學”等專業領域人才奇缺,其他很多崗位同樣面臨人才荒,這一切究竟是怎么發生的?
新規新標準實施,配套就業人員門檻持續提升
造成目前人才荒的一部分原因來自最近幾年,大量新規定和新標準的實施。
自《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在2021年施行以來,化妝品注冊備案、功效評價、注冊備案、企業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等一系列配套監管措施隨之上馬,由此也誕生了大量需要專業技能的相關崗位。
新規中關于新品備案注冊,要求對“功效宣稱”提供證明材料。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取得檢測憑證的機構已經增加到339家,相比2020年增加了77家。
檢測機構數量的增加,直接帶來的是對檢測機構從業人員需求的增加。
今年8月1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化妝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條件(征求意見稿)》(下稱認定條件)進一步提高了檢測機構從業人員的要求。
其中第六條規定檢驗機構人員不得兼職:“檢驗機構應與其人員建立勞動、聘用或錄用關系,不得雇用已在其他化妝品檢驗機構從業的人員,不得雇用法律法規規定限制從事化妝品檢驗工作的人員。”
一檢驗檢測負責人告訴《未來跡Future Beauty》,此條規定即表示,必須“一人一機構”,機構內所有人員均不得同時在兩家檢驗機構兼職。這也意味著,檢測行業內對專業人員的需求量將大大增加。
與對人才數量需求的增加相比,對人才從業資質的高要求進一步加劇了目前的“人才荒”。
比如:“認定條件”第八條規定,人體功效評價檢驗人員,需持皮膚病醫師資格證:
“開展化妝品人體安全性與功效評價檢驗的檢驗機構應當配備兩名以上(含兩名)具有皮膚病相關專業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且有五年以上(含五年)化妝品人體安全性與功效評價相關工作經驗的全職人員。”
市場競爭加劇,卷“硬實力”卷出更大人才荒
除了功效評價,檢驗檢測等第三方配套機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井噴,企業本身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更加巨大的缺口。
這里面,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新法規實行之后帶來的變化。
比如,今年一月施行的《化妝品生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以及7月1日實行的《化妝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規定:“化妝品生產有關企業應當獨立設置質量管理部門”,“企業應設質量安全負責人”。
并明確要求,質量安全負責人應當具備化妝品、化學、化工、生物、醫學、藥學、食品、公共衛生或者法學等化妝品質量安全相關專業知識,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并具有5年以上化妝品生產或者質量管理經驗。”
據國家藥監局的數據,我國僅化妝品生產企業就有5600多家,這意味著僅“質量安全人”崗位,就新增幾千個需求。
《未來跡Future Beauty》通過在boss直聘、智聯招聘等招聘平臺上搜索“化妝品質量安全負責人”發現,有不少化妝品企業在招聘這一崗位。不只是品牌方和化妝品代工廠,部分批發零售商也在招聘該崗位。
除了因為法規變化新增的“質量安全負責人”崗位,隨著企業之間競爭加劇,研發類人才更是企業孜孜以求的千里馬。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就化妝品研發類的工作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配方師,這類就業群體相對較多,可以就業于品牌公司、OEM代工廠以及上游的原料供應商,他們決定了產品的好壞;
第二類是基礎研究人員,他們比較小眾,工作任務是研究新的功效成分,他們決定了行業的創新方向;
第三類是功效測試工程師(第三方測試機構),他們負責配方的功效測定以及消費者測試;
第四類是化妝品的法規和安全審核員。不同的崗位對人員的學歷、資質的要求也不同。
而這些高學歷、專業從業經歷豐富的人才,在短期內很難通過市場補充,人才荒在所難免。
“職等人”,人才爭奪戰線越拉越長
面對激烈的人才爭奪,企業的“手”已經不止伸到了人才市場,正不斷沿著“產學研”之路深入,一場看不見硝煙的人才爭奪戰正在打響。
直接與大學合作進行定向委培(即定向委托培養),正越來越流行。
山東焦點福瑞達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就先后與江南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等高校建立科研生產聯合體。今年6月,福瑞達與濟寧市技師學院聯合招生,擬定“生物化工”專業的定向委培招生計劃,培養高級技術人員。
同樣,另一原料大廠華熙生物也在推進“產”與“學研”的結合。8月9日,華熙生物與齊魯師范學院“專業共建”項目簽約儀式在濟南舉行。
簽約儀式上,雙方圍繞“專業共建”進行交流,并簽訂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以“堅持育人為本、產業為要、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為建設原則,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打造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型人才培養機制。
除了和高校合作,定向委培,企業為了獲取更多熱門專業人才,甚至直接下場面向大眾進行宣傳,引導學生報考相關專業。
比如,在近年大熱的“合成生物學”賽道上,多地已經報告人才緊缺。6月28日,華熙生物就聯手新浪新聞在微博平臺上組織了一場“直播帶專業”的活動,主題為“報考合成生物的N種可能”。直播十分火熱,共計有819.5萬次觀看,一時沖上微博熱搜。
市場需求的增加直接拉動了各大高等院校設置相關專業的熱情,產學研結合的深度和速度正在得到提升。據《未來跡Future Beauty》不安全統計,目前國內新獲批化妝品專業的高等院校已經增加到了19所。
其中知名度較高的包括:
2018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首設的“化妝品技術與工程”專業開始招生,這是我國首個以“化妝品”命名的專業。
2019年,廣東藥科大學通過審批,“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開始招生。
2020年湖北科技學院開設“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
2021年武漢紡織大學化妝品專業開始招生。
2022年2月,鄭州輕工業大學開設化妝品技術與工程專業,成為國內第19個新批準的化妝品專業。
“摸著石頭過河”,高校化妝品專業也缺“人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高校化妝品專業的設置可以火速上馬,但配套的“老師”又成了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化妝品技術與工程”作為一個本科專業設立的時間并不長。
2017年,教育部同意新增在本科教學中新增“化妝品技術與工程”專業,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是第一個設立該專業的高等院校。
目前,第一批化妝品專業的學生才剛剛本科畢業(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對于這個十分年輕的專業,不少剛起步開設化妝品專業的高校老師向《未來跡Future Beauty》表示,“我們也在摸著石頭過河。”
2020年,武漢紡織大學化工學院化妝品技術與工程專業獲批。次年9月,化妝品系迎來了第一批學生,共60名,兩個教學班。
談及開辦此專業的契機,武漢紡織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劉麗君告訴《未來跡Future Beauty》,化妝品專業并不屬于基本專業的范疇,而是教育部“特設專業”,為適應近年來人才培養特殊需求而“特別設立”的專業。“有需求我們(高校)就培養。”
據了解,截至目前該化妝品系已有專任教師十余名,所有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并且該專業擁有獨立的專業實驗室,配備化妝品制備與評測等大型教學儀器設備。“我們集中了我們全院的力量來辦這個專業。”劉麗君介紹說。
但這并沒有解決劉麗君目前的困境。
劉麗君表示,目前該專業配備的老師都是化學、生物等研究方向的老師,并沒有化妝品專業研究方向的老師,“因為化妝品專業的博士太少了甚至沒有,很難找到,我們的老師也還在學習當中。課程設定和培養計劃方面,我們主要是學習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等一批最先開設此專業的院校。”
另外,劉麗君表示,缺乏行業內的導師也是該系開辦的難點之處。目前,本專業請到的化妝品行業內的導師十分有限,現聘請的企業導師僅有8人。
據該院化妝品系主任吳劍虹博士介紹,針對人才缺口開設了化妝品法律法規、化妝品質量檢測和功效評價等相關課程。另外,該校藝術學院協助開設化妝藝術類課程,管理學院協助開設管理類和市場營銷類課程,實現了教學資源的跨專業整合。
“未來有機會,我們非常希望能夠與業內的優秀企業、從業人員建立合作關系。”劉麗君如是說道。
多位行業研發專家向《未來跡Future Beauty》表示,化妝品科學的學科交叉很突出,它以化學為基礎,同時需要藥學、生物學等相關知識。而目前從事化妝品行業的技術人員不少都是生物、化學、醫藥學背景的人才。
“學科交叉很突出就更需要(單獨設立)。”化妝品行業資深研發工程師張太軍表示,單獨培養一個生物技術人才可能成本更高,并且針對性不強。“而未來的化妝品專業,會將所有需要的行業背景知識整合在一起傳授給學生,而不是靠企業去找不同專業的人來融合。”他說道。
這讓整個化妝品產業面臨的專業性、高端人才荒一時間似乎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學校缺老師,企業缺人才,“產學研”互相促進的車輪雖然已經啟動,但要真正運轉自如,顯然還需要時間。